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领教工坊
大家都知道,我们企业当下面临一些问题和压力,其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有的行业内卷,客观上是因为这个领域产能过剩,主观上与我们对于竞争、价格定价等方面的理解有关。今天我想围绕《如何进行良性竞争》这个主题,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一是竞争;二是如何克服内卷;三是企业如何定价。
INSPIRE
THE BEST
01
竞争的逻辑
竞争是市场的一个逻辑,也是市场的灵魂。过去在计划经济的时候,我们不竞争所以没有活力,后来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促使大家在竞争中前进。竞争可以促进创新,促进效率提高,促进质量提升,促进品牌服务的加强等,所以竞争是个好东西。
其实,有好的竞争,也有坏的竞争。好竞争是指从技术、质量、品牌、服务上进行竞争。坏竞争是指用低于成本的价格打价格战、疯狂地抢占别人的地盘,甚至用损人不利己的方法来竞争,这就是坏竞争或者叫恶性竞争。
我们希望的竞争,应该是良性的、有序的竞争,不需要一些恶性的、无序的竞争。最近,我和赫尔曼·西蒙有个对话,就关于如何竞争,如何克服内卷和如何来定价来进行讨论。实际上,西方早期的竞争也崇尚“丛林法则”,那个时候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等。后来,他们进行了大规模的联合重组,比如像20世纪初老摩根先生就重组了美国65%的钢铁工厂,西方正在进行第六次大规模的兼并重组。
在一个行业里,大家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利益相关者,所以在竞争中还要学会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关于竞争有两件事值得大家思考。
一是,有的集成商/主机厂/业主在招投标时奉行低价中标。这几天我碰见两个人,第一个人是做工程的,他在另一家企业做项目,而这家企业算得很精,拦标价能够做到投标企业一分钱都不赚,如果投标的企业一分钱也不赚,它怎么生存?第二个人是业主,他和我说最近搞一场投标,最后找了一个低价中标的企业,可是中标以后做到一半就不做了,为什么?做不下去了,不但做不下去,把预付款也都乱花了。这种低价中标的思维方式是有问题的,其实中标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性价比,应该把性能放在前面,各种性能——技术、质量、服务、品牌这些放在前面,而不要单纯的只讲价格。很多主机厂在那设立的都是拦标价,价格高一点,自然出局,这要改善。
二是即使没有这样的招投标,企业之间照样会大打出手,照样会搞低价式的竞争。这就使得我们整个市场出现行业内卷。
其实,竞争是对计划经济的一种校正,从“竞争”到“竞合”,合作又是对恶性竞争的一种校正。企业之间应该有竞争,还要有合作,要处理好这个关系。
我在中国建材工作期间,当时就提出了“四化”。
第一,发展理性化。当行业发展出现过剩之后,就不要再建设同质化的新生产线。现在有些产能已经非常过剩的行业,还在那建新线,还在扩大规模,希望未来的市场能够容纳这些产能。眼前怎么办?三五年之内怎么办?我认为发展要理性化。发展快点、慢点,规模大点、小点,要理性的来看。
第二,产销平衡化。我们经常讲以销定产,究竟市场有多大的容量,作为供应方到底应该生产多少东西,投放多少东西,这也是非常之重要的。现在西方不少大企业,如果遇到了过剩的情况,他们会公告减产,减产公告往往是利好的,总比生产很多放在库里要好。
第三,竞争有序化。要进行有序的竞争,不要进行无序的竞争。
第四,市场健康化。只有大家既竞争又合作,市场才能健康化。
这些是我过去在建材行业时,经常跟大家讲的。在建材行业18年里,回想一下当时行业在过剩的情况下还赚了不少钱,原因是大企业带头进行有序的竞争,让整个市场健康化。
INSPIRE
THE BEST
02
如何克服内卷
现在有的行业竞争内卷很激烈,到底好不好?大家见仁见智,有一种观点就认为内卷是促进竞争,可以让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可以让企业降低成本。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内卷不行,竞争主要靠技术、质量、品牌和服务,不要一味地打价格战,这种卷下去大家最终都不受益。
到底哪种对?我比较赞成后一种。内卷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负面词汇,指恶性竞争,而不是良性竞争,不能把一个负面的词汇说成正面的词汇。内卷就是过度和恶性的竞争,所以我们不大赞成这样做。
过去钢铁、水泥等这些传统行业卷得厉害,现在连“新三样”(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都在卷,赚钱的企业并不多。我想举一个不卷的例子:白酒行业。现在年轻人和以前相比喝白酒少了,白酒的行业销量较之前有下降,去年下降5.1%(销量),但价格平均上升9.7%,利润上升7.5%,整个行业有2000多亿元的利润。我问白酒协会的会长,你们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我们就是不打价格战,我们的竞争是做好质量、做好品牌、做好服务。他说,我们从竞争到竞合。茅台和五粮液这两家企业都算这个行业里的带头企业,大家的心态比较好,不停地做品牌,整个行业就很好。
如何克服行业内卷?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有几件事比较重要,可能一招一式都不行,必须综合的来实施。
第一,制定好产业政策。供给侧要减量堵住,至少不要增量,需求侧去拉。企业不要在过剩行业里再投同质化项目,只投有本质上创新的项目。
加大行业联合重组,增加集中度。过剩了多、散、乱就要重组,通过重组变成一些有规模的大企业,这些大企业之间再减少过剩的产能,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是这么做的。日本泡沫经济时,水泥一年产能1.2亿吨,泡沫经济之后降到4000万吨,只有三分之一的销量,怎么办?当时日本有26家水泥企业,后来把26家水泥企业压缩成3家,集中的目的是减产能,同时也进行良性的、有序的竞争。重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过去在中国建材推动行业大规模的重组,那个时候行业的集中度只有12%,重组之后,行业集中度到了70%,使得整个行业相对比较稳定,也赚了不少的利润。
第二,行业自律,不打价格战。要做到行业自律是不容易的,在西方行业自律主要是通过工会来维护整个行业利益的,进行行业自律。
“博弈论”里有一个“囚徒困境”,大家打价格战往往用这个理论。要处理好“囚徒困境”就是大家不见面、互相猜疑,所以会盲目降价,这个时候该怎么办?领军企业,带头企业要带头站出来把价钱顶住,中小企业跟上去,这样才行,不然都是“囚徒”,都在猜疑,今天你降,明天我降,那不是打乱仗了吗?
2009年在芜湖海螺,召开了海螺水泥论坛,我当时在会上做了个演讲说“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育于行业利益之中,覆巢之下没有完卵。”大家说宋总讲的太高了一些,我们还要再打仗,要优胜劣汰,要打死他们,然后再涨价。我说,战争该结束了,因为你们都打了30年仗,这30年仗里企业不是越打越少,而是越打越多,单纯靠打仗是不行的。爱尔兰CRH是世界500强做水泥的企业,它的首席执行官阿尔伯特跟我讲,如果按照打仗的打法,水泥行业要想彻底的打成良性化,大概需要40年时间。大家愿意再打40年吗?
大家达成共识后,水泥行业从2011年开始到后来效益都不错。现在行业竞争激烈,所以我就讲,一定不要回到过去走的路,一定要行业自律,其实工会(协会)要起重要的作用。协会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行业自律,二是反垄断。反垄断指的是国外的企业如果来中国,协会要反垄断,另外自己如何维护价格,是要自律。
第四,加大企业“走出去”力度。我们讲双循环,最近这段时间大家都讲出海,出海比较重要。现在,出海是在之前(企业)走出去的基础之上,新一轮的出海。我们面临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内卷过剩,出去一部分企业是必然规律。第二个问题事贸易保护主义。企业要积极应对国际形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大背景是中国制造全球制造,中国是全世界的工厂,很多产能是建立在全球的消费基础之上,所以我们的一部分产能就得出去。这一轮走出去,我们要带着资本、技术、装备、管理、品牌等优势出去。
最近我见到了德龙钢铁丁立国,他在印尼投资50亿美元造一个700万吨的钢厂,很成功,效益也好。主要是在印尼的德信钢铁。其中他讲到了一段话,他说其实他做的700万吨钢,只有30%销在印尼,70%要通过港口运到全世界去卖。我说为什么不都销在印尼?他说不能都销在印尼,这样就会打压当地的钢铁价格,当地是不允许的。他在港口建的一个青山工业园厂,然后销到全世界,这就是我们讲的“不出海则出局”,要加大出海的力度。
假以时日,相信中国会由全世界的工厂,变成世界到处都有中国的工厂。为什么?因为中国人太能干了,而且现在中国制造的水平很高。有两点:一是量变引起质变。这么多年,我们制造业的水平逐渐有提升,整个供应链水平都提高了。二是数智化应用。这加大了我们加工的精准度,我们的制造业水平高了,这也是这次走出去的一大特点。
第五,从红海到蓝海。我刚刚讲到了集中,很多企业不可能都集中,还有那么多的中小企业在竞争中该怎么做?它们无法左右价格,只有大企业才能左右价格,怎么办?
差异化,我之前去过湘钢,它在钢铁行业不是一家大企业,既没有焦炭,也没有铁矿砂,甚至没有海港的优势,这样的一家企业怎么生存?它就走了差异化,只生产两种东西:一个是高端汽车钢板,早年和印度米塔尔合作。另外一个是硅钢片,现在搞储能用量很大,每年效益很好,仅次于宝钢。它就走差异化、高端化、品牌化和细分化的道路。
INSPIRE
THE BEST
03
如何合理定价
有三个小公式大家要熟悉,这是常识的小公式,但是我们往往犯的错误就是常识性错误。
利润=销量x价格-成本
我们很多企业家很重视销量和成本,往往认为销量和成本是最重要的,认为价格是市场给定的,平时让销售员定价,这肯定是不对的。赫尔曼·西蒙写了《定价制胜》,最近又写了《真正的利润》,他本人就是个定价师。我们很多企业没有定价的专门的管理人员,定价,基本都放给销售人员。销售人员定价很简单,他第一想的就是降价,因为降价好卖。第二赊账,赊账也好卖。但是,过度降价就可能使企业没利润,赊账现金流就断了。
对企业来讲,要特别重视价格,稻盛和夫先生讲到:“定价即经营,定价定生死,定价要由经营领导定,而不是让销售人员定。”我们要把定价这件事情放到领导者的议事日程里。我在中国建材的时候开经营工作会,50%的时间用来研究定价,50%的时间研究内部管理。可见,定价多么重要。
过去学的管理理念是“量本利”,它在短缺的时候有效,只要多销就能够降低单位的固定成本而取得利润,但是在过剩的情况下放不了量,因为你放量,对方也放,互相报复。最后产销关系还是那个产销关系,突然降了一大票价格,最后全行业亏损,这是目前的现状。
在过剩的情况下,我们主张“价本利”——稳价、保量、降本。保量,适当减点量都可以。赫尔曼·西蒙先生说:“一个企业,如果你的销量减少20%,可以影响你15%的利润。如果你的价格降低5%,可能影响你60%的利润。”价格对整个利润来讲是10倍数关系,质量是6倍数关系,销量是4倍数关系。讲这个是希望大家能够把注意力放到价格上。
今天对我们很多企业来讲,尤其是企业领导者,应该从管理上升到经营,经营是正确的做事,是眼睛向外,是开源,是多赚钱,是从市场上多赚三桶水。管理是正确地做事,是眼睛向内,是节流,是少花钱,干毛巾拧出三滴水。不是管理不重要,而是今天经营更重要。
作者:宋志平,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
来源:本文整理自作者在领教工坊第十三届“中国私人董事会年会”上以《如何进行良性竞争》为题的主题演讲
责编:陆远
推荐阅读:
推荐读物:
点击图片购买👆
本书主要从成长逻辑、包容经营、机制改革、管理创新、人本文化等五个视角介绍宋志平先生的管理思想,充分展示了宋志平企业管理思想中的企业成长内在规律与逻辑体系、企业管理思想的精髓、系列机制改革与理论创新、文化源泉与精神品格。本书通过内容聚焦宋志平经营管理思想,突出宋志平“联合重组、人本文化”的主题管理思想精髓,采用可读性与可研性雅俗共赏的写作风格,将企业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有效整合的写作思路,让读者认识到一个温文尔雅的宋志平董事长,更让读者深入思考宋志平同时将两家央企带入世界五百强的秘诀,思考企业成长的内在逻辑及特定的东方企业管理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