老龄化、城市化和健康问题是影响全球人口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我们看到 “超级老龄化”国家不断增加。在这些国家中,老年人是具有相当购买力的重要消费群体。与此同时,Z 世代虽然还不富裕,但他们的数量和对价值观的高度关注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力。此外,消费者对于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也不断攀升。欧睿依据长期的全球数据监测和趋势洞察,为您总结了未来全球五大人口趋势。
超级老龄化社会的兴起
哈佛大学的遗传学家认为,现在出生的一些婴儿未来可能会活到 150 岁。无论这个预测准确与否,在 2024 年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全球人口的寿命在延长,老龄化速度也在加快。到 2040 年,只有津巴布韦和摩纳哥的 65 岁以上人口比例将低于今天。与此同时,日本、韩国、意大利、德国和美国等国家将迈入 “超级老龄化社会”的行列,这意味着其 65 岁或以上人口的比例将超过 20%。
2040年前十大超级老龄化国家
人们越发关注老年人群,不仅因为其不断增长的庞大数量,还有高于平均水平的购买力,他们所带来的消费也被称为“银发经济”。随着他们退休并从储蓄转向消费,老年人会推动健康、旅游和奢侈品等领域的消费。因为他们面临着身体衰老的种种挑战,所以会重点关注那些可以帮助生活自给自足的产品。例如,2023 年丰田公司在日本推出了 C+walk S,这是一款三轮步行辅助车,可以进行人行道导航、评估路况,配有先进的障碍物检测技术,并且速度适宜,对提高老年人的出行能力很有帮助。
个性又矛盾的Z世代
2024 年,Z 世代(全球 19 亿人)将步入成年,他们的购买力不断增强,劳动力和投票人数都将超过婴儿潮一代。这一代人的行为呈两极分化态势,尤其是在社会问题、科技和消费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不过一致的是他们非常注重价值观,这对他们各项决策都有很大的影响。
Z 世代的两极分化表现在:一方面他们热衷于社会和环保事业,不过金钱行为上往往与这些价值观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非常依赖各类科技,但也意识到技术的风险,比如健康和数据隐私问题;面对初入社会的低收入和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Z 世代采取谨慎的消费方式,但是却会在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物品上大肆挥霍……所有这些行为看起来矛盾,但也都是他们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赋能、自我表达、归属感、理性和逃避现实。迎合这些价值观,并据此定制产品和服务,是吸引这一代人的关键。
2023 年,超过 51% 的 Z 世代受访者表示他们更喜欢独特定制的产品。
“男性过剩 ”社会将得到改善
2023 年,全球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 4,380 万,这主要是由于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国、巴基斯坦等国以及中东部分地区的文化偏好和习俗造成的。这种“男性过剩”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如伴侣竞争加剧、婚姻延迟和社会紧张等。不过,这一差距正在缩小,到 2040 年,全球男性人数将仅比女性多 1,660 万。
到 2024 年,日本、越南、巴西、墨西哥和美国等国的女性人数已超过男性,这主要是由于女性的预期寿命比男性更长。
预计这一趋势还将扩大,并将对消费模式产生重大影响。虽然两性之间的某些消费行为是类似的,但整体两性的消费习惯还是有所不同。例如,女性通常会将更多的预算用于健康、家居用品、时尚和美容,她们在个人财务方面往往更加保守。
气候变化将成公共健康危机
气候变化的许多影响,如极端天气、空气污染和水资源短缺,与公共卫生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气候变化正成为卫生政策的核心关注点。热浪、飓风和洪水等恶劣天气事件正在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流离失所,还有随之而来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这些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尤为严重。
各国正在重新设计公共卫生系统,以应对气候诱发的疾病和环境挑战,并从单纯地解决现有问题转向积极预防与气候相关的健康风险,治标又治本。企业也在发挥作用,提供解决气候和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印度第五大水泥公司 Nuvoco Vistas 推出了 Ecodure 绝热混凝土。这种环保材料由于导热性较低,可将室内温度降低 3 摄氏度。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快速城镇化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25 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 61.2%,远远超过美国(30.9%)、中国(29.7%)和欧洲(27.4%)。这一年轻的人口结构,再加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10 个增长最快的城市人口中有 6 个在该地区),为人口红利提供了巨大潜力,并推动了消费支出,尤其是在城市地区。
随着收入的增加,新的中产阶级正在崛起,对百货商场和大型超市等现代零售业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全球零售商正在抓住这一增长寄机遇,家乐福等企业已在非洲大陆各地开设了大型超市。
了解更多有关消费未来的信息,可阅读我们的报告Future of Consumption: A Structured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Opportunities《消费的未来:识别机遇的结构化方法》
如需购买或了解全球各国不同行业数据及品牌竞争格局,请点击以下链接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或通过邮件联系:info-china@euromonitor.com
声明
本文所含信息归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欧睿国际所有,任何对外引用需事先获得欧睿的书面许可,包括但不限于:上市招股书,品牌的市场地位声明、新闻稿、社交媒体帖子及文章等。未经授权及错误使用数据的相关方应对由此产生的问题负全部责任。
文中所含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或服务。如需业务咨询服务或引用数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