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年前的杭州人观钱塘潮,还勇敢弄潮

文化   2024-09-20 22:11   江苏  

点击上面蓝字“品茗”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宋代文豪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中的名句。

  诗中所说的“潮”,是指钱塘潮。每年的这段时间,央视会派出强大的直播团队,向世人介绍壮观的钱塘潮。

  观潮,是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那个时候的杭州人,不仅观潮,还要冲击浪潮,做真正的弄潮儿的。

  南宋末年的钱塘人吴自牧《梦粱录》卷四“观潮”条:

  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爲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十八日盖因帅座出郊,教习节制水军,自庙子头直至六和塔,家家楼屋,尽为贵戚内侍等雇赁作看位观潮。

  苏轼,曾两度在杭州为官。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十多年后的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到了杭州为官。这一回,他的官大了,是杭州的一把手。因为在杭州做官,有观钱塘潮的“天朝”和“地利”。他先后曾写过两首“观潮”的词,若干首观潮的诗。

  今天就先来读其中一首。

瑞鹧鸪·观潮

宋·苏轼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攲。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

  这首词是苏轼第一次到杭州任职两年后的熙宁六年癸丑(1073)八月十五日于杭州观潮时作。

  这是一首词。“瑞鹧鸪”是词牌名,“观潮”是题目。有不少人误将这首词当成一首诗。像是一首诗吧?整齐,没有长短的句子。

  上阕描绘了弄潮儿在万顷波浪中自由、潇洒的形象。

  碧山,是喻潮头之高。苏东坡在《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之二:“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小红旗,那个时候,钱塘人并不是简单地站在安全的地方观潮,而是要像今天的冲浪运动一般,到浪中弄潮的,参加弄潮游戏的皆拿着的红旗。吴自牧《梦粱录》:“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牲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爲群,挚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挚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

  侬,是自称,我。这是与今天的上海话中作为第二人称不同。四十年前,我们在苏州读书的时候,还会听到有郊区的人用“侬”自称。

  山简醉:是山涛的儿子,名简,字季伦。晋时人,好酒,《晋书》记载当时的儿歌嘲他“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浪婆:波浪之神。浪婆词:吴地水乡曲调。足见,当时的人们,观潮,也观弄潮儿。浪里浪外,水中岸上,最明显的互动是声响。弄潮儿勇敢搏击风浪,观潮人,高唱着浪婆词呐喊助威。

  下阕叙写钱塘潮退,弄潮儿唱起“使君诗”作为送潮曲。

  西兴渡口,在萧山县西十二里。渔浦:在萧山县西二十里,对岸就是杭之龙山。敧:倾斜。底:什么。表疑问。使君:当时的杭州太守陈襄(述古)。

  苏东坡在这首词中记录了当时钱塘人观潮的特殊习俗:要迎潮,还要送潮。迎潮时唱不唱歌,唱的是什么歌,这首词没提及。但送潮的时候,送潮的酒席上是唱了。唱的是当时杭州的一把手陈述古的诗。

  这首词,像是一则短小的纪录片,为我们保留了900年前的杭州人在观潮时的情形和习俗。

  初读这首词,我很为当时的弄潮儿而叹服。今天的冲浪运动,还是要借助冲浪板这个特殊的器具的。宋时的钱塘青年竟然就是那样去搏击浪潮。

  诵读这首词,似乎可以忽略其体裁,不必计较究竟是诗,还是词。只须将其与《梦粱录》中的记载参照起来读,了解一下彼时的民风。

  (钱塘潮图片选自网络

 相关文章:

苏东坡的另一首中秋词

中秋这个节,这个中秋假

《诗经》中的“薇”,苏轼、陆游诗中的“巢菜”原来是这两种春天的菜

那时候,文人们称赏月叫“玩月”

望新月,读唐代诗人的《拜新月》


记忆|八月半的饼,国庆节的彩门

迟开的桂花别样香



长按下图中的二维码,或是在微信搜一搜中输入“品茗”关注本公众号

品茗
行走、品尝、体验;读书、摄影、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