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七月半,亚洲的节

文化   2024-08-18 12:51   江苏  

点击上面“品茗”二字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这是唐代诗人卢拱《中元日观法事》中开头的两句。

  四孟,指农历四季中每季第一个月,即孟春(正月)、孟夏(四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三元,则指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望日(十五日,上元、中元、下元,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宋代,逢“三元”,官员们都要休假一天的。

  七月半,很早就已经成为传统的节日,而且还是集多个节为一日的节日。更是亚洲的节。

  秋尝,古代天子与诸侯于秋季举行的宗庙之祭,感恩的日子

  孟秋七月,暑将尽,秋正至。

  这个时候,田里的稻菽、树上的水果、水中的八仙都次第成熟了。人们得首先向祖先亡灵献祭,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供先祖品尝,感谢祖先、神灵的保佑,感谢神灵能让这一年丰收,然后再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祷来年的好收成。

  《周礼·春官·司尊彝》:“秋嘗冬烝,祼用斝彝黄彝。”《礼记·王制》:“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

  秋尝,最早是天子诸侯才能享用的节日,后来影响到,下沉到了民间。

  “秋尝”的日期最初也并不确定。但肯定是在孟秋七月里。《礼记•月令》:“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这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之日,秋气新来的时候。十四这天,烧纸祭祀亡灵,七月半,先人们品尝过之后,轮到活着的人们来品尝新秋的收获了。

  中元节,道教的节名

  “七月半”被称为“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三元,即上元”、中元和下元,便是道教的三个节名。“三官大帝”是天帝派驻在下界的特派员。他们分别在“三元日”替天帝检校人间的功与罪以定赏罚:天官以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在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地官是管阴曹地府的,所检的重点当然是诸路鬼众了。七月十五中元这一天,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鬼只能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道士们在这一天读诵经文,为地官庆贺诞辰,为众鬼超度,信众们也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亡灵的罪过、早日超生。
  在民间,人们担心自家的先人找不着回家的路,就点灯放入河中,为他们照亮回家的路。同时,也为那些找不到回家路的孤魂野鬼在照亮着回家的路。活着的人,晚饭后出去放河灯,也赏河景,多好。
  唐代,虽然信佛教的人多了起来。但中元节,道观举办的法事,还是能吸引了许多人的观礼。《全唐诗》中就有多首中元节道观中去观礼法事的诗作。
  盂兰盆节,佛教的节名,是弘扬报答父母、祖先恩德之美的节
  盂兰盆,是梵语uIIambana的音译,意为“解倒悬”。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有一位修为非常深厚名的弟子,叫目犍连(简称目连)。目连的妈妈并不是一个好妈妈,她生前非常贪婪,死后化为饿鬼,没有东西吃,饿得骨瘦如柴。目连并没有因为母不慈而“子不孝”。看到母亲受苦,于心不忍,就用自己的法力给母亲送去了食物。他的母亲改不掉贪婪的本性,想自己吃独食。食物还没入口,便已化成了火炭,无法再食用。看到这种情形后,目连悲痛大哭,向佛祖求救。释迦牟尼告诉目连说:“当具百味五果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佛。”目连照做,他的母亲终于得到了解脱。
  目连救母的故事被编成了戏上演。还有专门演目连戏的剧团。
  日本,还有一些信奉佛教的亚洲国家也是要过盂兰盆节,还要放假的。
  七月半是鬼节,这个晚上不能外出?
  千百年来,在民间,七月半这一天,似乎普通人倒不在乎是过佛教盂兰盆节,还是过道教中元节,就是在过“七月半”,这是与国人对先祖亡灵的敬重相关的。这是以奉亲、敬养、普渡为主题的节。七月半,也成了一个祭亡、祀鬼、解难、赦罪的华夏民俗节日。
  “七月半”从来就没有获得过“鬼节”的正式称谓,烧纸祭奠,必定要在七月半之前完成。当天晚上,人们会去放河灯,去赏月亮,去看热闹,并没有不能外出之说。
  这可以从明代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一文得到验证。张岱说,平时,“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七月半这一天,人们不仅外出,去看月亮,而且是“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七月半,是感恩的节,是感念父母祖先之恩的节。

  

 相关文章:

由“母慈子孝”的误读曲解再说“目连救母”

古诗文中的“七月半”


长按下图中的二维码,或是在微信搜一搜中输入“品茗”关注本公众号

品茗
行走、品尝、体验;读书、摄影、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