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Joseph M. Luther团队在Nature Chemistry上报告了一种一种远程手性转移方法,其中通过与非 A 位的手性分子添加剂接触将手性引入非手性混合金属卤化物半导体(MHS) 晶格,同时保持 MHS 内部化学成分完整。研究团队成功地将这种远程手性传递现象推广到各种一维(1D)和二维(2D)MHS 组合物,突出了这种方法的多功能性。这种 MHS 方法的另一个重要优点是能够独立优化 MHS 的远程手性和局部结构成分。
本文要点
1
远程手性转移:此方法不涉及A位离子的调整,将手性引入非手性 MHS 晶格的同时保持 MHS 内部化学成分完整。
2
多功能性与可推广性:研究团队成功地将这种远程手性传递现象推广到各种一维(1D)和二维(2D)MHS 组合物,突出了这种方法的多功能性。
合成与制备
将受控量的 R/S-BHP 手性分子直接引入 MHS 前体溶液中,同时浇铸以获得手性 MHS 薄膜。BINOL衍生物手性分子 R/S-BHP 具有轴向手性,其大尺寸确保它们不会合并到 MHS 晶格中,从而保留了结构和维度。在结晶过程中,手性从手性分子转移到 MHS 晶格。为了概括和阐明手性传递,研究团队探索了具有不同 A、B 和 X 位点成分的 MHS。由于 A 位间隔阳离子的大小在决定 MHS 的结构维度和相关光学性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选择乙铵 (EA)、苯乙铵(PA) 和 2-苯乙基铵 (PEA) 作为 A 位阳离子来了解脂肪族和芳香族分子以及 A 位阳离子的大小对所得维度(1D 和 2D)以及最终手性转移程度的影响。铅 (Pb) 和锡 (Sn) 作为 B 位组分进行探索,而碘 (I) 和溴 (Br) 在 X 位组分上变化。图 1b 显示了一些具有和不具有手性添加剂的代表性 MHS 的衍射图样。手性分子的添加并没有显著改变 MHS 的衍射图案,这表明 MHS 结构和维度的保留,没有明显形成新相。
图 1c 中报告了在引入 R-和 S-手性分子后观察到 CD 具有相反符号的情况。在某些情况下,非手性 2D MHS 表现出 CD 特征,可能是由于薄膜内的 Rashba-Dresselhaus 分裂和不对称无序所致。手性转移诱导的 CD 则根本不同,不仅仅是非手性 MHS 中可能发生的 CD 的放大。与 PEA 不同,基于 EA 和 PA 的 MHS 可以诱导不同的空间效应并形成不同的金属卤化物连接基序,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构维度(1D 和 2D),作为前体比率的函数。尽管基于 EA 阳离子的 1D MHS 具有与观察到更强手性转移的 2D MHS 类似的手性分子分布,但在带边缘仅观察到弱手性转移。
图1. 混合金属卤化物中的远程手性传递。a,示意图显示结构手性 MHS(左)和非手性 MHS 中的手性转移(中)。R/S-BHP 的分子结构示意图也显示在右侧。b,XRD图显示EAPbBr3、(PA)2PbBr4和(PEA)2PbBr4的最强烈反射在有或没有手性添加剂的情况下保持不变。(PA)2PbBr4 中的双峰是由于一维相的存在,该相通过添加手性分子而受到抑制。c,本次工作中探索的各种非手性 MHS 成分(1D和2D结构)用于手性转移。NEAT、R-BHP 和 S-BHP 分别代表固有组成,或添加了 R-BHP 和 S-BHP 手性分子。空心方块和十字线方块分别表示内在成分不存在和存在明显的 CD 信号。半填充和填充方块分别表示带边缘处的弱手性传递和强手性传递。
PA基MHS的手性光学特性
对于 PA 基 MHS,带边缘可以根据 B 和 X 位置的函数在 400 至 600 nm 之间调整。包括 R/S-BHP 的所有成分均观察到强 CD 信号,并且 CD 光谱形状随成分变化,表明结构中每个成分的独特作用(图 2a-c)。所有 PA 组合物在激子共振周围观察到类似衍生物的 CD 特征(Cotton效应),类似于之前报道的手性 MHS。gCD 遵循(PA)2SnI4>(PA)2PbI4>(PA)2PbBr4 趋势。与 (PA)2PbI4 相比,(PA)2 SnI4 的 gCD 更高,这与之前关于手性 MHS 的报道非常一致,与 Pb 相比,手性 A 位(例如 R/S-MBA)电子态与 Sn 的更高程度的混合会导致更大的对称性破缺,从而导致更高程度的手性光学活性。
光学活性可以作为手性分子浓度的函数进行调整(图2d-f)以优化CD响应,这相对于结构手性MHS的更有限的可调性来说是一个潜在优势(尽管手性阳离子混合也显示出CD 随掺杂浓度的变化)。此外,当手性分子浓度超过一定阈值时,所有 PA 组合物都会观察到有趣但尚未完全理解的 CD 反转(图 2d-f)。这种 CD 反转先前已在 MHS 中观察到,并归因于高密度手性分子的空间位阻。在目前的工作中,发现 MHS 相控制 CD 反转。最初,当手性分子达到特定浓度时,会观察到 CD 反转。随后,当 MHS 相的结晶受到过高浓度的手性分子阻碍时,会发生第二次 CD 反转,恢复 CD 符号。这种 CD 反转效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因为它可能表明不同 CD 机制之间的竞争,并提供了从同一对映体实现左手或右手 CPL 吸收/发射 MHS 的独特机会。(PA)2PbI4/R-BHP 和 (PA)2SnI4/R-BHP 的 gCD 高于普遍研究的结构手性 MHS (R-MBA)2PbI4,表明了本研究诱导的手性较强的优势。
图2. 组成和手性分子浓度对 CD 的影响。 a–c,原始和手性 MHS 的吸收光谱 (Abs)、CD 和 gCD:(PA)2PbBr4 (a)、(PA)2PbI4 (b) 和 (PA)2SnI4 (c),手性分子和BX2之间(B:Pb或Sn;X:I或Br)摩尔比为 0.04。手性光学活性可以根据 B 位点和 X 位点从紫外区调整到近红外区。d–f,二维图显示 CD 随手性分子浓度变化的变化:(PA)2PbBr4 (d)、(PA)2PbI4 (e) 和 (PA)2SnI4 (f)。浓度增加表明 R 和 S 对应物之间的 CD 反转。CD反转的临界摩尔比 (PA)2PbBr4为0.06,(PA)2SnI4为(PA)2PbI4为0.08。
手性分子的分布与相互作用
通过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 (TOF-SIMS) 进行深度依赖的元素组成分析可以通过监测手性分子的磷 (P) 信号来深入了解手性分子的掺入和分布。TOF-SIMS 图显示分子在整个薄膜中形成梯度,密度从上到下向基底增加(图 3a-c)。大多数手性分子聚集在 MHS-基底界面上,这表明薄膜结晶过程中分子的迁移遵循自上而下的结晶过程,其中薄膜的顶部首先结晶并将手性分子向下排出(图3d-f)。手性分子迁移到掩埋界面的这种行为与底物无关。整个 MHS 薄膜中的手性分子分布以及界面积累随前体溶液中的分子浓度成比例。值得注意的是,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没有显示 MHS 薄膜表面上手性分子的聚集。
通过固态核磁共振(ssNMR)探测了手性分子和 (PA)2PbI4 晶格之间的相互作用。207Pb、 13C 和 31P NMR 测量结果强烈表明手性分子与 Pb 相互作用。二维 1H 检测到的 207 Pb–1 H 交叉极化异核相关 (CP-HETCOR) ssNMR (PA)2PbI4(带和不带手性分子)揭示了许多跨空间 H–Pb 与 NH3+ 和芳香质子的相关性,但只有当 R-BHP 存在时,才会在 ~7.6 ppm 处出现新的、较弱的相关性(图 3g,h),这与 R-BHP 芳香质子和 207 Pb 原子核之间的贯穿空间相互作用一致。新兴相关性的相关 207 Pb 偏移相对于整体而言略微上场,来自 1D 207 Pb Pb 固体回波的整体 207 信号也是如此(从 1,125 到 1,109 ppm),表明 Pb 核的屏蔽增加(图3i)。这些观察结果表明手性分子和 Pb 阳离子之间存在穿越空间的相互作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显示Pb 4f峰位置向较低结合能移动,揭示了无机晶格化学键环境的变化,与ssNMR结果一致。此外,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显示R-BHP手性分子的去质子化以及与PbI2亚晶格的强相互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当比较不同的基于 PA 的 MHS 时,较高浓度的手性分子并不一定会导致手性光学活性增加。尽管与 (PA)2 PbBr4 相比 (PA)2 SnI4 和 (PA)2 PbI4 在 MHS 薄膜中具有较低的手性分子密度(如 TOF-SIMS 所示),但它们表现出较高的 gCD 值。然而,基于 PA 的 MHS 确实显示出一致的手性光学活性组成趋势,遵循 Sn > Pb 和 I > Br,这表明在确定诱导手性程度时,MHS 的组成优先于手性分子的浓度。
图3. 手性分子分布和相互作用。a–c,具有和不具有手性的 (PA)2PbBr4 (a)、(PA)2PbI4 (b) 和 (PA)2SnI4 (c) 的 P 信号(对应于手性 BHP 分子)的 TOF-SIMS 谱必和必拓分子。手性分子倾向于聚集在掩埋界面处。d–f,(PA)2PbBr4 (d)、(PA)2PbI4 (e) 和 (PA)2SnI4 (f) 的 TOF-SIMS 3D 渲染 (25 × 25 µm),显示 P 和 Si 信号。手性分子的分布取决于 MHS 组成。g,h,无(g)和有(h)(PA)2PbI4 的手性分子的固态2D 207 Pb(1H) NMR谱,以及 1D 207 Pb 投影(灰色迹线)和 1D 207 Pb 实心回波(绿色迹线)。由于 MHS 和 R-BHP 相互作用,h 中箭头所示的新特征出现在 7.6 ppm 左右。i,具有和不具有手性分子的 207 Pb ssNMR 谱,显示 Pb 核周围的屏蔽效应。该图中所有数据的手性分子与卤化铅的摩尔比为0.04。
手性转移机制
为了研究手性转移的机制并测试磷酸基团是否在R/S-BHP的情况下作为手性转移实体发挥决定性作用,研究团队合成了两种与含磷酸盐的R/S-BHP具有相似结构的手性分子,亚甲二氧基 (R/S-BHO) 和苯并噻二唑 (R/S-BHS) 。在这个系统比较中,基于磷酸盐的手性分子(R/S-BHP)对MHS (PA)2PbBr4表现出最强的手性转移,表明了手性转移的某些分子设计原则(图4a)。R/S-BHS 证明了锚定基团更接近手性主链的重要性。此外,通过使用具有 S=O 官能团的小手性分子甲基对甲苯基亚砜 (R/S-MTS),确定手性转移并非特定于轴向手性分子。这种非轴向手性分子传递手性,但其幅度远小于轴向手性 R/S-BHP 分子。应该指出的是,非手性 BHP 分子仅略微增强了 MHS 在带边缘的 CD 特征。
研究团队选择了 (EA)2 PbBr4进行 DFT 计算(图 4b)。(EA)2PbBr4 显示出与 PA 基 MHS 类似的手性分子行为和分布。研究团队选择了手性分子 R-BHP 和去质子化的 BHP 分子 R-1-1'-联萘-2,2'-二基磷酸 (BP),以深入了解手性转移机制,还探讨了 R-BHP 嵌入 2D MHS 结构的可能性。DFT 模拟表明手性分子不会与无缺陷的 MHS 表面结合。因此在 MHS 表面引入了 Br 空位,其缘由是手性分子与 Pb 核相互作用的实验证据以及低卤化物与 Pb 比率。由于存在 Br 空位,手性分子倾向于结合到配位不足的 Pb 附近的表面(图 4c)。重点关注去质子化的手性分子 (BP),因为与 BHP 存在时(结合能 0.92 eV)相比,它与表面的结合更紧密(结合能 5.42 eV),这与 FTIR 观察到的去质子化一致。更紧密的结合导致 Br 键伸长并导致表面显著的结构变形。通过这种相互作用,立体化学信息从手性分子转移到 MHS 晶格。手性分子的添加将间隙态引入能带结构和投影态密度。当添加 R-BP 时,在能隙中间引入了单个能隙态。除了能隙态之外,无机能带中的对称性破缺还会导致能带边缘附近的能带分裂。
通过计算集体结构变化(ΔQAS)来量化无机层中反演不对称结构扭曲的程度,其中ΔQAS = ΣiΔrimi^(1/2),Δri^2 和 mi 是位移(扭曲结构与未扭曲结构之间)和 Pb 和 Br 原子的原子 i 的质量。正如预期的那样,最大变形发生在表面层(第 1 层),手性分子 BP 的 ΔQAS 为 2.48 Å amu^(1/2)。虽然变形贯穿整个结果,但较低层(第 2-4 层)的变形较小,整个较低层的变形幅度相似,并且显示 ΔQAS 小于 0.24 Å amu^(1/2)(图 4d )。顶层比手性二维钙钛矿 (S-NPB)2PbBr4 (NPB:1-(1-萘基)乙胺) 具有更多的反演不对称畸变,发现其具有高度手性,ΔQAS = 2.30 Å amu^(1/2)。
为了进一步了解结构畸变对手性的影响,使用电偶极子、磁偶极子和电四极过渡矩阵元素直接从 DFT 计算 CD。计算的和实验的圆二色光谱在激子峰(375-400 nm)之外非常一致,因为当前的方法不包括电子-空穴相互作用等多体效应。CD 预测被分解为轨道贡献,以阐明有机和无机框架在 MHS 结构中的作用。从占据的 Br p 轨道到未占据的 Pb p 轨道的跃迁是 CD 的主要贡献者(图 4e)。来自占据的 C p 轨道的跃迁对 CD 的贡献较小,并且仅由位于手性分子上的碳产生,而 A 位分子没有贡献。这与结构畸变和CD贡献之间的关系一致,其中由于无机层与手性分子的直接相互作用,从表面层观察到对CD的贡献最高。除了结构效应之外,电子效应在决定 CD 响应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将电子贡献与结构畸变分开,根据存在和不存在手性分子的畸变和未畸变结构的 DFT 计算了 CD,发现结构畸变和电子效应的结合对于大 CD 响应至关重要。
图4. 手性分子官能团的影响和DFT计算。a, 不同锚定基团的手性分子对(PA)2PbBr4 CD的影响。R/S-BHP 显示出最高程度的手性转移,强调了官能团的重要作用。b,c, (EA)2PbBr4 的原子结构,显示 EA2PbBr4 MHS 块体 (b) 和带有 BP 分子(去质子化的 BHP)的 EA2PbBr4 MHS(c)。d,反演不对称结构畸变(ΔQAS)和对CD的贡献作为对数尺度的无机层数的函数。e, 基于 BP 287.8 nm 跃迁从有机分子和无机晶格成分的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的 CD 轨道分解。无机贡献在 CD 中占主导地位。f,(PA)2PbBr4、(PA)2PbI4 和(PA)2SnI4 的手性放大特性,显示出随着手性分子数量增加到一定浓度,gCD 非单调增加。f 中的 gCD 值分别是 (PA)2PbBr4、(PA)2PbI4 和 (PA)2SnI4 在 396 nm、495 nm 和 520 nm 处计算的。f 中的阴影区域表示摩尔比,超过该摩尔比,由于手性分子的高密度,MHS 相的形成受到阻碍。
总结与展望
这项工作展示了一种通过在无机晶格附近引入手性分子来在具有高 gCD 的非手性 MHS 中诱导手性的策略。手性分子和 MHS 晶格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引起大量的晶格畸变,从而产生手性光学特性。该研究中的远程手性转移和手性光学可调性为研究 MHS 中的手性感应和随后的“手性放大”提供了一个平台。手性放大是一种独特的现象,其中小的手性偏差被放大,从而产生具有强手性光学特性的手性组装体。对于PA基MHS,诱导的CD的强度随着手性分子的数量非单调增加,这意味着手性扩增的发生(图4f)。这种放大行为为设计具有目标相互作用的 MHS 手性分子组件的化学计量控制提供了额外的自由度,以实现高性能手性光学应用。通过远程手性传递实现的 MHS 的手性光学行为具有几乎为零的线性双折射和线性二色性。这种线性双折射/线性二色性效应常常掩盖结构手性 MHS 中真正的手性光学响应,导致由于光学干涉而观察到明显的 CD 和 CD 反转。与结构手性 MHS 相比,利用可用的大型 2D MHS 库,该方法提供了一种更简单的途径来实现具有改进性能的手性 MHS。 其高CD及其对手性分子浓度的依赖性为微调 MHS 的手性光学特性提供了一条有前途的途径。远程手性转移的概念为进一步探索和在自旋电子应用的非手性半导体中诱导手性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
文献详情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24-016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