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近年来呈急速上升趋势。数据显示,我国罹患高血压的患者已经超过2.7亿,每5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高血压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达标率均比较低,而认知观念落后是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一个主要原因。
误区1:老年人血压高点属于正常
在很多人看来,血压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变化,因而觉得老年人血压高点实属正常。这种一错误认知导致一些老年高血压患者诊治延误。
事实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并无年龄划分,只要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就属于高血压。
误区2:凭借自我感觉,估计血压高低
高血压患者的症状轻重与血压高低并不完全一致,有些患者尽管血压很高,但因为病程较长,患者已经适应了,症状反倒不明显;相反,有些患者血压只是轻度升高,症状却非常明显。
这是因为每个人对高血压的耐受性不同,因此,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高低并不可靠,血压高不高要以血压计的测量结果为准。正确的做法是每周至少选择两天,测量早晨、下午及晚上的血压,以此作为评估血压是否正常的依据。
误区3:担心药物有副作用,抵触用药
有些已经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的病友,因为惧怕药物的副作用,即使出现了头晕、头胀、头痛等不适,依旧拒不用药,而是选用无确切疗效的保健食品或保健器具(降压手表、降压枕头等)替代药物。
事实上,临床使用的降压药物总体上都是比较安全的,与长期高血压的巨大危害相比,降压药物的副作用要轻得多,而且是完全可控甚至是可以避免的,患者大可不必因噎废食。
误区4:降压药不能随便吃,一吃上就停不了
降压药不会成瘾,也没有依赖性。降压药之所以停不下来,是因为高血压是一种只能控制、不能根治的慢性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治疗。
误区5:不难受就不服药
没有症状、不难受,并不代表血压就一定正常,其实,无症状的高血压更危险。只要患者血压高,无论有没有症状,均需要及时干预。
一般来说,高血压未经治疗,3~5年后肯定会造成心、脑、肾、眼等靶器官损害,降压治疗的目的是减少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而不仅仅是减轻不舒服的症状。
误区6:忽视监测,盲目服药
高血压的症状与血压高低虽有一定关联,但由于个体差异,并不能准确反映血压高低及病情轻重,因此,用药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监测血压,不能以症状的轻重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和决定降压药物的用量。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并不可靠,没有监测的治疗是盲目的治疗。
误区7:血压降下来就自行停药
有些患者在用降压药治疗一段时间之后,血压降至正常,就擅自停药,结果造成血压反弹,不得不再加用降压药物。这样用用停停,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大幅波动,还会导致心、脑、肾等并发症(如脑溢血、肾功能衰竭等)。
除了少数“继发性高血压”可以根治之外,绝大多数高血压都属于“原发性高血压”,目前只能控制,还无法治愈,需要长期用药。正确的做法是当血压降至正常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寻找一个合适的维持量长期维持,切不可贸然停药。
误区8:担心药物用久了会耐药,经常换药
有些患者担心长期吃一种药物会出现耐药性,于是服用一段时间后就自行更换药物,这其实是没有道理的。患者服用某种药物后,如果疗效和安全性都很好,就没必要更换。随意更换药物会导致血压波动,应尽量避免。
有些患者之所以服用几年后感觉效果不太好了,那是因为自身病情起了变化(如体重增加、情绪波动、年龄增大等),而不是耐药所致。遇到这种情况,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调整药量或更换药物。
误区9:忽视个体化治疗
降压药物的使用要因人而异,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由于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不同,因此,治疗方案也不一样。例如,某某患者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效果很好且无任何不适,而另外一个患者可能因严重干咳而无法耐受。
再如,有些患者单用或联合用利尿剂后降压效果很好,但痛风患者服用利尿剂后却可能因血尿酸升高而诱发痛风。
此外,同一种药,不同患者所需剂量不同,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所需剂量也不一样。所以患者一定要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切勿东施效颦,盲目自行购药服用。
误区10:血压控制目标一刀切
老年人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血压稍高一点反而有利于心、脑、肾等脏器的血液供应。如果不顾年龄及病人的具体情况,一概要求血压降到“正常”水平,有时反而得不偿失。
正确的做法是根据患者的年龄、脏器的功能情况,将血压降到适当的水平,特别是老年人,不可过度降低血压。新近国外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已将老年人的血压控制目标由之前的140/90mmHg,调整为150/90mmHg。
误区11:不注重联合用药
一般说来,单用一种降压药物,可使血压降低10~20 mmHg。如果单用一种药物不能将血压控制得很满意,主张与其他种类的降压药联用,而不是增加单一药物的剂量。
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不同种类降压药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强降压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增加药物剂量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对于血压很高的患者(BP≥160/100mmHg),从一开始治疗,就可以将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降压药物联用。
误区12:降压药服用方法不当
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清晨醒后升幅最大(“晨峰现象”),中午以后血压会自行下降。这种血压变化规律致使患者容易在早晨和夜间发生脑中风(上午容易发生脑出血,而夜间则容易发生脑血栓)。
有些高血压患者采取每日睡前一次性服用降压药;还有些患者采取同一剂量、每日三次服用,而且早晨用药时间较迟。
这两种用药方法都没考虑到患者血压变化的规律,其结果往往是上午的血压控制不理想,而下午和夜间的血压偏低。
正确的做法是:选择每日一次的长效降压药物,在晨起时服用;如果服的是一日三次的短效降压药物,早晨的药量应比晚上的药量大一些,而且尽量早用,这样方可有效地控制上午的血压高峰,减少血压波动,有效预防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
误区13:认为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
血压并非降得越快、越低就越好。一般说来,除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外,均宜循序渐进地平稳降压。因为血压下降过快、过低,不但会使患者出现头晕、乏力等脑供血不足症状,还极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即脑血栓),这种情况尤其多见于老年人。
因为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正常或略高的血压更有利于心、脑、肾的血液供应,如果降压过于严格,势必影响上述脏器的血液供应。因此,控制血压一定要循序渐进、并且不宜过低。
误区14:单纯依赖降压药,忽视非药物治疗
导致高血压的因素众多,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此,治疗上除了选择适当的降压药物以外,还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包括低盐饮食、适度运动、避免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肥胖者应减轻体重等。
重要声明
官方微信服务号|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官方网站|中国社区医师网
基层卫生|全科发展|健康科普|医防融合
基层诊疗|中医中药|项目活动|继教培训
全新改版,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