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燕子沟,寻找神奇的红石滩|老侯

文摘   2024-12-11 23:12   北京  
点击“  老侯说事儿”  关注公众号  




老侯

——植物的诺亚方舟之十七

从康定向南,翻过雅家梗,进入贡嘎山东坡,就是燕子沟。当年,威尔逊走进燕子沟,寻找珍稀植物,他走过的这条小路被植物学界称为“威尔逊小道”。

今天,燕子沟除了枝繁叶茂的植物,还有一个奇特的景观,就是红石滩,百米长的沟谷里,红色的石头像一条红色溪流,绵延流淌。

红石滩。

红石滩因石红而得名,这里的石头无论大小,都呈艳丽的铁锈红。

我很好奇,石头为什么会是红色?于是,想拿回去研究一下,中科院成都所研究员印老师说:你带走,最迟在你下飞机时,它就变成了绿色。是的,这就是红石的奇妙之处,一旦离开这条沟,红色就会褪去。区别只是时间长短,最短一到两天,长则一周。

迄今为止,这种石头只在贡嘎山东麓发现,它们只适宜在海拔2000米到4000米的地方生存。

石头为什么会变成红色?

印老师说,那红色并不是石头本身的颜色,而是覆盖在石头表面的一层薄薄的红色物质,那红色物质是有生命的。

那红色物质究竟是什么?人们众说纷纭,初步观察,可以得出结论:红色物质是一种生物,具体是什么生物?有以下观点:苔藓、地衣和藻类。

植物学家说,这是红色藓类生物;

生物学家说,这是一种低等生物;

地质学家说,这是因特殊地形及气候原因,某种矿物质含量过高所致。

燕子沟红石滩。

中科院微生物所魏江春院士曾在央视的节目中解释,红石上的物质不是地衣,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在显微镜下看到应该是共生在一个组织里的结构,可红石标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却是一串串排列成枝状并有分叉的结构,这是藻类的特点,结构细小的个体组成一张张生物毡毯,覆盖在石头表面。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团队于2012年发表学术论文,经验证,红色物质是一种新的物种,一种特有的藻类,是气生丝状绿藻,他给它起名“约利橘色藻”。

这种藻呈现地毯状,分枝的丝状体较短,最多只有三四十个细胞,两三毫米长。

他认为石头之所以变血是因为这种藻的细胞内含有大量类胡萝卜素,比如虾青素和β-胡萝卜素等,这些类胡萝卜素能帮助橘色藻抵抗高海拔地区强烈的紫外线损伤等,同时藻细胞还富含油脂,能帮助橘色藻抵抗低温干旱的冬季高寒环境。

为什么这种藻类物质只出现在贡嘎山东坡?专家分析:一是贡嘎山冰川环境下的海拔、温度等条件适宜橘色藻的大量生长,此外河谷夏季潮湿多雾,南方暖湿气流遇冰川阻挡极易形成降雨,形成潮湿滋润气候,有利于橘色藻生存;

二是冰川富含锰等矿物元素,冰川融化形成的冰川融水营养丰富,为橘色藻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奇怪的是,在《威尔逊日记》里没有提到这种红色的石头,就是说,威尔逊时代没有红石滩这种奇特的景观,否则,这么奇特的景观他不可能不提到。

威尔逊拍摄的贡嘎山东坡。

专家却认为,红石滩是近年才出现的。那是什么原因使石头突然变红了呢?

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威尔逊时代,这些地方人迹罕至,而近些年,修筑公路和驴友户外活动造成了大量原生岩裸露,给橘色藻提供了良好基质,利于橘色藻快速生长,于是,形成了海螺沟、燕子沟、雅家梗等大片大片的红石滩景观。

合集专栏
#沿着铁路看非洲
#植物的“诺亚方舟”
#铁路沿线的土耳其
#了解缅甸
#认识身边花草树
#战争中的小人物
#抗战

老侯说事儿8
一个西西弗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