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无常变化,未来不确定,模糊看不清,对于这种情况,人的本能会倾向于规避。问题在于,这是客观存在,根本无法规避,必须接受。与时偕行,需以谦卑无知的开放心态,拥抱不确定,以迎接变化;勇于探新路,以走进变化;历练中成长,以创造变化。
人们常用“乌卡”(VUCA,即 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一词,描述当今商业世界动荡、无常、复杂、模糊的局势。VUCA 时代,本质上带有无常不确定,意味着未来难预料,需要决策行思智慧,以放下成见与预设,开放心态,迎接挑战。拥抱不确定,不要迷信专家基于过往知识、经验的预测判断,更不要轻听各种小道消息的主观臆断。必须看到,即使高手在民间,那也只是大数定律的作用,需要综合众人的判断才可能有效。就具体的个人来说,即使偶尔有猜准,也纯属碰巧的事后诸葛亮。面对无常不确定,人们关注认知革命,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在无意识中,一是觉得自己无知,二是觉得自己全知,哪种情况下的决策会更具智慧?这里的答案是显然的,以无知的心态看待未来,会使人在无意中更具忧患意识,行为表现也更具开放探索性。这给我们提出了问题:如何通过有意识的修炼,以让人在无意识中真正觉得自己无知,从而做到以无知的心态,谦卑的精神,更有敬畏心地做事,最终达成实际上的无知而无不知的境界?迎接不确定,接纳无知,赋予无知新意义,可化无知为创新与机会。对个人来说,以有限之生命去认识无限之世界,其已知的局部相对于未知的整体来说,总是微不足道的。只是在无意识中,人们通常认识不到自己的无知,更多地觉得自己似乎无所不知。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能“让人觉得无知,往往是最大的睿智”。在许多领域,实践智慧的形成,需要长期历练积累,经验是成功做事的根本保障。我们相信各类专家,就出于这样的考虑。问题在于,面对无常变化,有时经验丰富者,更容易自以为是、故步自封,喜欢指出别人不足,不愿承认自己错误,难以应对不确定。凯恩斯在《通论》中写道:“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行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往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老马识途,也许只认得旧道,不知新路。应对无常不确定,需心无所住,无畏无执,放下成见与预设。人通常都带有执念,它在无意中形成。有人觉得,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可能。其实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路径依赖与市场锁定的产生,也常常是这种自我设限的结果。在已知熟悉的领域,瞧清了走,或许很重要;但在不确定领域,边走边瞧,或许更重要。承认无常之“常”、无知之“知”、无行之“行”,该怎么做?在谈论佛法修行时,有人指出,人生是一个不可逆的一次性旅程,“如果只能携带两件行李,我愿是无畏与无执。”诚哉斯言,无畏无执,才易做到放下自我,创造价值,知止不殆,与时偕行。无畏与无执,既不被自我成见所误导,也不为他人观念所迷惑,以纯净平等心觉知事物之本质。为了做到这一点,可借助决策行思智慧修炼,先从有意识的不预设、不猜测、不评判做起,多进行“正反合”“若则否”实践,直至达成潜意识的心田真善美。就如企业经营,在刚起步时,可以特别注意抓机会。但若成长为大公司时,仍迷执于机会至上,面对各种诱惑,不做取舍,无意中就易发展超速,结果背离实力支撑,最终危及经营安全。从长期看,带着过大、过重的包袱,行得了一时,总支撑不了一世。变通,可以运用“正反合”“若则否”分析。例如,防止欲望膨胀,抗拒机会诱惑,需先弄清正面清单,也就是企业能够做什么。要清醒地认识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才有可能抗拒天上掉馅饼的诱惑,识别隐藏在馅饼背后的可能陷阱,专注做好该做的。再如,消除失败恐惧,减少担惊受怕,需先弄清反面清单,也就是企业什么不能做,尤其是哪些绝对不能碰,否则就会触底线,输不起,易脆变。只有综合考虑正面与反面清单,结合所遇到的具体环境情况,如未来不可预见的程度等,才可确定相应的对策。即使看不清,若仍需行动,可摸索前进。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通,关键在于适时行动。对企业经营来说,由于存在市场竞争,若真到穷途末路,再采取应变措施,可能会太晚。为此,需克服行为惰性,在当前状况见顶前,提前布局。面对无常环境,企业无法事先精心设计战略,需要临机应变,有时甚至只能歪打正着。有人说,战略可能是骑驴找马,边干边调;也可能指东打西,随时变化;更可能想炖鸡汤,却只碰上鸭子。市场动态性增强,战略调整周期不断缩短,战略灵活性要求提升。与时偕行,需要行动灵活。一切纯粹的知识性、思维性训练,无论能否影响认知模式,最终变成思维习性,如果不能体现到行为上,则对于企业经营来说,就像做过软件升级却仍没接电开机的电脑,有的就只是潜在的能力,而根本不可能产生实际成效。当前流行知识付费学习,许多人花费大量钱财与时间精力,听了名目繁多的各类课程。问题在于,听课归听课,工作归工作,行动还是循惯例,效果自然就不佳。应对变化挑战,需要行为改变,这些必须结合具体工作,事上练,干中学,才有可能见实效。面对无常不确定,人们无意中会恐惧、担忧,从而奋起读书、听课学习,希望让自己变得有知,以化解对于无常无知的内心不安。这种做法,能够起到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不能真正解决现实所面临的不确定挑战,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人说,一个行动胜过一打计划。由无常不确定带来的无知压力,必须通过行动探索,在实践中边干边学,才可真正缓解。现实中,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各类有实干做事智慧的问题解决专家,都是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绝不是仅凭熟读万卷书就能养成的。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有关行动的实践智慧,只能通过体验式的过程历练,才可获得。例如,只有跳进水中,通过折腾才能学会游泳;只有直接掌勺,在做菜中学会当大厨;只有进入车中,在驾驶中学会驾车。对于公司接班人的培养,只有将候选人放到管理决策一线,通过从小事到大事、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实践历练,才可使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积累起实践智慧,自然地学会接班;而不能指望其通过海外留学,取得名校学历,一回到企业,就马上能够担当重任。人生与企业经营是个过程,面对无常不确定,行动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立足当下,尽力做好当下事,争取达到与众不同的水平;二是自定目标,努力制订可行方案,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目标推进,如此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最终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行动,能够帮助企业走向或创造未来。行动,需要投入时间,考察一个企业家的时间安排,就可预判企业的未来命运。例如,若是专注做研发、跑市场,企业就更易把握技术变化与市场需求之脉动;若是更多出现在媒体,到处作秀做报告,结果或会大不同。路靠走出来,迈腿路就开。采取切实的做事行动,就总会有收获,尤其是智慧积累。即使事情一时看似失败,也可为进一步改进指明方向。面对不确定,谁都无法保证一定会成功,更何况成功或失败,其本身多涉主观评判,有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对于真知的理解,有时只有经历挫折,才会让人有更深切的感受与体会。有人说,“历史不会重复,但却惊人地相似”;又有人说,“阳光底下无新事,人性基本不会变”。实际上,相似、无新,不等于相同、依旧,物是人非或人是物非,都需要新的应对。如果承认时间会改变一切,又怎么会有重复之说?有人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更有甚者还觉得,“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些说法,哲学上多存争议,却提醒我们,对于事物认识存在着“无知”。研究表明,人们的判断与选择行为,会随即时的心境、情境、语境的变化而不同。人生无常难料,有人觉得,要“把每天都当成人生的最后一天来活”,反转这一说法,也可“把每天都当成你会永生一样来活”。说法不同,心境迥异,行动选择自然不同。放下自我,以无知者的心态,看待无常不确定,就更易做到“不预设、不猜测、不评判”。以外行的眼光看待未来,似乎一切皆有可能发生,自然更易接纳多种可能性;以专家的眼光看待未来,似乎一切皆有定数,无疑就会多封闭预设,妨碍拥抱不确定。无常不确定的环境,既可能潜藏着风险与威胁,也可能孕育出机会与收益。秉持无知者的心态,采取积极探索行动,主动拥抱不确定,或许就可在不经意间,开创出新市场、新技术、新顾客。真正的理性是无理性,就是无畏无执,不为任何预设所羁绊。有人说,理性能将可能转变为现实,而感性则会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激情投入,长期专注,都需感性乐趣支撑,这是创新突破的重要动力源。无畏无执,看似非理性,却可应对无常不确定。放下自我,清空执念,无畏前行,才可积极开放,迎接不确定未来。开放,需看行动落实,是否真的具有灵活性。在不确定环境中,企业无法预测未来,却仍可以选择,要么用行动改造未来,要么等待被未来改变。采取行动,做事到位,结果不一定能如愿,或许不会有收获;但是如果什么也不做,则肯定会是一无所获。如何做到无执开放?需放下无意中存在的预设与成见。例如,倾听,就只是专注的倾听,不对言者妄加猜测评判。如果自己没听懂,就想方设法弄懂,以此打开新领域;而非指责别人说的没道理。做如是考虑,无关是非对错之评判,只是这样更具操作性。如果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人与事,不从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入手,只希望别人做调整,现实操作很困难。别人不会因你而改变,如果你都不能改变你自己,又怎能指望别人会因你而调整?你只能听进你想听,改变你认为需改变,无畏无执,行动才开放。培根说:“我们是富于创造性的,因为我们一无所知。”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太了解情况、考虑过多的人,反而会显得犹豫不决。过往经验教训,对未来不一定适用,但如此“有知”,却会在不经意间变成预设与成见,束缚人们的手脚,妨碍开放行动。开放探索,行动修炼,智慧提升,需做五件事:少问多想——少问任务多难,多想怎么完成;少说多听——少夸夸其谈,多观察倾听;少自多他——少自我中心,多关心他人;少旧多新——少守旧僵化,多改进创新;少会多干——少会场高论,多现场实干。
本文有所删减
更多内容请关注《觉悟:决策行思智慧养成(升级版)》您每点一次在看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