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次当选总统,他即将推行的政策可能会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拟议中的减税政策或许会在短期内提振美国的投资和收入,但有可能带来中长期挑战。移民和贸易政策的转变可能会加剧国内外的通货膨胀压力,而提高关税则可能扰乱全球贸易,并加速企业规避供应链风险的行动。
1
减税政策带来短期收益
长期或成阻力
特朗普提出的主要政策之一是延长《减税和就业法案》的有效期,并结合降低企业税、税收豁免和放松管制等措施。这在短期内可能对美国经济产生一些积极影响,有助于提振市场情绪,鼓励企业投资和消费者支出,尤其是在利率下降的背景下。高收入家庭可能会从减税政策中受益更多,因为与其他家庭相比,他们的税后收入增幅更大。
然而,从中长期来看,税收收入的减少可能会影响美国政府的财政状况。
预计2024年美国财政赤字将维持在 GDP 总值的6.9%,而债务占 GDP 的比率将达到121%,仍高于疫情前水平。
来源:欧睿国际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不断上升的赤字和债务水平可能在长期内推高美国经济的借贷成本,从而影响该国的增长前景。
同时,减税政策对投资和消费支出的积极影响可能被特朗普其他政策(即提高关税和移民管制)造成的供应侧限制的负面影响所抵消。在欧睿国际2024年第四季度基线预测中,美国经济预计在2025年增长1.9%,低于2024年的2.6%。
2
高关税将加剧贸易紧张局势
加速供应链去风险化
作为其“美国优先”战略的一部分,当选总统特朗普承诺对所有来自中国的商品征收60%的关税,对从所有其他国家进口的商品征收10%至20%的关税。如果这些关税上调成为现实,可能会导致贸易紧张局势加剧。
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竞争将加剧全球经济分化程度,并减缓增长速度,而且成本上升和市场准入受限也将影响贸易效率。企业将不得不应对更复杂的贸易格局,而随着企业被敦促通过推动制造基地和供应链多样化来降低依赖性和增强韧性,近岸外包和回岸外包预计将会增加。
通过近岸外包到加拿大和墨西哥,实现将生产中心从中国向其他地区的转移,使得墨西哥在 2023 年超过中国,成为美国的主要进口伙伴。出于同样的原因,除中国外的亚太地区也出现了显著的贸易和投资转移。例如,在 2018 年至 2023 年期间,美国从越南的进口激增了 129%。
在新一届特朗普政府的领导下,墨西哥、印度、越南和其他东南亚经济体等新兴市场可能会看到更高的贸易和投资流入,因为它们正发展成替代中国的制造中心。因为投资增加和经济扩张将提振收入和消费者支出,所以这将为这些经济体中的企业带来增长机会。
3
贸易、投资和工资成本增加
导致通胀上升
虽然特朗普提议的关税可以使美国一些受保护的产业获益,但其他产业和消费者将为此付出代价。美国消费者将在短期内面临更高的进口价格和更少的选择。美国是世界上几类商品的最大进口国之一,包括机械、电气、车辆和药品。在制造商和零售商能够适应新的关税或找到更便宜的替代供应货源之前,他们会将直接成本部分或全部转嫁给客户,从而推高消费者价格通胀。
除此之外,美国将在供应侧进行限制的另一个要素是移民,这一领域的变化将对价格产生影响。减少移民会影响几个关键部门,如建筑业、服务业和农业,从而推高工资和通货膨胀。
2024 年,外国公民占美国总人口的 6.7%,而外国工人一直是美国劳动力增长的主要来源。
从全球来看,由于全球企业不得不投资新的生产地点并使供应链多样化,进而导致成本上升,因此中长期通胀压力也将上升。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通货膨胀有望在 2025-2026 年回到 2.0% 的目标水平。然而,不断上升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全球供应链的重塑是未来几年的一个主要上行风险。
4
中国或将加大刺激力度
多元布局出口市场
如果当选总统特朗普推行其关税提议,中国明年将面临更多经济挑战。中国经济同时还面临房地产行业以及外部需求放缓的一些压力。因此,中国政府可能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抵消更高关税造成的外部冲击,同时提振内需。
虽然关税将打击中国的出口,但中国出口商已经在拓展其他海外市场,并且与2018 年特朗普第一个总统任期时相比,中国出口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已有所降低。
迄今为止,中国一直保持着世界最大出口国的地位,2023 年出口总额达到 3.4 万亿美元。
同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 14.7%,低于 2018 年的 19.1%。
在不确定性和风险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企业应积极应对潜在挑战,同时更专注于业务增长。充分利用全球生产网络并重新分配贸易和投资,对于提高效率、确保供应链稳定以及抓住国际市场机遇来说仍十分关键。
更多全球宏观经济洞察,请戳Global Economic Forecasts: Q4 2024《全球经济预测:2024年Q4版》
如需购买或了解全球各国不同行业数据及品牌竞争格局,请点击以下链接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或通过邮件联系:info-china@euromonitor.com
声明
本文所含信息归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欧睿国际所有,任何对外引用需事先获得欧睿的书面许可,包括但不限于:上市招股书,品牌的市场地位声明、新闻稿、社交媒体帖子及文章等。未经授权及错误使用数据的相关方应对由此产生的问题负全部责任。
文中所含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或服务。如需业务咨询服务或引用数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