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一生在矛盾中度过

文摘   生活   2024-06-28 13:17   江西  


 

 


一般人都以为,茅盾的真名叫沈雁冰,其实只说对了一半,他的名叫沈德鸿,雁冰是他的字。

1896年,沈德鸿生于浙江桐乡乌镇。1916年,年仅20岁他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之后,便去了商务印书馆工作,他虽然没留过洋,但英文底子极好,他在商务印书馆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英文编辑。

 1919年,在张东荪的引见下,沈雁冰认识了从北京到上海来办《新青年》的陈独秀,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圈子。

19208月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正式成立时,除了书记陈独秀之外,最早的成员有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李达、杨明斋、周佛海、邵力子、袁振英、沈雁冰、林伯渠、李启汉、李中、沈泽民10余人。

张东荪是梁启超的弟子,因梁启超不同意他加入这个小组,所以他便放弃了。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这十几人当其中,沈泽民沈雁冰的亲弟弟。另外大家都知道,中共一大会议在上海只开了一半,剩下的几天转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而这条游船,则是沈雁冰让他在嘉兴读书的小舅子帮忙租来的,嘉兴南湖离茅盾的老家乌镇仅百十里。

1927年,国共破裂,中共党组织遭受大规模的破坏,有人被杀,有人被关,有人被迫转入地下,有人寄居海外,有人躲到乡下,也有人拿起枪来,参加武装革命。

沈雁冰的弟弟沈泽民192510月赴苏联留学,193010月回国后就参加了红军,可惜的是,19331120日,沈泽民在湖北省黄安县天台山病逝,年仅33岁。

而沈雁冰当年本打算从武汉去南昌参加贺龙、周恩来等人领导的八一起义,但不知为何,走到九江庐山时,却在那里止步了。

一些资料只是简单地说他“因交通不便被困在那里,后来打听到起义失败,只好回到上海”。

但据茅盾自己的文章显示,好像那并非主要原因。

从茅盾后来在《小说月报》发表的《从牯岭到东京》一文中我们不难发现,茅盾那时候已经很“矛盾”了。

文章说:
一九二七年夏,在牯岭养病;同去的本有五六个人,但后来他们都陆续下山,或更向深山探访名胜去了,只剩我一个病体在牯岭,每夜受失眠症的攻击。”

此时的上海已是国民党的天下,沈雁冰从此与党失去了联系。

19278月底到次年5月,沈雁冰将近10个月不敢出门,天天躲在家里创作小说《幻灭》以及后来的续篇,192711月,他把这篇小说拿给当时的《小说月报》去发表。

沈雁冰早年曾担任过商务印书馆旗下《小说月报》的主编,他把这份原本鸳鸯蝴蝶派的刊物,改成了以写实主义文学为主的新型月刊,由于时机不对,改版后的《小说月报》销路并不比当初鸳鸯蝴蝶派好,可见当年民众的艺术品位,不是朝夕之间就能提高的。没多久他因受到那些老派通俗小说家们的攻击,只好离开《小说月报》。

沈雁冰当年的改革虽没成功,但《小说月报》几年之后,还是沿着当年沈雁冰的办刊思路转了回来。

1927年,《小说月报》主编是他的好友叶圣陶,叶圣陶说你现在不能用真名发表任何东西了,于是沈雁冰便随手写下“矛盾”两个字,叶圣陶想了想,便在矛字上加了个草字头,当代文学巨匠茅盾就这样产生了。

《幻灭》是茅盾第一篇小说,一般来说,多数作家的处女作总会带一点青涩的味道,而《幻灭》一出手还算比较成熟,它与另外两篇《动摇》、《追求》合在一起,取名为《蚀》三部曲,小说获得了的成功。

然而此时的茅盾,虽然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也是国民党积极拉拢的对象,他当然不会去投靠这个与自己信仰完全不同的政党,同时他对武装革命也深感疑惑,他不像弟弟沈泽民那样天不怕地不怕。

茅盾的小说《幻灭》,写的是女性革命者,内心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写照:

……想到自己只能躲在房裡做文章,已经是可鄙的懦怯,何必再不自惭,偏要嘴硬呢?我就觉得躲在房裡写在纸面的勇敢话是可笑的。想以此欺世盗名,博人家说一声“毕竟还是革命的”,我并不反对别人去这麽做,但我自己却是一百二十分的不愿意。所以我只能说老实话;我有点幻灭,我悲观,我消沉,我都很老实的表现在三篇小说裡。

一个机缘巧合的过程,他选择了去国外避避风头。19287月,茅盾孤身一人去了日本。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孩子都留在上海。

顺便说一下,据《我的父亲茅盾》一书中透露,茅盾的妻子孔德沚1925年在瞿秋白的老婆杨之华的窜唆下也曾加入过共产党,只是因为忙碌于相夫教子、服伺婆婆,没功夫参加党的活动,后来也跟茅盾一样,与党组织脱离了关系。

孔德沚与茅盾是娃娃亲,嫁给茅盾时大字不识,婚后在茅盾母亲的指导下,竟然学会了读书写字。而茅盾娶孔德沚,除了像胡适那样怕母亲伤心之外,他一开始其实还蛮喜欢孔德沚的,这在他在日本碰到另一个“志同道合”的新女性秦德君时,更意识到了这一点。

19287月,茅盾东渡日本,在船上,认识了转道去莫斯科的中共女党员秦德君。

秦德君是四川人,1905年生,1923年入党。曾任西安市妇女协会主席、西安市党部常委兼妇女部长。

1927年,秦德君在北伐战争中坠马负伤,四一二之后,秦德君从冯玉祥统率的国民党第二集团军中被“礼送出境”。

这对志同道合的男女,身处异国他乡,很快地坠入情网,演绎出一段难于解释的苦恋。为了茅盾,当然也是为了自己,秦德君干脆留在了日本。而茅盾在爱情的滋润下,逃亡的日子过得倒也舒畅,创作似乎也有了激情。

长篇小说《虹》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写出的,小说在描写人的情感世界方面,自然就比《蚀》三部曲更细腻、更真切了。

可能是俩人忙于恩爱,《虹》在日本期间并没有全部完稿。

在《虹》的创作过程中,秦德君不仅像托尔斯泰的妻子那样,帮助茅盾抄写手稿,还经常为之出点子,身边有了秦德君,茅盾当年还真幻想自己能像托尔斯泰那样,成为世界文豪。

茅盾觉得秦德君也有一定的文学天赋,便鼓励她独自创作,经茅盾推荐,秦德君的作品连续在上海的《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文学周报》发表。

这期间,秦德君为茅盾两次堕胎。
据秦德君回忆,19304月,二人结束了日本流亡之旅回到上海,还真的公开了情人关系。

后来俩人又同时加入了以鲁迅为旗手的“左联”。这时,茅盾的妻子实在忍不住了,因为他们还在日本时,孔德沚就从叶圣陶的嘴里得知茅盾外面有人,叶圣陶是个不会说谎的人,茅盾让叶圣陶知道此事,其实就是间接地想让孔德沚也知道。

正当她痛不欲生时,茅盾的母亲告诉她:你放心,雁冰不会离开你的。

茅盾的母亲坚決支持孔德沚,她知道茅盾即使抛得开孔德沚,也抛不开她这个妈妈和自己的一双儿女。

秦德君发现茅盾身上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觉得不能再勉强下去了,就主动提出分手。但茅盾同意暂时分手,但又承诺给他四年时间(为什么是四年?我们不得而知),四年后再图百年之好。

订好四年之约后,这对所谓的才子佳人照了一张纪念照片,说是四年后团圆的信物。哪知秦德君回到与茅盾共同生活过的房间,突然吞下了一瓶安眠药,虽被抢救过来,但已万念俱灰。


后来秦德君回到离别12年的家乡四川忠县,她仍然抱有一丝希望,她牢记四年之约,茅盾在来信中也信誓旦旦重申四年之约,给了她些安慰。

但茅盾在最后一封来信中说己搬家,却没告诉新地址,自此,他们失去了联系。秦德君肝肠寸断,一怒之下烧掉了茅盾所有的来信,并把合影也撕得粉碎。

(图为茅盾与秦德君)


后来茅盾也回忆道,他与秦德君的确是两情相悦,但并非爱得死去活来。作为新女性,秦德君有孔德沚难于企及的见识,也正是如此,茅盾觉得秦德君的牌气过于暴燥,过日子,当然首选孔德沚。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 813日,日本人就将战火烧到沪上,茅盾让母亲回到老家乌镇,自己携夫人和两个孩子先后赴长沙,武汉,广州,最后在香港落脚。

到了193810月,武汉、广州也相继陷落,香港亦岌岌可危,这时,茅盾的好朋友,已在新疆学院任院长并且是新疆督办盛世才顾问的杜重远,多数来信,再三邀请他去新疆,于是,茅盾又携全家于1220日离开香港,前往新疆。

茅盾在动身前也曾犹豫不决,但老友杜重远屡次介绍说,新疆督办盛世才如何开明,如何实施“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六大政策,还说盛世才与苏联、延安均建立了良好关系,等等。

茅盾为此还请教了廖承志,而廖坦言自己对新疆状况不是很熟悉,但知那里确有一批从延安派去的党员,如毛泽民、陈潭秋等。茅盾听后,这才下决心前行。

他们乘坐法国轮船绕道越南海防,经河内办理过境手续,1228日抵昆明,并于193915日下午同乘飞机抵达兰州,而盛世才却忽然借故不来接他们,让茅盾一家在兰州停留了四十多天。后经杜重远多次催促,才派飞机接茅盾进疆。

到了新疆,茅盾很快便发现,盛世才不是个善茬。处于盛世才的“虎穴”之中,茅盾格外小心,他要绝对保障自己一双儿女的安全。他知道,自己跟外面的通信肯定要受到盛世才的检查,于是写信向朋友抱怨自己水土不服,说新疆的气候对自己身体不利,暗示自己早晚得离开这里,与此同时,他说话写文章都格外谨慎,从不发表对新疆时局的看法,只谈一些无关紧要的学术问题。

茅盾想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也劝好友杜重远不要相信盛世才,但书生意气的杜重远却不以为然。420日,茅盾收到叔父自上海发来电报:“大嫂已于17日在乌镇病故。”这突如其来丧母的噩耗,使茅盾痛不欲生,茅盾告诉盛世才,自己要尽快离开新疆去处理母亲的后事,盛听完假装唏嘘良久,同意了茅盾的请求。

422日,茅盾在家设灵堂祭奠亡母,盛世才也派代表前来吊唁,但对于离疆之事,则借口交通工具不便而拖延。所幸有朋友鼎力相助,求苏联领事馆帮忙,说妥搭乘苏联飞机。55日离疆飞机起飞后,茅盾才松下了一口气。

茅盾离开没多久,杜重远便被他自己视为“明主”的盛世才投入监狱,后来毛泽民等一批从延安过来的共产党人也相继被捕,1943年,他们先后都遭盛世才杀害。茅盾及时离开新疆,可以说躲过了一劫,盛世才可不管你是什么著名的作家之类。

1940519日,茅盾到达西安,在八路军办事处,茅盾与周恩来、朱德等人见了面。526日抵延安,参加了延安各界人士欢迎会,之后茅盾还跟他的老上级毛泽东见了面。他还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了很多次公开课。

茅盾一直待到了10月份,他把女儿沈霞和儿子沈霜(后改名韦韬)留在了延安,自己和夫人孔德沚从延安又来到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收录于中学教材当中的散文《白杨礼赞》,即创作于此时。

茅盾女儿沈霞在延安与鲁艺学生萧逸结合,后来死于一次手术意外。萧逸曾担任新华社的战地记者,解放前死于战场。

在重庆,茅盾的公开身份是非党派人士,他跟国民政府主管文艺的张道藩关系颇为融洽,张道藩是陈立夫的密友,不但是民国时期的一个著名政治人物,也是民国时期著名文艺理论家,著有《近代欧洲绘画》、《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等。

茅盾在重庆也基本上是平安无事。
新疆之行让茅盾再一次认识到,政客们的口号靠不住。另外,对善良而又单纯的朋友,别轻易相信他们的判断,他们的好心,有时也会让人致命。

1946年国共开战之后,茅盾便去了香港。
19492月,应周恩来邀请,茅盾从香港抵达北平。7月,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4910月,周恩来要他当文化部长,他不肯干,周恩来也没勉强,后来周恩来与毛泽东讨论谁来当这个部长时,转来转去还是觉得茅盾最合适,于是老毛亲自出面,说我们给你配几个副部长,具体工作让他们去做,这样你的担子就不会太重。

于是,在茅盾的文化部长和作协主席下面,就有有一帮“得力”的助手,比如周扬、邵荃麟、冯雪峰、老舍等等,但他们都有党内职务,有些文件,像茅盾这种党外人士是不能看的;有些会议,他也是不能参加的。

因为没有实权,所以因祸得福,他的那些“手下”,后来基本上都到秦城去修炼去了。

1964年接任他文化部长一职的陆定一,更成了文革中第一批被打倒的人。陆定一当年的中宣部被毛泽东称作“阎王殿”,让他接管“死人部”,寓意深刻。

六十年代,领袖对文化及相关部门的工作很不满意,以致于将“文化部”称之为“死人部”,这样,作为“死人部“的部长,茅盾当然坐不住了,于是他提出辞去部长一职,周恩来与毛泽东一商量,很快就同意了茅盾的请求,让他去当政协副主席,并且安慰他,说文化部的工作没做好,主要责任不在他,在那些干具体工作的副部长身上,作协也一样,都怪那些副主席们。

毛泽东和周恩来一再保护茅盾,用意良苦。

大呜大放时期,茅盾说了几句稍有点过火的话,上面就指示“这些话不公开发表”,有时他问起,就有人神秘地跟他说:“都是为你好。”茅盾也很快就能心领神会,不再多说了,不仅不说,就连文章也几乎不写。

1959年,夏衍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的《林家铺子》上演,没多久便遭到批判,编剧夏衍自然是首当其冲,此外,该影片导演甚至演员们的日子都不好过。

  然而奇怪的是,各类公开发表的批判文章,却几乎都不去提小说原作,也不提作者茅盾。

有人从1949年后茅盾与他人已公开的通信中发现,茅盾即便在书信当中,所谈的内容除了具体的事之外,很少有对政事或政策的探讨,即使有,也是空洞无物的废话,一点也看不出这个大作家的文采。

他在日记里面,胆子稍微大些,但也同样可以看出其中的谨慎。

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茅盾都处在极度的“予盾”当中。

老年之后,茅盾与孔德沚的关系,并不像茅盾的儿子韦韬与儿媳陈小曼所著的《我的父亲茅盾》中写得那么恩爱。


1960年到1970年孔德沚去世这十年,茅盾的政治生活虽说不如意,但毕竟不像其他文人那样艰难,这段时期茅盾基本上是赋闲在家。

文革时曾有一批不知天高地厚的红卫兵跑来想抄他的家,马上就被中央文革小组的人制止了。事后茅盾才得知,是因为孔德沚咒骂茅盾身边的工作人员,人家气不过,才找来一批红卫兵吓她。

茅盾是个懦弱的人,表现在夫妻生活上也是如此。

孔德沚没事就找茅盾吵架,茅盾不理她,她就跟家里的佣人吵,佣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最后只有那些跟她一样不怕吵架的佣人愿意到他们家来。孔德沚一天到晚像防贼一样防着佣人,天天说人家揩他们家的油。

每天早上一到七点,也不管茅盾晚上睡没睡好,舒不舒服,孔德沚要他求必需起床,否则便又不得消停。

我们可以从茅盾日记中略见一斑:


孔德沚烟瘾极大,晚上睡在床上也抽,抽着抽着就睡着了,不是烧了被子就是烧了掉在床下的衣服,幸亏有佣人发现,每次都没有酿成大的火灾,但却足以让茅盾整天为她在床上抽烟提心吊胆。

茅盾说,你这样下去,早晚会把房子烧掉。
孔德沚回答:烧掉就烧掉,要我戒烟,绝对不行。

1970年春,孔德沚因糖尿病去世,起初茅盾还觉得自己终于解脱,后来才发现,由于儿子一家人不在身边,没了孔德沚的吵闹,家里一下子静得可怕。而在那个特殊年代,家里也没有什么客人来访。此时他忽然有一种感觉,好像死神也在门外等他,活着已毫无意义,不过是“苟延残喘”。

1981327日,85岁的茅盾逝于北京。生前的身份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可就在茅盾逝世不到一个礼拜。331日,有关部门却对外宣称:根据茅盾临死之前的请求,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茅盾一生谨慎,在担任文化部长的15年间以及后来担任政协副主席的期间都不曾要求恢复党籍,直到临死才提出,其中缘由,让人难于捉摸。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加起来也不过50几人,这些人后来便自动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党龄都从19217月算起。

国民党虽然成立的比共产党要早,但他们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直到19241月才正式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而此前的1923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已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当时,汪精卫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可能他觉得这个宣传部长当得没什么意思,于是就以工作忙为借口,请毛泽东来代理宣传部长,而毛泽东的兴趣也不在这里,当时他在忙着搞“农民运动讲习所”,于是毛泽东找到沈雁冰让沈雁冰以国民党宣传部长秘书的名义,协助他工作,也就是说,沈雁冰是毛泽东第一个比较正式的部下,是名副其实的“老部下”。

是否是这种原因,让茅盾在不那么积极表忠心的前提下,平安地度过了那个“艰难探索”的年代而没有成为“代价”呢?
我们不得而知。

史学探源
这是个人学习笔记,有相同兴趣者可交流,三观不同者请绕道。文章觉得还行,转发等于打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