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侯|中美联手,把记录中美并肩战斗的影像带回中国

文摘   科学   2024-12-26 20:52   北京  
   
  点击“  老侯说事儿8”  关注公众号   




老侯

《人民日报》发出征集“中美友好合作故事”作品的启事,故事我还真有,只是这几年的主旋律是反美,没有写。我的故事是关于二战照片的。

今天在网上可以搜到很多滇缅抗战的照片,尺寸大,像素高,分辨率也高,都是美国兵照的,按战史研究者说属于中缅印战区(CBI),中缅印战区在二战史中属于“被遗忘的战场”,在中国抗战史里也属于小战区,不是研究热门,所以相关资料都尘封在档案馆里。直到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时,才被中国研究者带回中国,公之于世。

我是2015年,制作滇西抗战纪录片时接触到那些照片的。那些照片是一些中国人在中国民企出资下,在美国人帮助下,埋头苦干三个月,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里扫描复印回来的。

得知那些照片来到中国,上传到中国互联网的经过,我当时就说,这些找回照片的中国人,出资的,干活的,和协助他们找回照片的美国人,都是英雄,他们合作干了一件史诗级的事,他们合作的故事让我感动。

滇西反攻战是一段曾被遗忘的历史,在1985年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之前,除了滇西本土人和战史研究者,几乎没人知道这里发生过历时半年的惊天动地战斗,甚至昆明人也不知道。

中国第一个重返滇西战场走访当事人,记录口述史的民间研究者戈叔亚在滇西当兵三年,也没听说过滇西反攻,可见这段历史被忘记的有多干净。

他是1984年去滇西收集草药,路经当时的腾冲党校,看见大门内在忙着施工装修,走进去一问才知道,这里原来这里是掩埋了9000多具中国抗日将士尸骨的墓园,工人在重新恢复原貌。

他是云南师大历史系毕业生,于是他决定放弃采药,走访当年的战争亲历者,记录口述史,找回这段被人遗忘的历史。

整个90年代,关于滇西战役的历史,一点点被揭示出来,逐步为公众所知,也受到各界 人士的关注,很多人加入到还原滇西抗战历史的队伍中来。

研究者得知当年反攻滇西,有四万美军跟随中国军队渡过怒江,其中有一个美国照相兵连拍摄记录战争,但是,那些照片中国没有,他们就产生了一个愿望,去美国,把那些战争影像扫描复印回来。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前夕,一家深圳企业愿意出资资助去美国复印这些照片的行动,于是,研究者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一支找回照片的寻宝小队出发去美国。

他们去到美国之后找到了史迪威的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鲁克,伊斯特布鲁克参加过越战,退役军衔是上校。

伊斯特布鲁克来到中国,参观滇西抗战影像展。

接到这些中国人的请求,他很乐意提供帮助。

他很快查到,这些照片保藏在美国国家档案馆,但是,当他找到档案馆负责人时,负责人提出要收取费用,伊斯特布鲁克先生很不高兴,他说这些中国人是来寻找历史的,是来感谢美国的,你们怎么还能收费?

档案馆负责人听了有些惭愧,决定不向中国人收取费用。

于是,这些中国人在美国埋头苦干三个月,找到了几千张照片,把胶片变成电子文档,认真记录、翻译每一张照片说明。

在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这些中美军人并肩作战,取得滇缅反攻作战胜利的珍贵影像,被带回中国,让战争研究者和普通民众更直观地看到当年战争的原貌。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我们受南京一家基金会委托,制作一个纪念抗战纪录片。

经过评估,我们做出两个决定:一、选择曾被遗忘的滇西抗战作为纪录片主题;二、不直接反映战争本身,而是把镜头对准那些找回这段历史的人。

这组照片回归中国的历程就成了纪录片反映的一部分。

2015年初,我来到深圳,找到了那家出资找回这批照片的企业。他们在自己公司的辖地内,设立了历史影像馆,展示那些带回来的影像。

这家企业主动承担了我们在深圳采访、拍摄的所有费用,但是当我们把镜头对准他们时,他们拒绝了。

其实,这家企业不仅资助了寻找照片的行动,它成立的基金会,承担了民间历史研究者、老兵关爱志愿者的所有费用,但是,除了圈里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基金会的名字叫越众,纪念抗战胜利60年时,他们接待了帮助中国人找回这段历史影像的约翰·伊斯特布鲁克先生。

战史研究者晏欢与约翰·伊斯特布鲁克,他们身后的巨幅照片是他们各自的外公,新一军第二任军长潘玉昆和史迪威。

当时我就说,这家企业和寻找回滇西抗战历史的那些人,以及帮助中国人找回历史的美国人,他们也是可以载入历史的英雄。


合集专栏

#沿着铁路看非洲
#植物的“诺亚方舟”
#铁路沿线的土耳其
#了解缅甸
#认识身边花草树
#战争中的小人物
#抗战

老侯说事儿8
一个西西弗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