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什么年?

文化   2024-12-18 17:33   江苏  

点击上面“品茗”二字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2025年是什么年啊?”
  “蛇年啊!小龙!”
  每到辞旧迎新之际,总会听到这样的问答。
  这样的回答,甚至是这样的问话,对吗?对。通常会这样说。又不准确。
  2025年是公元纪年,是外来的,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蛇年,是生肖纪年,准确地说是干支纪年,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方式之一。二者,有交叉,并不完全重合。乙巳蛇年从2025年1月29日开始,2026年2月16日结束,全年384天(闰六月小)。
  这是不同的纪年系统。公元纪年与中国传统的纪年,有交叉,日期上不能完全等同。
  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过多种纪年方式。用得最多的是帝王纪年、年号纪年、干支纪年等。其中延续时间最长久的就数干支纪年了。
  中国最早的准确纪年按公元纪年公元前841年,当时分别记作西周共和元年、鲁真公十五年、齐武公十年等。这一年,也是有据可查的干支纪年的开始——庚申年。
  帝王纪年法指王公年次纪年,是我国最早的纪年方法。帝王纪年,又分“自号”和“谥号”。据《辞海》“谥法”条:“周文王、武王至懿王,王号皆自称,孝王后才有谥法。”
  孔子著《春秋》的时候,虽周天子有王号,各个诸侯也有谥号。孔子是按鲁国的年号来序历史的。《春秋》始于东周(春秋)鲁隐公元年,这一年的干支是己未年,换算为公元纪年约等于前722 年。
  年号纪年是由皇帝制定年号来纪年的方法。一般认为,是从汉武帝刘彻首先编制和使用的。刘彻即位时即位时定为建元元年,后来又用过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共11个年号。前六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每个年号用六年,中四个(太初、天汉、太始、征和)用四年,后元用了两年,武帝去世便终止使用。他的这种做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它突出了帝王的尊贵地位,一直被后世君王所效法。此后,新君即位便重新更换年号,重新纪元。
  汉武帝的做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它突出了帝王的尊贵地位,一直被后世君王所效法。此后,新君即位便重新更换年号,重新纪元。在明、清之前,皇帝时常要改元,改元时间也较随意,每个年号使用的时间也随人定。
  年号纪年也有两大问题。
  一是改元时间长短不一,有的数年换一次,有的一年换数次。像公元189年就先后出现了汉少帝刘辩的光熹、昭宁,汉献帝刘协的永汉、初平四个年号。

  二是相同年号太多。中国历代帝王共使用过八百多个年号,由于选用的多为吉祥字,重复使用的现象很普遍。汉明帝、晋惠帝、北魏宣武帝都曾使用过“永平”年号,东汉光武帝、晋惠帝 、晋元帝、后赵石虎等都使用过“建武’年号;甚至同一朝前后二帝使用同一年号,唐高宗、唐肃宗同时使用过“上元”年号,元顺帝、元世祖同时使用过“至元”年号。

  后人为了避免混淆,以示区别,通常会将皇帝的庙号、谥号和帝名,再加上年号。如宋真宗赵恒的“大中祥符”宋徽宗赵佶的“建中靖国”,宋欽宗趙桓“靖康”。

  到明清二朝,就是一帝一元一年号,中途不再更改,人们便习惯上用年号来代替皇帝的庙号和谥号,像我们儿时常听说的“朱洪武”,前些年电视剧中常亮相的康熙、乾隆等都是年号,反而比他们的帝号更有名气。

  辛亥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废除宣统年号,引入并改用公元纪年,行中华民国纪年。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国纪年与两千多年的年号纪年有着很大的不同,即除了用了民国的年号,年、月、日,都是采用公元纪年,还引入了星期的概念。

  如《新华日报》创刊号的报头,日期是“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一月十一日,星期二”。这一天就是公元1938年1月11日。

  再来说说干支纪年

  这可以说是最具中国特色、沿用时间最久的纪年了。

  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现有文献能确定的是始于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春秋·隐公》:

  (二年)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这些都是用干支纪日的。

  据文史学者的考证,用干支纪年,则是与年号纪年相后行,也是始于汉代。汉代开始用干支纪年了,也就有了用十二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相配的生肖相属,即:子鼠、丑年、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猪这十二种生肖。在民间,人们更多地会记得这一年是属什么的,倒未必能记得这一年的干支是什么。

  干支纪年倒是在近代许多重大事件中用得多的。如“甲午中日海战”“辛亥革命”等。

  回到开头的问答,如果这样问答:

  “今年属什么?”“今年是什么年?”

  “今年属龙,龙年”;“明年,蛇属蛇,蛇年。”

  那也就没问题了。

 相关文章:

二十四节气|大雪,十一月节,雪花何时漫天飞

干支纪日与二十四节气



长按下图中的二维码,或是在微信搜一搜中输入“品茗”关注本公众号

品茗
行走、品尝、体验;读书、摄影、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