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消费者是指参与决策,影响、购买、使用各种产品或服务的个人或组织。一个完整交易过程的所有环节的实施者,构成消费者的五个角色,这五个角色分别是倡议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而真正的消费者,或说狭义的消费者,指的是使用者。营销中哪个角色是关键角色?如何辨别?不同的认识产生的结果大相径庭,尤其是购买者与使用者角色。举个例子。学生用的教科书,由任课教师决定哪一本书作为教材,再由学校的教材科负责采购回学校,学生从教材科购买并使用教材。我们从出版社的视角来分析教材的目标消费者及相应的营销策略。用广义的消费者概念进行分析:在这个教材消费角色中,倡议者就是学生自己;影响者可能存在,也可能是同学间互相推荐教材,还可能是助教或学长推荐,但案例中没有给出,可以忽略;教师无疑是决策者,因为教师是按照这本教材来组织教学的,学生如果用其他教材会很不方便;教材科对于出版社来说就是购买者,而学生是教材的使用者。让我们来看看出版社视角下,目标消费者变化对营销策略有多大的影响。这个案例里的学生毋庸置疑应该是真正的消费者,如果出版社把学生作为目标消费者,那就应该在封面设计中凸显该教材曾获得某名师推荐、获得某精品课程奖等,用以吸引学生主动购买;如果出版社把教师作为目标消费者,那它会经常在学校里举办书展,会赠书给任课教师,教师用习惯了的书就会被选为教材;如果出版社把购买者当作消费者,教材科就成了目标消费者,那它就会针对教材科做公关活动。辨析一下其中的关系:第一,教材科虽然是购买者,但若师生都不认同,即使教材科把书买回来也难以被真正地消费掉,最终可能会闲置或做退回处置,可见教材科不是关键角色。第二,虽然教材最终是由学生买单的,但学生在教材消费中的决策只是名义决策,而真正的决策者是教师。由此可知,在出版社的视角下,整个教材消费中的关键角色应该是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才是其目标消费者。由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标消费者和真正的消费者可以不一致,目标消费者和购买者也可以不一致,营销策略是针对目标消费者制定的,所以,营销策略不一定要针对购买者或真正的消费者。确认目标消费者也称“确定目标人群”,是STP(S-Segmentation,即市场细分;T-Targeting,即目标市场;P-Positioning,即市场定位)理论的中间环节“Targeting”,在营销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说企业选择谁作为目标消费者就选定了目标市场,后面所有的营销决策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市场展开,不同的目标市场对应的营销方式完全不同。
本文有所删减
更多内容请关注《消费者行为学课程精要十七讲》
推荐读物:
👆点击图片,获取图书购买链接
“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书是作者多年高等院校教学经验的总结,按32学时的教学时长对各章节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及深度阐释,其中许多内容来自一线教师的讲义。本书分为十七讲,包括解读消费者、谁是真正的消费者、市场是消费者与潜在消费者的总和、消费者决策的开始——问题认知、消费者是怎样进行信息收集的、怎样影响消费者的理性判断、让消费者冲动起来、买完就没事了吗、探知消费者隐性动机、利用感知觉的阈、神奇的泛化、消费者为什么很难记住信息、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消费者自我与个性、消费者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以营销视角解构消费者、无所不在的文化十七部分内容,从消费者认知、动机、知觉、学习、态度、个性、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全面解析消费者的行为过程。各讲后附“补充知识”链接,是对各讲知识的补充和深化。本书的内容与结构不同于一般教材的安排,更强调实践性、可阅读性,是一本适合没有营销基础的读者入门学习的教材。
您每点一次在看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