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星期五”(简称“黑五”)原本是美国的一种零售现象,如今已发展成为全球零售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电商的兴起将这一活动从线下拓展到线上,并得以不断扩大范围,成为了一个超越国界和渠道的全球购物节。
零售商通常把黑五作为定价策略、库存管理和促销活动的试验场,通常会将优惠活动延续多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消费者参与度。虽然黑五在实体和数字零售渠道都很重要,但本篇文章我们主要聚焦黑五在全年折扣活动都很丰富的电商中的发展。
各地对黑五折扣接受度上升
头部线上平台在电子商务中的渗透率很高,尽管一年到头有很多新的购物季和全年价格促销活动,但黑色星期五活动期间,主要电商平台的销售数量仍保持持续上升。
与 2022 年相比,2023 年黑五期间亚马逊的电子商务销售额增加了 160 多亿美元。
尽管亚马逊的全球业务覆盖面更广,但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线上平台也取得了很高的销售额增幅,如总部设在哥伦比亚的 Mercado Libre(在巴西也以 Mercado Livre 的名义运营)。其中,Mercado Livre 和 Flipkart 的增速最快。这一增长势头表明,在新兴市场,电商平台越来越受到精打细算的消费者的欢迎。印度、墨西哥和巴西是 2023 年黑五期间电商增长最快的主要市场。在中东地区,如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消费者则有本地化版的“黑五”活动——“白色星期五”。
黑五不再是唯一,但影响力最大
黑五并不是目前唯一一个以诱人价格拿捏消费者的购物节。例如,亚马逊的 Prime Day 促销活动的声量就在不断上涨。在 2023 年,“Prime Day”促使其 10 月份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 19%,而以黑五为主力的 11 月份销售额同比增长了 21%。因此,黑五仍然是一年中最大的购物活动,对整体电子商务销售额的贡献最大。
2023 年,在欧睿国际电商研究覆盖的 15 个国家中,黑色星期五期间的销售额占亚马逊整体电子商务销售额的 12%。
随着消费者在节假日购物期间越发更看重折扣,黑五对零售商的经济价值继续增加。
黑五期间非快消品更受青睐
虽然“Prime Day”因快消品和非快消品的折扣而大受欢迎,但黑五在非快消品的折扣方面尤为突出。2023 年 11 月期间,亚马逊上 90% 的销售额由非快消品构成,如消费电子产品、电器、家居和时尚产品。这些产品的销售额比 2023 年 10 月 Prime Day 期间增长了 20%。在黑五期间,快消品的销售额也有所增长,2023 年增长了 12%。
2024年的黑五怎么样
2024 年,消费者将更加青睐价值驱动型购物。欧睿国际的 “消费者之声:生活方式调查”显示,48% 的线上消费者表示“能省钱”是他们未来 12 个月在花钱方面首先考虑的因素,72% 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担心购买的日用品成本会上涨。这种情绪不仅导致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电商来寻找更优惠的价格,而且使他们更加选择在大型购物节期间买东西,以便在不影响需求的情况下获得最优惠的价格。
2024 年期间,亚马逊 7 月 Prime Day 和 10 月 Prime Day 活动的销售额超过了之前的最高水平。2023 年 7 月亚马逊的销售额比 2022 年高出 17%,2024 年这一势头继续保持,销售额比 2023 年高出 11%。10 月份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折射出了消费者持续选择精打细算的趋势。
因此,我们对 2024 年黑五的预期保持乐观,该活动很可能会创下新的线上销售记录。对比 2023 年,黑五的销售额是全年其他购物季中增长最高的,增长了 21%。考虑到 2024 年黑五购物季期间非快消品的销售活动预计会更加活跃,保守预测该购物季期间的整体销售额将比去年高出 20-27%。
黑五关键战略——客户至上
虽然黑五看起来仍将是购物高峰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建立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难了。因此,品牌不应仅是将黑五视为一次销售活动。相反,品牌应努力将黑五转变为实现增长、差异化和长期客户维系的战略杠杆。
商家的关键策略在于平衡好激进的销售策略与深思熟虑的价值驱动型活动,并在线下和线上零售平台建立适合的合作关系。此外,利用好消费者洞察力来确定有效的定价、促销和投放策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更多洞察,可戳我们的最新报告和文章:
欧睿国际电商数据库
15 个国家 12 个快消品行业的线上销售额
涵盖的国家: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墨西哥、波兰、西班牙、英国、美国
涵盖的行业:酒精饮料、美妆和个人护理、保健消费品、家庭护理、热饮、软饮、乳制品及其替代品、烹饪配料和膳食、零食、主食、宠物护理、纸巾和卫生用品
12 个行业和 500 个快消品品类的市场规模
301 个品类的公司、品牌和零售商市场份额
覆盖 15 个国家 80% 以上的电商市场的 520 多家零售商数据
小贴士:中国市场数据已实现月度更新!
声明
本文所含信息归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欧睿国际所有,任何对外引用需事先获得欧睿的书面许可,包括但不限于:上市招股书,品牌的市场地位声明、新闻稿、社交媒体帖子及文章等。未经授权及错误使用数据的相关方应对由此产生的问题负全部责任。
文中所含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或服务。如需业务咨询服务或引用数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