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临床症状。根据临床统计显示,眩晕的人群发病率约为8%,这也就意味着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出现过眩晕症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眩晕发病率日益增高,受到医疗界的广泛重视。很多人觉得,眩晕仅仅是让人头脑不舒适而已,并非忍受不了的痛苦,常常不加重视,事实上,这种想法并不可取,眩晕的背后可能隐藏着重大疾病。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眩晕神经内科博士、主任医师刘春岭介绍,眩晕是人体的平衡系统发生障碍的一种运动性幻觉。
典型的眩晕为旋转感,也可表现为倾斜感、侧拉感等。头晕则症状轻得多,表现为头轻目眩,头脑麻木或空虚,脚步轻浮,眼花等,但没有运动的感觉,不会躯体不稳或倾倒。
晕厥最严重,是短暂意识丧失状态。患者倒地或不能维持姿势,可于短时康复。意识丧失时间如果超过10至20秒,有些患者可发生抽搐。眩晕除了如旋转感、晃动感、地动感、倾斜感等外。还有如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和血压改变。
眩晕分类
临床上一般将眩晕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
真性眩晕:是指由于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根据受损部位不同,可以分为前庭性、本体感觉障碍性和眼性眩晕。
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眩晕多数症状较重,如美尼尔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梗死等,常反复发作。
眼性眩晕可以是生理现象,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在列车上长时间盯住窗外的景色,可以出现眩晕及铁路性眼震;在高桥上俯视脚下急逝的流水,会感到自身反向移动和眩晕。这些都是视觉和视动刺激诱发的生理性眩晕,脱离环境症状就会消失。眼睛的疾病,如急性眼肌麻痹可以出现复视和眩晕。
本体感觉障碍引起的眩晕称为姿势感觉性眩晕,见于脊髓空洞症、梅毒患者因深感觉障碍和运动失调而引起的眩晕。
假性眩晕:是指由于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的眩晕,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几乎都有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患者感到“飘飘荡荡”,没有明确的转动感。
眩晕伴随疾病
刘春岭主任医师特别提醒,通常来说,眩晕并非是孤立存在的,伴随眩晕的常常有各种全身性疾病。
1.脑血管性眩晕 突然发生剧烈旋转性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10~20天后逐渐减轻,多伴有耳鸣、耳聋,而意识清晰。
2.肿瘤性眩晕 早期常出现轻度眩晕,可呈摇摆感、不稳感,而旋转性眩晕少见,常有单侧耳鸣、耳聋等症状,随着病变发展可出现邻近脑神经受损的体征,如病侧面部麻木及感觉减退、周围性面瘫等。
3.颈源性眩晕 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眩晕,伴头昏、晃动、站立不稳、沉浮感等多种感觉。眩晕反复发作,其发生与头部突然转动有明显关系,即多在颈部运动时发生,有时呈现坐起或躺卧时的变位性眩晕。
一般发作时间短暂,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亦有持续时间较长者。晨起时可发生颈项或后枕部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颈神经根压迫症状,即手臂发麻、无力,持物不自主坠落。半数以上可伴有耳鸣,62%~84%患者有头痛,多局限在顶枕部,常呈发作性跳痛。
4.眼源性眩晕 非运动错觉性眩晕,主要表现为不稳感,用眼过度时加重,闭眼休息后减轻。眩晕持续时间较短,睁眼看外界运动的物体时加重,闭眼后缓解或消失。常伴有视力模糊、视力减退或复视。视力、眼底、眼肌功能检查常有异常,神经系统无异常表现。
5.心血管性眩晕 高血压引起的眩晕通过血压测定可以明确诊断。颈动脉窦综合征可以导致发作性眩晕或晕厥。发病诱因大多是突然引起颈动脉受压的因素,如急剧转颈、低头、衣领过紧等。
6.内分泌性眩晕 低血糖性眩晕常在饥饿或进食前发作,持续数十分钟至1小时,进食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常伴有疲劳感,发作时检查血糖可发现有低血糖。
因此,无论哪种原因引起的眩晕,基层医生都应该提醒患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因为眩晕存在一过性或认为是“小病”就对此掉以轻心。
重要声明
官方微信服务号|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官方网站|中国社区医师网
基层卫生|全科发展|健康科普|医防融合
基层诊疗|中医中药|项目活动|继教培训
全新改版,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