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品茗”二字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今日秋分。
交节的时间在今天,2024年9月22日,星期日,农历甲辰龙年八月二十,晚上的20时43分27秒。
这是一年中的第16个节气,秋天的第4个节气。
这是今天早晨的日出。
去年的秋分节气,我在窗口没能拍到完整的日出景象,云太厚。今天早晨,我又在窗口等待,云还是较厚,好在能看到太阳在云中努力向上的身影。
今天,还是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一个很年轻的节。
秋分,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节气。
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说:“至于中秋之月,阳在正西,阴在正东,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已经发现了这个节气的特别:昼夜均,寒暑平。
秋分的“分”有两个意思。一是,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等,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二是,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气候由热转凉而渐冷了。
寒暑平分,应该说的是北方中国。今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人们还没能从一个超长的酷暑中走出来。节气名为“秋分”,我们这里,才听到一点点秋的脚步声。
秋,好像还在他乡,没肯南来呢。
唐代宗李豫大历元年(766),54岁的杜甫在秋分节气写了一首诗。
晚晴
唐·杜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前四句写的是晚晴之景:太阳快要落山了,秋云还没回家去,朵朵在天边飘浮着,夕阳映照着的江虹,好似下垂而饮,这承应着首句的返照。后四句,抒写的是晚晴有感:雨后云过,尚带余点飘飞,承上浮云。大雁们已经高飞向南方去了,猛兽们也已经早早地准备好了过冬的食物,觉得自己的秋膘已经贴得好而自得。观赏着晚晴景象的人久久不思归,觉得意犹未尽。
再来读一首唐人元稹的诗。
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
唐·元稹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
云散飘飘影,雷收震怒声。
乾坤能静肃,寒暑合均平。
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
在久远的过去,我们的祖先不仅制订出了二十四个节气,还将每个节气的15天,分为三个单元,每五天为一“候”。元稹为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分别写了一首诗。他的每一首节气诗都将该节气的“三候”巧妙地写了进去。
题目中的“八月中”,八月,自然是说月份。“中”,是指“中气”。秋分,是八月份的中气。
首联 南吕:古代乐律调名,十二律之一,属阴律。又是阴历八月的异名。古人以十二律配十二月,南吕配在八月。风色:风势,风向。高清:秋高气爽。中秋八月,天高云淡。
颔联 震怒:盛怒,大怒,古代常用于君主之怒。本诗则是借喻夏日里雷声之大犹如君主暴怒。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过盛才发声的。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也就不再炸雷了。“雷始收声”,这是秋分三候之第一候。
颈联 乾坤:称天地。静肃:宁静肃穆。均平:平衡,均匀。秋分,气温逐日降低,小虫子都挖掘好洞穴藏起来,并用细土将洞口牢牢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少了虫鸣,人们觉得安静了许多。“蛰虫坯户”,秋分三候之第二候。
尾联 忽见:突然看见。新来:新近前来,初到。雁,是候鸟,每年春分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来南方。看到鸿雁飞来,突然心中一惊:又是秋天了。
元稹在这首诗中,没有直接写到秋分的第三候,“水始涸”,过了秋分,雨水少了,江河湖的水位低了,一些沼泽及水洼开始进入到干涸状态。
秋分节气,古代的君王要举行仪式祭月神的。另外,秋分节气前后,还是秋社,也就是祭祀土地神的节相后先。
古代人将立秋之后的第五个“戊”日定为秋社日。这是中国特色的感恩节,是为了报谢土地神赐予人们丰收,即所谓“春祈而秋报”而举行的祭祀。今年的立秋是8月7日,农历七月初四癸卯日,立秋后的第一个“戊”日是8月12日,第五个“戊”日,就是昨天,9月21日,农历八月十九,戊子日。今天的中国,将“农民丰收节”定在秋分这一天,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秋分来了,暑热终究要退场,秋天,快要来了。
只是,我们南方的秋天,太短。这几年,我生活着的这个海边小城盐城入秋(五天滑动平均气温低于22℃)最早是2019年,9月18日;最晚是2021年,10月15日。而且,2021年的秋也是最短的,只有24天,11月8日,立冬即入冬了。
相关文章:
长按下图中的二维码,或是在微信搜一搜中输入“品茗”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