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食品饮料行业概况
通观全球消费品行业2024年的表现及未来预测,饮料(包括酒精饮料、软饮和热饮)和食品(主食、零食、调味品和即食餐)品类的全球增速都稳定在5%上下。
聚焦亚太地区,在2018-2023年期间,亚太地区的包装食品市场在各国的增长率呈现出分化态势:一方面,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新兴经济体,表现出最强劲的增长,新兴品牌不断扩展,竞争格局的充满活力;而中国、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的包装食品需求已经相对稳定,日本则在包装食品市场呈现下滑趋势。日本在2020年至2022年间的市场规模萎缩了346亿美元,尽管其在2023年出现了回升,但烹饪配料和即食食品的销售额继续下滑了2%。
亚太地区的无酒精饮料(主要指的是软饮和热饮)格局基本呈现类似的发展态势,整体增速甚至相对食品增速更缓慢。
整体上,亚太地区食品饮料行业增长乏力,缺少增长点。要想在市场中找到新的增长机会,需要挖掘新的消费者群体,并更加敏锐地捕捉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变化。
从消费者层面分析,整体亚太消费者的消费信心相对不高,大家普遍来看更不愿意花钱了。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地缘政治因素、通货膨胀、消费偏好向健康化转型、消费渠道变化等。为了帮助企业更及时地了解消费者行为变化,探索新机遇,欧睿专家为您总结了亚太食品饮料行业的三大消费趋势:1)消费决策理性当道;2)自我投资健康优先;3)年龄阶段催生细分市场。
消费决策理性当道
过去几年,全球通胀水平持续提升,虽然亚太地区的通胀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地区,但是整体上仍有所上升,并且对消费者的消费情绪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再加上消费者对于未来经济不确定性的担忧,消费行为变得越发谨慎。
超过58%的中国消费者担忧日常开支上涨,49%的消费者计划在未来12个月增加存款,而1/3的受访消费者倾向于非必要不购物。
中国以及亚太地区的消费者都逐渐进入到一个更注重消费产品价值、消费体验和性价比的阶段。
在“消费决策理性当道”趋势影响下,一些渠道商开始挖掘自营品牌的商机,通过减少中间环节,推出一系列平替型商品,深得消费者青睐。根据欧睿的数据,中国自营品牌的烘培食品在整体烘培食品中的占比已将近1/4,且渗透率仍在提升。
除此之外,一些食品饮料厂商还采用了多样化的折扣策略。比如,星巴克在中国推出49.9三杯的策略,通过降低单价来吸引消费者。而在印度市场,星巴克则推出小包装产品,让更多印度消费者能够买得起星巴克,扩大可触及的消费者人群。
除此之外,很多品牌厂商通过培育本土品牌来吸引消费者。比如,喜力和嘉士伯在越南和中国都收购并推出了本土的啤酒品牌。因此,品牌需要依据不同市场的消费者需求,采取不同的策略展示品牌和产品价值。
自我投资健康优先
虽然说理性和谨慎是消费的主旋律,但是消费者还是愿意在某些项目上增加支出。根据欧睿调研,排在首位的项目是健康。
过去几年的疫情使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提升,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年长消费者更关注养生的话题。另外,在整体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非常高的情况下,消费者越发认识到,对于健康投资的回报才是最具确定性的。
依据欧睿的调研结果,亚太消费者对于健康比较关心的议题包括免疫健康、心理健康和睡眠健康。
如果想往大健康方向发展,可以先从原料角度切入。在各种健康标签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天然成分,尤其是亚洲本身就有源远流长的草本食用传统。例如,以人参为例,韩国已把人参应用到了零食、调味品、主食等各个食品领域。
虽然目前健康食品饮料非常多,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市场空白点,比如消费者十分关心的心理健康问题,市场上的创新产品就相对较少。例如,印尼牛奶公司 Greenfields Extra 推出的洋甘菊牛奶宣称可以舒缓压力;以及三元的“晚安奶”,宣称含有的原生褪黑素是三元普通牛奶的十倍以上。
年龄阶段催生细分市场
整体人口结构的转变,催生出了多个细分消费品市场。其中,中老年人群市场值得关注。
亚太地区的老年人口抚养比预计将从2030年的7比1逐渐降低到2040年的4比1。
这表明,未来青壮年和老年人口规模将呈现失衡态势。因此,各个品牌的未来产品投放和新产品研发重点都需要有所变化。过去,中老年群体容易被忽视,未来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将会成为重点人群。
泰国的“鱿鱼牌”无糖鱼露“银龄版”专为老年人设计,用天然的罗汉果作为代糖,同时钠含量比普通版本要少,又富含维生素 B 族以及 GABA 叶酸等成分,这在中国市场相对少见。
同时,对于老年人,健康并不是唯一的制胜因素,他们其实也很在意口感质地,以及一些特定的产品小设计。比如马来西亚 TG Lite 的速食产品,都是针对老年人的产品,通过专门的设计研发,面条变得更易于咀嚼。
从年龄细分市场来看,除了老年人,还有独子化家庭这些新人口结构下的机遇。宠物友好的产品设计也越来越热门,值得品牌和消费企业开展进一步探索。
更多数据、案例解析和趋势解读,请戳《解锁亚太地区食饮增长趋势:中国及其他地区》
如对酒精饮料行业感兴趣,可观看欧睿专家的视频解读:
如需购买或了解全球各国不同行业数据及品牌竞争格局,请点击以下链接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或通过邮件联系:info-china@euromonitor.com
声明
本文所含信息归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欧睿国际所有,任何对外引用需事先获得欧睿的书面许可,包括但不限于:上市招股书,品牌的市场地位声明、新闻稿、社交媒体帖子及文章等。未经授权及错误使用数据的相关方应对由此产生的问题负全部责任。
文中所含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或服务。如需业务咨询服务或引用数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