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衰治疗的“三把斧”该怎样用?把握细节很重要!

健康   2024-11-25 22:21   北京  


作者

朱成林,徐以成



急性心力衰竭该怎么治疗?

医生们很容易想到“强心、利尿、扩血管”,还有人把这三个措施称为治疗心衰的“三把斧”,其实,具体的心衰不一定都用这三把斧,使用的顺序也不一定如此,有的措施还不能用,实际工作中正确把握用药细节很重要。


急性心力衰竭根据是否有淤血表现(如肺部湿啰音、呼吸困难、端坐呼吸;腹胀、纳差、腹水双下肢水肿等)分为有淤血、无淤血两种,有淤血称为“湿”,无淤血称为“干”。


根据是否有低灌注表现(循环衰竭、肢端冷、尿量少、血压低、乳酸多)分为有低薄注和无低灌注两种情况,有低灌注的又称为“冷,无低灌注的称为“暖”。


综合四种情况急性心衰分为湿暖型、湿冷型、干暖型、干冷型四种。


湿暖型,表现为有淤血无低灌注。若以心脏受损为主,以淤血为主要表现,其治疗最主要的措施是利尿,其次为扩血管,必要时进行超滤治疗;若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型称为血管型,其治疗第一位的是扩血管,其次是利尿。


湿冷型,表现为同时有淤血和低灌注情况。若收缩压≥90mmHg,其治疗以扩血管、利尿为主,其次应用正性肌力药。若收缩压<90mmng 其治疗以应用正性肌力药为主,其次为血管收缩药,低灌注纠正后应用利尿剂,药物治疗无效行机械循环支持。


干暖型,表现为无淤血同时无低灌注表现。这是心力衰竭的代偿期表现,以治疗基础病为主,必要时辅以口服药治疗。


干冷型,表现为无淤血但有低灌注。其治疗以扩容,纠正低血容量,必要时应用正性肌力药物。


从以上四种类型的心衰治疗来看,有的心衰使用“两把斧”,有的使用“三把斧”,有的还不能用“扩血管”这把斧,具体每种心衰类型其使用的顺序也不一样,并非是强心、利尿、扩血管。


每种措施的具体细节


利尿剂  急性心力衰竭选用静脉给药,呋塞米常用量20~40mg,静脉注射,严重者40~160mg/d。亦可选择托拉塞米,常用量10~20mg静脉注射,严重者20~200mg静脉注射。


托拉塞米与呋塞米相比其作用时间长,低钾发生率少,更少利尿抵抗,对尿酸影响小。使用利尿剂要注意其副作用如电解质紊乱、尿酸升高、过度利尿导致的血容量不足、产生肾毒性反应加重肾衰竭。


使用时要注意根据患者症状、尿量、肾功能变化、电解质变化调整用量。伴低灌注者应纠正低灌注后再用利尿剂。


扩血管药  大多数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压正常存在低灌注状态,或有淤血体征且尿量减少,应用硝普钠、硝酸甘油扩张外周静脉和小动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缓解肺淤血。


收缩压≥90mmHg可用扩血管要,收缩压<90mmHg或存在症状性低血压禁用。对于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明显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狭窄者慎用。


硝普钠推荐量以 0.3μg/(kg.min)静脉滴注,仔细加量到1μg/(kg.min),再到5μg/(kg.min)。硝酸甘油参考用量20μg/min,注意密切监测血压。


根据情况还可选用重组人脑钠肽,用法用量1.5μg/kg静脉注射,维持剂量0.0075μg/(kg.min)静脉滴注24小时。


强心药  亦正性肌力药物,适用于低心排综合征或心排出量低伴有淤血的患者,可减轻低灌注所致的症状,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


多巴胺:小剂量多巴胺{<3μg/(kg.min)}可激活多巴胺受体,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肾、冠脉和脑血流量。中等剂量{3~5μg/(kg.min)}刺激β受体,直接或间接增加心肌收缩力及心排出量。大剂量>5kg/(kg.min)可作用于α受体,导致血管收缩和系统血管阻力增加,用于维持伴低血压心衰患者的收缩压,但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的危险。


毛花苷丙:成年人常用量首剂0.4mg,稀释后缓慢静注,以后每2~4小时可再给0.2~0.4mg,总量1~1.2mg。


适应证:①低血排量心衰效果比高血排量心衰效果好;②快速心室率房颤引发的心衰。


禁忌证:洋地黄中毒。


注意事项: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发病24小时以内)、急收心肌炎、低钾血症、房室传导阻滞(≥二度者)、甲状腺功能低下者也应禁用。其次亦可选用多巴胺、米力农、左西孟旦等药。


血管收缩药:去甲肾上腺素0.2~1.0μg/(kg.min)静脉注射维持。肾上腺素,复苏时1mg稀释静注,效果不佳可每3~5min重复,总量不超过10mg。亦可选用较大剂量的多巴胺。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强心、利尿、扩血管"只是一个对症处理的统称,具体怎么样用把握好细节才能用对药。更重要的是针对症因和诱发因素的治疗才是关键。



重要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平台无关。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授权。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








官方微信服务号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官方网站|中国社区医师网

基层卫生全科发展|健康科普|医防融合

基层诊疗|中医中药|项目活动|继教培训

全新改版,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基层医界
基层医界,隶属于《中国社区医师》杂志,助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基层医务工作者。初心不改,步履不停,一路相伴,砥砺前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