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及其它

文摘   2024-12-26 17:05   江西  


继西方伪史论之后,自媒体上又来了一群自称热爱传统文化的小伙伴们——前几年,他们咬定平安夜是八国联军为了庆祝他们攻入北京而举办的庆典活动——最近又在猛炒《永乐大典》,虽是一些不着边际的胡话,但这帮人与生俱来的那种抑扬顿挫声调,给人的感觉似乎他们还有点学问,好像自己通读过《永乐大典》一样,尽管他们连线装书的断句都不会。
他们宣称:西方的先进技术不说全部至少绝大多数是从我们的《永乐大典》中窃取的,其中包括包括芯片制造技术。
竟然就有人信以为真,而且人群的规模相当地宏大。
这其中包括一些我的发小——他们除了没有什么文化,人其实还蛮够味。我不忍心骂他们,只好懒得答理。
给他们解释么,其实也说不清,因为他们从来都不看书。近年来有了手机,没事就刷抖音或快手之类的视频,这几乎他们目前知识来源的全部,你能怎么办?
当然也有人虽然觉得那些流量主们的说法虽不靠谱,但却坚定地站在他们一边,因为:
“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
“爱国行为必须支持”。
“否认老祖宗的聪明才智,就是西方舔狗”。
这些人或许是金庸武侠小说受害者,什么《武穆遗书》、《葵花宝典》、《九阴真经》、《易筋经》等等神奇之书,一个资质再差的人,只要得到一本,就能练出盖世奇功。
可能这只是表面,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这些玩艺之所以能引起共鸣,主要还是此观念颇有群众基础。
中国文人对书本上的“绝活”一向都比较崇拜,从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无不显示人们对书本的依赖。虽然孟子曾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等颇有见地的话,但却从来没有消除大多数人的本本主义思维习惯。
很少有人懂得并相信一个浅显的道理:
书虽然是好东西,但书的价值是让我们推陈出新而不是固步自封。
所有进步的思想或科学知识,都是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一步步创新之结果,倘若所有的学问都是了不起的老祖宗们给咱们安排妥当的,那我们岂不是越来越蠢?
国人总是信奉“姜还是老的辣”。
武侠小说里面,徒弟跟人打架,打不赢就请师傅帮忙,师傅若不行,那就让师傅的师傅也就是师公出山,这种看似不合理的现象,其实也并非完全胡扯,老舍的小说《断魂枪》结尾一句话道出了真谛:不传。
每个师傅都留一手,所以中国的功夫会越来越差。所以我们要从武功秘籍中去找更高的武艺。
许多人永远搞不懂,科技与思想的进步只能来自交流,来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内循环无论是向古还是向今,其实都相当于近亲繁殖,虽然也能生下后一代,但良品率堪忧。
闲话少说,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所谓的《永乐大典》。
官方给出的定义是这样的: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永乐大典》前后编纂过两次,第一次编纂开始于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由解缙、胡广、胡俨、杨士奇等人负责,召集了147人,于次年完成了编纂工作,名《文献大成》。
明成祖朱棣看到呈上来的整部书只有一小堆,顺手拿起一本没翻几下,很不满意,命令重编。
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再命解缙、姚广孝、郑赐等人重编,这次因为采选的书籍更多,参与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前前后后据称近万人。
永乐五年(1407)终于完成。明成祖看了装饰精美的封面和堆集如山的书册,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命其名为《永乐大典》。
成书后的《永乐大典》,专供朱棣一人使用,但以他好大喜功的个性,其实根本就没有看完过其中的任何一册。
我们今天可见的《大典》均是明嘉靖(因为嘉靖皇帝朱厚熜喜欢看,估计是想从中找出长生之术)时抄写的副本。
但就是这个副本,原先有一万一千多册,今天仅剩400余册存世,不到整个《大典》原来的百分之四。
《永乐大典》副本究竟是怎么遗失的?《大典》副本最初藏于皇史宬(皇帝的书房),清雍正年间移送到了翰林院。
但在庚子国变前,原先万余册的《大典》也只剩下600多册。大部分《大典》已经散失了。
庚子国变之后《大典》连600册也没有保住,1912年,《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时,只剩64册。
事实上,光绪元年(1875)重修翰林院时就发现,《永乐大典》不足五千册。后来把几个负责看守的馆人抓了起来,交刑部处置,这些馆人最终都没有活着出来。
按说前任偷书贼都死于狱中了,《大典》应该不会再遗失了。可到了光绪十二年(1886),有官员入翰林院敬一亭观书时发现,《大典》仅有九百余册。十年间又有四千多册也不知去向。
可以说,一万多册的《大典》到庚子国变之前绝大部分都被监守自盗的官员偷走了。
1900年,义和团攻打英使馆,结果却把使馆北面的翰林院给烧了。英国公使馆的人救出了几百本《永乐大典》
庚子国变后,英使馆交还了330册《永乐大典》,重新放回到翰林院。但是,《大典》在放回之后又遭盗窃,流通至市场中,当时北京琉璃厂等书肆就有《大典》售卖。
到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移交于京师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仅有64册。
后来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经过几代人多方搜求,至今收藏《永乐大典》224册。除国家图书馆外,另外两百多册大典分藏于中外各地。散落海外的《永乐大典》则分布在英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
如果据此认为那些流入海外的《永乐大典》都是“科学秘籍”,记载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种科技发明,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永乐大典》主要内容虽然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诸多方面,但都是当年可以搜集到的出版物,没有一本书是明朝创作出来的新书。
《永乐大典》共3.7亿字,固然庞大,规模虽然比《古今图书集成》要大一倍,但却不及《四库全书》的二分之一。
《四库全书》有8亿多字。
事实上,《永乐大典》有的东西,后来的《四库全书》也都基本收纳。今天《永乐大典》的价值在其是文物而非内容。
另外,如果那些对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不妨从《四库全书》中去找一找,看看有没有制造芯片的说明书。如果有,肯定在那里,因为这方面的东西不可能存在反满或反清的倾向,乾隆不会去删减。

史学探源
这是个人学习笔记,有相同兴趣者可交流,三观不同者请绕道。文章觉得还行,转发等于打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