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品茗”二字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相隔近十年,我再次来访位于常熟古里镇上的铁琴铜剑楼。 古里,原作“罟里”。“罟”,音同“古”,是捕鱼的网具。这里是水乡,河网密布。水多,鱼虾多。捕鱼,要用到网,用得到“罟”。《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这句“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就是说,细密的网具不进入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品就吃不完了。 鱼米水乡的江南,也是读书人的江南。读书人多,藏书楼也多。 常熟更是多有藏书楼。明代赵琦美“脉望馆”、毛晋父子“汲古阁”、清初钱谦益“绛云楼”、钱曾“述古堂”,瞿氏铁琴铜剑楼更有其独特的地位。
这个私家藏书楼。规模并不大,仅二百多平方米的面积;历史也不是很悠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也不过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铁琴铜剑楼以求精、重用见长,且多宋元版本精品著名,是江南藏书典型、常熟藏书流派的集大成者。 我听说铁琴铜剑楼,是在大学读书期间。有老师在课堂上说到过这座藏书楼。很有缘的是,1980年的暑假期间,我有机会在学校图书馆得到一份打工的机会,带领并指导我们几位文科大学生整理民国期刊杂志的瞿老师就是铁琴铜剑楼瞿氏后裔。瞿老师很热心,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图书版本、目录方面的知识。他还给我们介绍过许多铁琴铜剑楼的逸事。只是,这位热心的瞿老师方音太重,又有些口吃,听他说话就像是在听日语。他说了许多,能听清听懂的不多。 楼主人在楼中收藏了一张铁琴,一把铜剑。算是镇楼之宝吧。 这次来,看到了。也没说明是原藏品——我估计原件存世的可能性已经极小了,还是复制品。好歹,有了铁琴和铜剑,也就使得楼名副其实了。 读大学期间,我对古籍版本有兴趣。知道上世纪初,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发行在《四部丛刊》时,曾向瞿氏的铁琴铜剑楼借用过几部精品的。 历经五世的这座江南藏书楼,其藏书在上个世纪分几个阶段分别捐赠给公立图书馆了。 书不够,光电凑。只是那些光电的展示让人看得有些眼花。 这是一个介绍古代书籍装帧的展柜。白亮亮的格子是电子屏,显示着种种古代书籍装帧的名目,看不清的,更拍不出来。 两进之间的这个地方有雕塑,展示的是当年曝书的情形。 这些书,倒是一年四季都铺摊在地上,既曝晒,也经受风吹雨打。 只是,没有说明这些是铁琴铜剑楼的主人刻印的书,还是用瞿氏的版本刊行的书。 这是用来印书的雕板。看出来没?上面的字,是反的,与印章上的字一样。 同样,也没介绍这是新刻制的板子,还铁琴铜剑楼的旧物。估计是新的。 这几块介绍古代人藏书的展板有点特色。也是雕版。字是正的。 这一块,介绍的是“马前泼水”的朱买臣在穹窿山下藏书、读书的故事。 如今,在大江南北许多的地方都挂着“藏书羊肉”招牌的羊肉店。只是不少人,包括羊肉店主都将这“藏书”的“藏”读如“西藏”之“藏”。错了!那是因为不知道朱买臣的故事,光以为牛羊肉可能与西藏有关了。 “铁琴铜剑楼”为李一氓1982年题。那时,他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 “一榻春生琴上月,百花香集案头书。”楹联何人所书,没能认得出来。 不再有藏书的铁琴铜剑楼,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藏书楼,而只是一个纪念馆。多少有些冷清。近一个小时的参观,整个纪念馆里就只我一个人。连工作人员也没看到。一个好玩又不拥挤的江南古镇——黎里
在常熟石梅广场感受文化的气息
大年初一,在山脚品味宁静
长按下图中的二维码,或是在微信搜一搜中输入“品茗”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