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环保浪潮的推动下,塑料软包装回收再生亦成为焦点话题。近日,欧睿国际携手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汉高等公司机构通过深入分析软塑回收试点数据,以访谈方式了解行业专家的观点和意见,重磅发布《中国生活塑料软包装回收再生前瞻性研究报告》,期望能够促进各相关利益方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塑料软包装回收再生行业的创新和进步。
【以下为报告摘要,文末附免费的完整版报告链接】
1
应用广泛下的回收困境
塑料软包装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从食品保鲜到快递运输,其身影随处可见。根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数据,2022 年我国包装行业消耗约 4920 万吨塑料,其中塑料薄膜类软包装占塑料制品总产量的 20%,生活源塑料软包装产量达 1720 万吨,材质复杂多样,食品领域是其主要应用方向,占比高达 43%。然而,软塑虽便利却寿命短,多被丢弃至生活垃圾,焚烧填埋成主要归宿。2022 年,中国生活源塑料软包装报废量约 1500 万吨,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以及电商外卖等新产业的高度发展,软塑废弃量呈逐年上升态势,但由于回收再生产业链尚不完善,回收面临重重难题,回收率仅为 8.7%,亟待破局。
2
多元探索中的回收模式
回收是解决塑料污染问题最经济、最合理的处置方式。目前,中国城镇废塑料回收主要有以下三大回收模式:
1. 企业主导、集中收运型
2. 政企合作、两网融合型
3. 市场驱动、自发分散型
企业主导模式下,专业回收企业积极构建回收体系,充分融合互联网技术,通过上门、设置站点、智能回收机等多元方式收集。然而,这种模式往往面临着人工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分拣环节困难重重等诸多棘手问题;政企合作模式借助环卫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协作,能降低企业成本,但对居民垃圾分类要求非常高,因此落地案例有限;市场驱动模式则以个体从业者为主,他们往往偏向于回收易于收集打包、再生产业链已打通的可回收物,如纸箱、PET 瓶等。相比之下,生活源塑料软包装并无法获取个体的青睐。总体而言,各模式各具优劣,为契合行业的长远发展需求,仍需不断优化升级。
3
物理化学循环再生技术协同共进
受技术成熟程度、经济效益等因素的限制,再生企业目前主要采用物理循环技术对废塑料进行再利用制造,随着塑料软包装回收工作的深入推进和对废塑料价值的进一步挖掘,化学循环则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
国内外主流的物理循环技术相对成熟,适用于单一材质软塑,通过收集分类、粉碎清洗、熔融造粒等流程处理,再生产品多为降级使用,中小企业居多。
为探究城市生活源软塑包装废弃物化学循环回收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GIZ 与多方合作开展相关试验,这是国内首个未细分拣软塑废弃物便运用化学循环技术的案例。项目自 2023 年 6 月启动至 12 月结束,经多环节成功验证了超 50% 塑料废弃物、超 80% 软塑废弃物能被有效循环。化学循环产出的塑料热解油品质佳,加氢处理后可单独或掺混使用。经推算与计算,该化学循环技术不仅能实现良好投资回报,而且适合规模化建设,具备全国推广潜力。
生活源软塑废弃物化学循环原料及产物
4
国内回收再生试点布局
5
再生价值凸显:经济环境双赢之选
经济层面,原油价格波动影响原生软塑成本,因此,软塑回收再生可大量节约原油消耗。以预测的 30% 回收率估算,全国生活源软塑回收量有望在 2030 年达 500 万吨,经循环技术处置可节约超 34 亿元的原油成本。此外,碳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为再生塑料行业提供了新的经济激励。环境方面,物理和化学循环不仅能有效缓解能源短缺,保障能源安全,并在降低碳排方面拥有显著优势,助力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6
全链发力共创未来
生活塑料软包装的回收再生,需要政府、消费者与企业的协同发力,缺一不可。
政府应强化顶层设计,完善软塑回收再生政策法规,规范包装设计标准,加强收运与再生环节管理,大力扶持产业发展。消费者要提升环保意识,减少一次性使用,并优先选择易回收包装,将废弃物正确分类投放。回收再生企业应加大研发创新,探索高效工艺、开展试点;消费品企业要秉持绿色理念,设计包装时注重可回收性,精选材料、优化结构。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支持的不断加强和技术创新,中国生活源软塑回收再生领域的发展潜力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实现。
更多详细分析,请戳完整版报告《中国生活塑料软包装回收再生前瞻性研究报告》
如需购买或了解全球各国不同行业数据及品牌竞争格局,请点击以下链接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数据咨询服务或通过邮件联系:info-china@euromonitor.com
声明
本文所含信息归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欧睿国际所有,任何对外引用需事先获得欧睿的书面许可,包括但不限于:上市招股书,品牌的市场地位声明、新闻稿、社交媒体帖子及文章等。未经授权及错误使用数据的相关方应对由此产生的问题负全部责任。
文中所含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或服务。如需业务咨询服务或引用数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