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岁新朝之际,企业管理界亦迎来新旧交替的思考时刻。回眸往昔,从技术攻坚到管理创新,企业奋楫逐浪;展望未来,再谋发展还须把握先机,校准航向。
2025年首刊,我们特辑八个跨年关键词,希望可以助力读者盘点往昔热点,洞悉未来趋势。
——《企业管理》杂志采编中心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
战新产业
悦己经济
银发经济
出海
降本增效
市值管理
文|蔺雷
自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第一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后,广大企业正沿着纵向突破与横向突围两个方向推进新质生产力。
纵向突破对应科技革命性突破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横向突围对应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纵向突破与横向突围也将成为2025年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方式与趋势。
企业层面的新质生产力是基于强创新引发质变进而显著提升效率、效能、效益的先进生产能力,通过创新链与价值链上关键环节变革,企业实现纵向突破与横向突围,而链长制与产业创新联合体成为当前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
新质生产力的纵向突破,指企业沿技术与场景两个维度,在探索新技术路线、突破“卡脖子”技术、打通全产业链、寻找新赛道新领域等方面实现创新链纵向突破。
一是突破原有轨道限制,形成新技术路线。
通过开展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固有认知和原有技术轨道束缚,形成新的技术路线,是企业落地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方式。浙江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商用车企后起之秀,在业内主流厂商以纯电动技术为主导路径时,另辟蹊径地选择了“绿色甲醇—液氢燃料—醇氢动”全新技术路线,构建起独具优势的新能源商业车产业链。
二是突破“卡脖子”瓶颈,实现国产替代。
面对“卡脖子”技术,通过自主研发突破基础原理、产品研发、工艺设备、数据软件等方面的瓶颈,是企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式。
重型燃气轮机是我国长期被“卡脖子”的重点关键核心复杂技术系统,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重燃)承担着突破重型燃气轮机的核心技术瓶颈并实现国产化替代的任务。
企业通过“科研工程化”理念,采用AE平台模式,历经8年艰苦摸索,攻克多项关键技术,贯通设计制造全流程,取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系列重大进展:
2024年2月,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总装下线;2024年10月,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在上海临港首次点火成功,性能指标、技术指标与国际主流F级重型燃气轮机基本相当。
三是突破产业链堵点,打通全产业链。
通过打通新兴产业链的技术痛点和市场堵点,企业可以从原来聚焦某个环节到获取全产业链生产力。
华电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确立“绿电制绿氢、产业用绿氢”全产业链实施路径,基于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工程示范项目,通过合作研发突破绿电、制氢、储氢、运氢关键环节的多个技术瓶颈,通过场景创新和产业联合体持续探索和进入氢交通、氢化工、氢掺烧等绿氢多元化消纳市场,形成闭环商业模式,成功构建绿氢“制储运用”全产业链,并于2024年取得实际经济效益,闯出了一条“从0到1”实现氢能产业化落地的新路,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氢能全产业链示范样板。
四是突破应用场景,形成新赛道新领域。
通过不断发掘新的应用场景和攻克关键技术,突破原有场景限制,开发更具潜力的行业生产力领域。
中国电信卫星公司将卫星移动通信产品由专业领域场景向大众消费级市场拓展,在上游突破三大关键技术瓶颈,在中游与手机厂商和芯片制造商一起开发大众消费级拳头产品,在下游持续开拓产业应用场景和培育新用户,探索形成“技术专利收费+用户小额套餐”商业模式,最终成为大众消费级卫星电信服务提供商。
2024年,公司依托华为Mate 60 Pro和比亚迪仰望U8成功推出全球首个手机直连卫星产品与车规级直连卫星产品,开拓百万级大众消费市场。
新质生产力的横向突围,指企业沿业务与管理两个维度,在传统业务深度转型升级、极致运营降本增效和激发内部活力等方面实现价值链横向突破。
一是传统业务高端化升级,通过深度转型突围。
大量传统中低端业务通过高端化升级,具备生产力跃升的巨大潜力,这是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必经之路。
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曾长期从事中低支纱的生产制造,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附加值低。
后来,企业瞄准特高支纱高端市场,自主创新突破特高支纱纺制工艺、关键设备和专件器材技术瓶颈,成功实现多型号特高支纯棉纱的规模化生产,特高支纱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名列全球第一,为博柏利(Burberry)、阿玛尼(Armani)等国际高端品牌稳定供货,成为高档纺织品细分领域单项冠军。
二是企业运营向内极致挖潜,实现降本增效突围。
通过数智化改造和全域精益管理等手段,企业对运营成本和效率极致挖潜,由此显著增强运营效能并提升生产力。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以“极致成本、极致效率”为导向,在数智化转型方面投入超10亿元,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系统等,建立全流程数智化管控中心和数据治理体系标准规范,通过数据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打破传统的经验驱动决策方式,实现高炉炼铁透明化,搭建质量大数据平台,进行产品性能预测,建立了研产供销服务全链式数字化体系。
三是通过管理机制变革,激发活力和创新模式突围。
通过管理机制变革,企业充分激发内部人员活力,形成更为有效的产业创新模式,用内生动力促进生产力显著提升。
徐州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经过近几年探索实践,形成“岗位创业、赋能赋权、增益分享”新产品内创业机制变革:
从外部供应商和大客户获取创新项目并参与孵化;打造“员工创客化”模式,以增益分享的合伙人制运作实现团队自我驱动;团队内部所有部门直接面对市场、减少中间层,形成一条最短的指挥链;团队成员不脱离原工作岗位,一人多角,保证工作时间弹性化;各职能部门为内部创业团队提供研发、采购、制造、营销、服务和管理等共享资源,通过产品创造期、市场培育期、产业化推进期、成熟期形成一条龙产业培育。
机制变革极大激发了员工活力,形成了全新的产业化模式,公司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培育10余家配套企业,带动全产业升级。
面对全球科技加速跨越发展,企业纷纷基于链长制打造创新联合体,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
一是运用新型举国体制。
如中国重燃基于自身优势,充分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新型举国体制,整合全产业链碎片化资源,在基础研究、设计、试制、材料、试验等方面与各产业链单位紧密绑定,建立中国燃气轮机产业创新联盟,推动解决上百项卡脖子技术瓶颈,填补国内空白。
二是金融机构牵头成为创新链主。
广东恒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国资母基金企业,紧紧抓住“以拥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作为创新联合体的核心”,形成由牵头方、出题方、参与方、出资方及运营管理方五大主体共同构成的紧密合作与相互支持的战略创新联合体,在融策、融资、融企、融智核心策略基础上,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产业化”全链条各环节堵点,显著提升产业创新生产力。
三是主动转型成为链主。
华电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作为传统发电企业,捕捉氢能产业大发展机遇,确立“先行先试、适度超前”发展思路,积极利用内蒙古区位优势、自身央企背景与专业技术的相似性,主动联合产业链上游企业突破关键技术、打通下游市场瓶颈,成为氢能产业全链条的链主企业。
四是利用行业独特地位成为链主。
中国电信卫星公司作为中国电信集团旗下专业公司,是国内唯一具有卫星移动通信牌照的运营商。正是这样的背景,使得该公司在将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由专业领域向大众消费级市场拓展时,主动转换自身角色,在上游突破技术、在中游开发核心产品、在下游拓展市场,最终成为打造卫星通信新质生产力的链主企业。
文|颜艳春
工业文明的火炬,正传递到新的文明时代,笔者称其为智业文明。ChatGPT问世,或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文明篇章,也为旧有的文明注入新鲜血液。人工智能(AI)从规则式AI、生成式AI正在加速进化为智能体(Agentic AI),势必超越互联网的昔日辉煌,引领人类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迈向智业文明新纪元。
AI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行,AI正在深度介入人类工作和生活场景,在企业研产供销服等环节、文教卫生等领域展现出独特能力,成为推动各行业变革的主力。
据麦肯锡预测,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4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将占据14万亿元。
AI就像一位神奇魔法师,挥动魔杖使众多产品与服务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在数字内容创作、新药研发及时装设计等领域,企业借助AI 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生产,引发供给端革命。海量产品与服务涌入市场,价格大幅降低,需求有望实现十倍乃至千倍增长。AI经济学蓬勃兴起,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无限可能。
未来,在中国这片创新沃土上,AI将持续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助力其弯道超车;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在商业世界,善用AI的企业将不断创造传奇。
以C2M时尚平台Shein为例,短短7年从跨境婚纱外贸电商成长为整合全球多地6000多个时装工厂产能的时尚巨头,构建起全球最大的快时尚产业共同体。通过加速AIGC-UGC-PGC三个飞轮运转,将产品与市场匹配(PMF),实现个性化推荐与定制化生产完美融合,爆款率从数年前的10%大幅提升至接近50%,有力推动消费市场发展。AI凭借卓越的数据挖掘与分析预测能力,减少资源浪费与错配,使经济体系运转更高效有序。
在AGI大模型驱动下,未来企业组织形态正经历深刻变革。
从金字塔到液态型组织。
传统金字塔组织层级多、决策慢,液态型组织则灵活应变。通过分散决策、跨部门合作与团队自组织,液态型组织能快速响应市场,如灵动水流般适应环境变化。
从封闭型到开放型组织。
封闭型组织孤立,而开放型组织积极与外界互动。开放型组织更有利于整合外部资源,搭建合作平台,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适合研发密集型企业,如广阔海洋般汇聚创新源泉。
从传统阿米巴到细胞型组织。
细胞型组织强化自主性,类似独立细胞,能够自我繁殖、管理与发展。初创企业和研发团队适用细胞型组织,可快速捕捉商机,创新突破,如特种部队般灵活敏捷。
从传统组织到智能型组织。
智能型组织人机协作,AI辅助优化决策、提效创新。在多领域数字化转型中,智能型组织引领企业智能化发展,如智慧旗舰般破浪前行。
企业需根据自身特点与市场环境,精心挑选适合的组织形态,应对AI时代挑战与机遇。要制定全面系统的多维策略,涵盖技术管理、人才发展、组织变革、伦理与法律合规等维度。通过整体规划与精准布局,确保AI技术在企业内部有效整合与深度应用,推动企业稳健前行。
AI4S(AI for Science,AI用于科研)兴起标志着科学研究的新时代来临。它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科学研究方法巧妙整合,推动多学科领域创新突破与发展。
未来大量智能体将助力科学家,甚至催生AI科学家。如SpaceX用Gen AI分析火星数据制氧,为火星基地奠基;宁德时代与深势科技合作,借助大模型预测电池材料性能,推动新能源研发应用;深势科技模型助力恒瑞医药筛选药物分子,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提高成功率。
谷歌DeepMind的AlphaFold 3可谓AI4S里程碑,不但精准预测生物分子结构,其平台免费易用,如同开放的知识宝库,让全球科研人员受益,对制药等众多领域意义非凡。
AI4S广泛应用加速拓展科学研究边界,使科学发现过程更高效、精确、智能化。AI4S既是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得力助手,也是促进新规律和新知识涌现的创意引擎,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更强大的工具与手段。
智能体是一种能全天候工作、模拟人类智能行为的软件或硬件系统,具有自主性、社会能力、反应性和主动性等特质。其结构包括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等关键模块,通过相互协作获得强大的智能功能。
智能体的运行主体多样,涵盖数智员工、机器人、AI硬件等,是AGI大模型普惠人类的重要成果。其中,符合三高一半(高容错率、高频、高密度、半开放)场景特征的智能体,将率先在智能革命中崭露头角。
智能体好比PC时代的网站、手机时代的APP,在智能时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个人、企业或组织可以打造私人智能体,化身数智员工、AI社交达人等角色,在2B、2C等多场景发挥关键作用。
在2B办公室场景,数智员工如AI销售、AI秘书助力企业运营;在2C家庭场景,聊天机器人为家庭提供服务;在交通、电商、工业+商业、科研、健身与医疗保健等领域,智能体也肩负重要使命。自动驾驶汽车保障出行安全,订餐系统提供美食推荐,工业人形机器人参与生产制造,在AI编程、AI for work、AI会议等领域,智能体应用广泛且收入增长势头显著,市场潜力巨大。
未来,智能体技术将助力各方低成本组建AI 劳动力大军,在各领域变革创新。如在自动驾驶领域,旧金山的Waymo无人车服务单量远超同期出租车,且事故率大幅低于人类驾驶,更加安全可靠。
2024年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实现重大突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
据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发布的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6亿元,2030年有望成为千亿元市场。目前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川等地都成立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具身智能技术正转向大模型驱动、通用性泛化性提升。
微软在 Dynamics 365中集成多个自主 AI Agent令人瞩目,它们如同企业运营的智慧大脑,支持OpenAI最新模型o1,具备自主学习、跨平台执行复杂业务、数据分析优化及持续自我改进等能力,广泛应用于企业关键业务场景,如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优化、财务管理等,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智谱的AutoGLM与传统聊天机器人不同,它是目标驱动的自主Agent,能执行超50步复杂工作流程并跨应用程序完成任务。它可模拟人类操作手机完成多种日常事务,如微信点赞、评论,淘宝购物,携程预订酒店,12306购票,美团点外卖等,且无需复杂工作流搭建,支持数十个网站的全自动上网体验,能在无人干预下高效处理日常事务。AutoGLM的出现预示着AI技术在“Phone Use”领域的重大进展,使AI更贴近日常生活。
智能体不仅是提高生产力的工具,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通过智能体辅助,我们能更快探索未知领域,更有效解决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疾病治疗和资源管理。未来将是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共生的世界,智能体提效并丰富生活,让人类专注创造性、情感性工作,共创无限可能的未来。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智业文明的兴起,AI推动人类文明演进。
AGI 大模型就像一个大熔炉,以全人类所有知识、互联网全量数据、每个人的创意和想象力,甚至脑机接口(BCI)产生的意念为燃料,孕育超级智力。
这些超级智力将融入人类各活动场景,催生创新物种与超级物种,引发各领域变革创新。其中,七方面变革尤为显著。
其一,AGI接入个人,借BCI融合可创造数基生命,产生AI分身,变革社交模式,拓展自我价值。
其二,接入机器可创造硅基生命,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我们生活和事业的伙伴,助力艺术、科研等。
其三,接入物品可催生智器,大量AI硬件消费品涌现,提升生活智能化水平。
其四,接入产业可产生垂直模型,众多行业、领域、产品、企业和个人大模型将推动产业智能化、自动化。
其五,接入企业可创造数智员工,形成AI劳动力大军,改变企业运营模式。
其六,接入军队可创造AI战士与军团,重塑军事战略格局。
其七,接入各类应用可催生AI原生超级应用程序或软件,重塑应用格局与用户体验,开启全新数字生活。作者系盛景网联高级合伙人、人工智能创业孵化器AI Combinator创始合伙人。
文|朱克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简称战新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新质生产力鲜明特征,事关经济全局与长远发展。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企业高质量发展锚定新方向。2024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战新产业,不断探索新的产业蓝海。低空经济是在1000米以下(可延伸至3000米)的低空空域内,围绕各类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及相关服务与技术所形成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具有点对点运输高效、地域限制小、经济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等优势,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和战新产业的重点方向。
政策上日益重视为低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2024年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推动低空经济“飞”起来。中国民用航空局预估,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2025年将达到1.5万亿元,2035年则预计将达3.5万亿元。在低空经济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等地区各具优势,经济相对发达、科技创新能力强、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和旅游资源丰富等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低空经济产业链涵盖上游原材料供应和核心零部件制造,中游飞行器制造和运营,下游紧急医疗救援、观光旅游、商务包机、物流运输等应用场景。随着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低空经济市场前景广阔。比如,在紧急医疗救援方面,直升机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患者送往医院,为挽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企业可通过涉足低空飞行器制造、运营服务等领域,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在管理上,重点关注飞行器技术研发、安全管理、市场拓展等方面。例如,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提高飞行器性能和安全性;建立高效运营管理体系,确保飞行服务质量和效率;积极开拓市场,与旅游、物流等行业合作,拓展应用场景。2024年珠海航展期间,小鹏汇天“陆地航母”签约订单2008台,拿下了全球飞行汽车领域目前最大订单量。生物制造是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将农业资源转化为化学品、燃料或材料的新兴行业。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其带来新机遇,通过基因编辑等手段可精确改造生物细胞,提高生物制造效率和质量。
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制造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供保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凸显其战略地位。然而,生物制造行业也面临技术瓶颈、法规政策限制和市场竞争激烈等挑战。我国生物制造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渗透率不断提高,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市场潜力巨大。诸如恒瑞医药、凯赛生物、华熙生物等重点企业,在生物制造领域各有成就。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生物制造产业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0%。生物制造企业日益注重创新管理。他们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吸引高端人才,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推动技术不断进步。同时,关注法规政策变化,加强合规管理,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与此同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例如,加强与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合作,推广生物制药产品;拓展生物基材料应用领域,满足市场需求。2024年7月,深圳落地了生物制造领域首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开创了“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新模式。商业航天是利用商业模式进行航天探索与开发活动,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效益和长周期特点。前沿技术如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航天器设计与制造技术、空间探测与利用技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等为其发展提供了支撑。
商业航天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商业火箭、卫星发射与运营、太空旅游、太空资源开采和在轨服务等。商业航天对全球经济、科技、安全等方面将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面临技术难度高、资金投入大、风险因素多、投资回报慢等挑战,但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有数据预测,未来10年,商业航天市场容量将达到12万亿元,形成全覆盖产业链。一方面,通过高强度技术研发管理,确保航天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开展复杂项目管理,协调各方资源,确保航天项目顺利实施。同时,由于商业航天的高风险特性,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降低风险损失。在市场拓展方面,企业积极探索新的应用领域,如太空旅游、太空资源开采等,开拓市场空间。2024年9月,时空道宇打造的全球低轨通信星座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首次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卫星通信服务。技术创新驱动战新产业发展。无论是低空经济、生物制造还是商业航天,技术创新都是推动其发展的核心动力。低空经济中的航空器技术、生物制造中的合成生物技术、商业航天中的前沿航天技术,都在不断突破和进步,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政策支持助力产业快速崛起。政策对战新产业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通过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给予税收优惠等,降低经营成本,促进企业发展。企业应关注政策动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积极拓展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融合发展拓展产业应用空间。战新产业之间以及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拓展产业应用空间,创造更多发展机遇。低空经济与旅游、物流等产业融合,生物制造与医药、化工等产业融合,商业航天与通信、导航等产业融合,都将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企业应积极探索融合发展之路,加强跨部门、跨行业合作管理,整合资源,协同发展。战新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企业管理策略需体现高度前瞻性和专业性,应创新管理体系,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员工积极创新,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人才管理上,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选拔体系,汇聚一批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卓越创新能力的精英。通过定制化培养和持续学习,鼓励员工不断深化专业技能,拓宽知识边界。通过建设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发挥最大创造力。在激励制度设计上,注重多元化和差异化,通过短期奖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设立专项创新基金,对取得重大突破的团队和个人给予丰厚奖励;通过股权激励等手段,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增强团队凝聚力。针对资金投入,建立一套严谨的投资评估机制,争取每一笔投资都能带来最大价值回报。通过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创新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注重资金使用透明度和效率,通过精细化财务管理,确保资金精准投入研发创新、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作者系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数智未来科学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成都)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在时代的浪潮下,每一代人都有独特的生活方式。悦己,就是影响当下消费的一个重要标签。而后衍生的悦己经济,反映了消费者愿意为能愉悦自我的美好东西埋单。这种基于“取悦自我”而非“取悦他人”的悦己消费,自2010年左右在中国兴起,崇尚“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的观念;到2020年,中国消费者线上悦己型消费占比已大幅提升;如今消费市场表现和电商大数据更是表明,这已然成为一种主流消费趋势。市场调查发现,悦己经济为很多行业带来增长,如医美、健身、轻奢、宠物、电子产品、潮玩、盲盒和自我成长课程⋯⋯消费趋势背后,承载的是消费者审美风格和生活态度的转变。
悦己经济1.0阶段,悦己消费的核心是“我愉悦自己”。“爱自己,对自己好一点,让生活再美好一点”,这个阶段的消费主张中,将自我愉悦、提升自身幸福感的消费意愿放在首位,消费者更乐于为快乐买单。比如,在“又懒又宅”的需求推动下,“单身贵族”不需要容量大、功能全的大家电,而是更青睐小巧、可爱、多样化的小家电,满足他们日益个性化的居家生活品质要求。消费者深受互联网影响,更崇尚“活在当下、享受当下”,习惯为悦己的“速度”买单,“所想所见即所得”是他们推崇的消费效率。为此,商家不遗余力在线上和线下全面提高响应速度,满足消费者追求极致便利的生活体验需求。在“颜值即正义、爱美不分性别”等信条的加持下,对颜值的追求成为消费者“刚需”。由于爱美人士的要求日益全面,不仅要“脸好看”,还要“全身颜值都扛打”,直接推动“颜值经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艾媒咨询统计,颜值经济将成为一条万亿元规模的产业新赛道。此外,消费者对于产品也更加“颜格”,具有高颜值的产品更能获得消费者青睐。悦己经济2.0阶段,悦己消费的核心是“我定义自己”。既然“快乐的理由千千万”,那么谁来衡量和评判这笔悦己消费到底“值不值”?不是旁人,正是消费者自己!上千元的衣服可以买,十元钱的邮费必须省;两万元的包包可以买,十八元的视频会员资格必须借;上千元的大餐可以吃,外卖必须凑满减⋯⋯对于这群人送外号“高奢铁公鸡”的当代消费者而言,这种“又抠又豪”的消费行为看似矛盾,实则是在表明基于客观理性的“性价比”原则,在这些消费者身上已然失效,他们遵循的是基于自我喜好的“心价比”原则。悦己经济3.0阶段,悦己消费的核心是“我提升自己”。在这个“需求没有最多,只有更多”的时代,“还不够”是大众生活心态的普遍写照。这种“还不够”不再以解决温饱问题为奋斗目标,而是一种“向幸福生活看齐”的美好需求呐喊。这当中声量最大的“她消费”,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消费领域中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根据埃森哲公司相关数据,2022年中国20岁到60岁的女性消费者人口接近4亿人,每年掌控的消费支出高达10万亿元。随着女性意识进一步觉醒,中国女性消费不再仅仅是“为自己”消费,而是有着更多元的决策、更细分的需求、更明确的主张。见多识广的她们,早已不再满足于物质世界的精彩,而是崇尚通过健身、运动、旅游获得更好的身体状态,并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充电获得更好的心灵状态。悦己消费的崛起并非偶然,它是经济发展与物质丰富、社会分工与个体异化、消费观念变化、社交媒体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从物质富足走向精神富足,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与消费观念随之发生变迁,产品或服务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之外,也能带给消费者自我认同与归属感、即刻满足及情感共鸣衍生等诸多附加价值。如今,不同代际的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通过消费纾解压力、寻找认同、实现自我表达和提升生活品质。这些驱动消费的心理,正是情绪价值的核心所在。针对情绪价值的消费可以从情绪浓度、文化滋养和自我充实三个维度来理解:情绪浓度,指无论物质消费还是纯精神活动,都需要更高的情绪价值;文化滋养,指文化生活占比增加,消费者通过丰富的精神世界对抗现实生活压力,这已成为更多消费者的追求和选择;自我充实,指专注个人成长、提升自我,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增加自己的确定性。
情绪价值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消费者层面,还会深刻影响服务消费者的广大企业。情绪价值影响每个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进而对企业的整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首先,情绪价值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当员工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注和被认可时,他们会更有动力投入工作,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的工作氛围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团队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情绪价值影响员工的忠诚度和离职率。当员工认为自己在企业中受到公平对待、有发展机会并且能够实现自身价值时,他们会对企业表现出忠诚,愿意长期为企业服务,从而降低离职率,减少企业招聘和培训成本。最后,情绪价值对企业的客户服务质量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感到快乐和满足的员工更容易提供优质客户服务,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客户、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为了给员工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管理者需要加强情绪管理。例如,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员工的声音和需求,让员工感到被尊重和关注;提供公平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满足员工职业发展需求;组织各种培训和团队建设活动,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毫无疑问,悦己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消费趋势。企业该如何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贴近其生活方式,寻找下一阶段的发力重点,进而获取更多认同呢?
让产品兼具颜值和内涵。悦己型消费要满足“好看的皮囊+有趣的灵魂”两方面。高颜值是品牌的门面和招牌,企业在设计产品时要注重调动视觉感官,用精致外观、个性化造型、强设计感在第一时间抓住眼球,以颜值激发消费力。同时,赋予产品更丰富的内涵则使产品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探寻自我存在的意义,充实精神世界。激发兴趣,满足深层次情感需求。兴趣会让消费者主动倾注时间、情感和金钱,主动为品牌埋单。以兴趣为基础也更容易建立品牌圈层,给消费者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情感需求则可以增强消费者共鸣,提高其品牌忠诚度,进而获得更好的口碑和传播效果。借势内容,传达悦己理念。品牌若想发力悦己经济,与具有类似理念的内容平台合作,是一个相对来说更容易达成的选择。通过借势内容的价值观输出,找到其与悦己的连接点,线上线下打通与受众交流的路径,传达品牌的悦己理念,从而攻占目标消费者的心智,将其发展为品牌消费者。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情感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悦己经济在商业领域中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今后谁能准确捕捉消费者的不同情绪并予以积极回应,谁将有可能占据市场先机,赢在未来。
路遇广场舞大爷大妈,你可能想不到这只是他们众多“巡回”演出中的一站,更多展演和比赛的档期早已排到了来年;走进北京的各大博物馆、展览馆,研学团并非中小学生的专利,老年人专属定制的研学团正在悄然兴起;以温泉游、中药游为代表的康养旅游渐成中老年消费新宠,养生与旅游深度融合,收获了不少好评与点赞;火爆出圈的演出游、怀旧游也列入了老年人群的消费清单中,又同步带动着文化、演艺、体育等其他业态的互动。无论是消费领域的广度还是媒体持续升温的关注度,2024年银发经济无疑是一个热词,银发一族的消费潜力不容小觑,充满了“银发力量”。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从当前的市场现状来看,一边是层次多样的需求催生出新的消费蓝海,一边是现有供给还不能完全匹配市场的期待。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客观上也给新业态、新赛道、新就业机会的产生提供了丰厚土壤。挑战与机遇并存,大力推动银发经济的发展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举措,也为企业掘金提供了更大舞台。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尽管老龄化是必经阶段,却不一定意味着经济减速和社会失去活力。为老年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不仅没有“夕阳”化,反而因为巨大而持续的市场需求成为充满机会的朝阳产业。透过这些国家应对老龄化的做法和经验,可以看到推动银发经济的发展,是适应人口结构变化进行的主动调整,更可以激发出兼具活力和发展前途的经济形态。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接近3亿,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0岁至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比超过50%。需要看到的是,伴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老年群体消费升级的趋势日渐明显,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进一步增强,这与传统印象中老年人更愿意捂紧钱袋子、舍不得花钱的消费观念有着明显差别。尤其是大中城市的老年群体,消费需求日趋多元,消费理念正从攒钱防病养老,转变为花钱买健康、买开心、买体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近年来,我国高度关注社会老龄化趋势,并出台一系列政策为银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引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从具体措施来看,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成为我国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将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以责任制促落实、保成效;《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则要求,增开银发旅游专列,对车厢进行适老化、舒适化改造,丰富旅游线路和服务供给等。各地也在积极推动银发经济发展,例如江苏省出台了《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海南省打造了一批旅居康养示范基地和康养精品路线,山东等省采取措施加大对银发技能人才的支持力度,北京、上海、重庆等地通过政策文件强调产业融合和科技支撑。得益于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和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动,银发经济的有效市场正在加快形成,扩容提质的有利条件不断增多。巨大的市场前景吸引众多目光聚焦银发经济领域,有报告预测,到2035年,中国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
从发展现状看,我国银发经济不仅涵盖了事关养老的大部分产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加持下,涉及老年人群养老、医疗、养生、旅游、文体等需求的跨界融合正在加速推进,从原材料、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到产品服务、金融、物流、销售等,众多行业和领域成为贯通银发经济上下游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一些企业在衣食住行领域推出适老化产品和服务,以低糖食品、保健品、定制医疗器械、老年公寓、养老护理为代表形成的养老地产、养老护理、饮食保健、定制旅游等模式,为发展银发经济进行了先期探索。在此过程中,伴随着60后人群逐渐步入老龄化,中高端旅游、文体康养等消费需求明显增多。借助社交媒体的便利,供需实现了高效的信息交互,老年群体的多样化诉求与企业的产品供给之间可以进行直接对话和匹配。此外,金融机构加快产品创新,也为老年群体消费进一步拓展空间提供了便利。需求端的快速变化,无疑将倒逼供应端的调整。面对银发经济涵盖领域广泛、产业链长、业态多元的庞大市场,如何适应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细分需求,成为业界共同面临的课题。综合各类市场研究发现,银发群体未来的消费热点将集中于精细化医疗医药服务、疾病防治、智能生活、文体健身、教育、科技等方面。随着老年群体消费观念加速从“养老”向“享老”转变,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不断提升,新的反馈和诉求客观上加速了多种业态的交互融合,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银发群体,将成为全球银发经济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目前我国银发经济市场总体处于起步阶段,银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仍较为传统,对老年群体个性化的需求聚焦不够,从产品数量到质量均滞后于市场需求。我国银发经济市场存在巨大的探索空间。一方面,要跟踪观察并把握好银发人群消费观念及行为上的变化。对企业来说,细分需求、研究需求,才能更好地求变、应变。从我国老龄化趋势来看,老龄人口结构将呈现分化,未来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将突破4亿,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低龄老年人”消费观念较之前将有明显不同。对他们来说,与吃饱喝足穿暖相比,学习、旅游、娱乐、社交等多元诉求同等重要,生活必需类消费为主的单一结构将逐步扩展到享受型、悦己型、参与型消费并存的局面。面对这些趋势性变化,要想更好地把握机遇,企业的市场决策有必要做出及时的调整。老年产品的可选择性较小,不仅品类缺失,智能化数字化产品开发程度不够,市场上还大量存在重产品、轻服务的现象,这都是影响甚至抑制银发人群消费意愿的因素。从用户反馈来看,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仍较传统,难以精准匹配低龄、中龄、高龄等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差异化需求,康养、社交、旅游、文体、再就业、老年大学等中高端服务缺乏。此外,相关市场标准还不完善,产品服务缺乏标准规范,质量良莠不齐,一些领域甚至出现金融诈骗等乱象。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产业协同、模式创新、用户反馈对接等方面多下功夫。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直言,中国企业全球化已经是一个必答题,不出海就可能要出局。这一言论引发热议,在企业界产生众多共鸣。同年7月,商务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商务和金融协同 更大力度支持跨境贸易和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保险机构优化承保理赔条件,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为企业更好“走出去”提供保险保障。国家政策支持、出海环境相对宽松,为企业出海提供保障,极大提升了企业境外经营的信心。出海战略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销售增长,同时推动净利润率上升。根据《证券时报》与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2049家A股上市公司布局境外市场,占全A股比例达到52.81%。中国上市公司实现海外业务收入3.83万亿元,同比增长12.84%,增长率提升9.93个百分点;海外业务收入占比10.98%,提升1.39个百分点。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企业出海不仅仅是为了寻找新市场,而是逐步发展成为更深层次的全球化布局。中国企业的出海路径也经历了从产品出口到品牌出海、从服务扩展到技术创新出海和供应链配套出海的转变。这一趋势反映了中国企业逐步从传统的制造型输出,向全球价值链中的更高附加值领域进军,如图1所示。
尽管全球市场潜力巨大且机遇众多,中国企业出海依然面对诸多挑战,这里仅就几方面略做说明。
产品定位。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市场,往往面临激烈的竞争。许多市场早已被成熟的本地品牌和国际品牌占据,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十分稳定。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曾说,出海不能没有差异化地卷,会非常痛苦。要在这类市场站稳脚跟,中国企业必须明确产品定位,通过差异化竞争脱颖而出。水土不服。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挑战中,本土化问题尤为突出。企业进入不同的国际市场时需要面对当地的文化差异,品牌定位和市场营销策略必须根据当地消费者的偏好、文化价值观和消费习惯加以调整。否则,企业将难以融入当地社会,无法打开市场,更谈不上推广品牌。品牌升级。当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时,尤其是在成熟的消费市场,会遇到许多本地及国际品牌的竞争,这些品牌在市场上拥有稳固的基础和忠实的用户群体。中国企业要想脱颖而出,需要在产品和服务上进行品牌化升级,摆脱价格战或低端竞争,建立具有长期竞争力的品牌形象。品牌化不仅仅意味着提升产品的认知度,还包括通过创新的产品设计、独特的营销策略和本地化的市场运作,增强品牌的国际吸引力和消费者黏性。面对挑战,中国企业积极探索出海新模式,其中的佼佼者通过采取有效策略,特别是差异化竞争和品牌化升级,成功突破国际市场壁垒,构建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品牌形象,为企业高质量出海提供了样板。
明确产品定位,精准差异化竞争。产品定位是中国企业出海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进入国际市场,企业必须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有针对性地展开差异化竞争,赢得生存空间。这一点在小米出海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小米在印度市场的成功,正是通过精准的高性价比定位和简化产品线,有效应对了市场的同质化竞争。在价格敏感的印度市场,小米没有跟随其他品牌推出大量低价产品,而是通过聚焦几款具备突出功能和高性价比的手机,避免了“产品海”逻辑,并通过精简的产品线和合理的定价策略,突出功能性和品质,不仅满足了青睐低价的消费者,还与国际大品牌在品质上展开竞争,从而实现在印度市场的品牌突破。本土化布局,增强市场适应性。中国企业在出海时,常常面临文化差异、市场适应性问题。本土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企业需要理解并适应目标市场的文化、消费者偏好及市场需求,建立与当地消费者的联系。李东生曾明确表示,中国企业必须通过更深层次的全球化,把产业和供应链渗透到主要的国家目标市场,建立起本土化的经营能力,才能在全球的业务当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份额。TCL通过在全球设立多个智能制造基地,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增强了对当地市场的响应速度,同时避免了贸易壁垒带来的风险。此外,TCL通过本土化的营销策略和品牌文化融合,成功提升了品牌在全球市场的认知度。例如,TCL在北美与美国橄榄球联盟(NFL)合作,在欧洲与当地体育赛事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品牌的全球影响力。TCL的成功表明,全球化和本土化并非对立关系,而是互为补充。通过深度本土化布局,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升品牌适应性和竞争力。品牌化升级,提升全球竞争力。面对国际市场的同质化竞争,品牌化升级是中国企业成功出海的关键之一。名创优品通过IP设计和品牌合作的创新战略,实现了品牌的全球化扩展。名创优品通过与全球知名品牌进行IP联名,打造多个爆款产品,成功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在推动品牌全球化的过程中,名创优品还积极运用中国文化元素赋能品牌,通过结合中国文化的原创IP设计,创造独特的时尚产品,不仅让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还通过文化的力量,增强了品牌的全球吸引力。此外,名创优品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超级门店”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品牌曝光度,强化了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在全球市场中,品牌化升级不仅让名创优品获得了市场份额,还提升了品牌的溢价能力,成为中国零售品牌出海的标杆。品牌协同与资源整合,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除了差异化定位和品牌化升级,企业通过品牌协同和资源整合,能够进一步增强竞争力。上汽收购MG品牌的案例,充分展示了品牌协同与资源整合的重要性。通过收购MG品牌,上汽不仅获得了MG的全球品牌影响力,还通过整合MG的技术与资源,进一步拓展了全球市场。上汽通过将MG与自有品牌荣威进行差异化定位,避免了品牌之间的同质化竞争。荣威专注于中低端市场,而MG则面向高端市场和运动型汽车领域。这一品牌协同策略使得上汽能够在全球市场实现品牌互补和市场拓展。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要克服产品定位、文化差异、市场适应等挑战,成功的企业都采取了有效的应对策略。通过明确差异化定位、本土化布局、品牌化升级和品牌协同,企业能够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实现长期发展。无论是小米通过高性价比和简化产品线的差异化战略,还是TCL与名创优品的全球化布局与品牌塑造,都为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找到独特优势并成功出海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作者系亿欧网盟科技有限公司咨询总监。
过去一年,身边许多企业家都切身感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经营压力,具体表现为利润增长越来越难,价格越卷越低。这正应了一句无奈却现实的话:“卷价格没有未来,不卷价格将失去当下。”无论如何,熬过冬天,春天就会来临。那么该怎样熬过冬天呢?降本增效是企业当前重要的策略之一,是必选题。降本增效,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降本增效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产品价格、质量和服务等方面,成本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降低成本,企业可以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以更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从而扩大市场份额。降本增效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通过降本增效,企业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经营效益的提升。降本增效还有助于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在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通过降低能耗、减少排放等措施,企业可以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降本增效涉及企业方方面面,包括研发、采购、生产、运营、销售等多个环节,方法、措施很多。
在研发阶段,可以进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降本增效思考,比如选材和材料用量设计,加工与装配工艺选择,质量与效率防呆设计,零部件通用化、组件化以及其他产品优化、降本设计等。这些创新改善工作需要研发人员拥有精益思想、预防思维以及强烈的成本和效率意识。在原材料或零部件采购阶段,可以通过优化采购策略、改善供应商管理、降低采购成本等措施,达到降本增效目的。比如,企业实行集中采购、长期合作、供应商帮扶等策略,与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原材料的交付质量和稳定供应,同时降低采购成本,与供方实现双赢。在生产阶段,关注并消除生产流程中的各种浪费是降本增效的重点工作。企业可以发动员工开展精益改善,采用精益生产方法,做好质量管控、设备保全、标准作业和员工训练等,提高系统可靠性;活用价值流等分析方法,对生产流程进行梳理,发现流程中的多余环节,消除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除此,降本增效的策略和方法还有很多。比如,企业可以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加强废弃物处理和回收利用,降低固废处理成本。又比如,企业可以优化全面预算管理、加强成本核算和分析、优化资金管理。还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引入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用机器换人,在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人力成本支出。
为了把降本增效策略落地为团队行动,企业需要从多方面推进。
首先,精益降本增效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和优化。企业应建立长效精益改善机制,将降本增效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这项工作的持续性。比如,可以发动全体员工参与微创新提案活动,从身边不花钱、少花钱和能做的改善做起,消除浪费。又比如,开展以班组为中心的现场上台阶改善活动,消除现场存在的大中小各类问题。还比如,把精英骨干人员组织起来,开展旨在提升经营效益的焦点课题管理活动。开展降本增效工作一定要摒弃年初信誓旦旦,年中缺少办法,年底一无所获的假大空做法。要以结果为导向,以问题为线索,以改善为抓手落地实施,通过引导和激发员工解决具体问题收获务实成果。降本增效工作还是一个有内在逻辑的科学过程,要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让员工学好5S、TPM、IE、6Sigma、VSM等多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消除浪费的科学方法,并通过活用这些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为了促进全员参与,必须善用精益推进三大法宝。一是组织推动。拥有组织资源的一把手要积极参与,设法把降本增效转化为部门或员工的关键工作任务。二是机制约束。要告诉员工,积极改善是个人快速成长的阶梯,把改善成果、个人绩效与成长晋升挂钩。三是营造氛围。要采用员工喜闻乐见的办法推进降本增效活动,促进员工广泛参与,打造浓厚的“比学赶帮超”的团队改善氛围和企业创新文化。降本增效工作要落到实处,必须多管齐下,领导带头,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笔者曾到一家公司的模具车间参观,该车间的设备十分老旧,感觉还停留在20年前的水平。依据多年经验判断,这一定是考核导向性和公司管理出了问题。经过和中高层管理者简单交流之后发现,公司对部门和车间的成本实行承包责任制,超出目标成本的要罚款;低于目标成本的会有奖励。因此,所有部门管理者都过于节俭⋯⋯企业领导,特别是财务部门,还对这套成本管控办法津津乐道,这其实十分危险。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企业为了眼前利益,或者部门为了实现当下成本考核目标,在着眼于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投资方面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这种做法如果持续下去,将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既要节流降本,又要保障战略性支出。在对待供应商方面,有些企业习惯性地采取零和博弈的手法,要么压低采购价格,要么拉长付款周期,又或者故意变相克扣供应商货款,等等。还有些企业,始终抱着货比三家、低价者得的态度,不断更换供应商,迫使供应商偷工减料,影响质量和交付。事实上,与供应商零和博弈往往失道寡助,害人害己。企业需要本着共赢思维与供应商建设稳固的伙伴关系,共同提升供应链竞争力水平,共享供应链发展成果。一些企业在费用管控上不断加大管理力度,致使许多本应该花的钱也不花。企业里有各种各样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厕所坏了不修,食堂碗筷旧了不换,能省则省,还美其名曰:省下来的钱都是利润。这样的节流降本,可能会对企业开源增效产生致命影响。原因很简单,这样的工厂根本配不上好客户,也配不上大订单,更配不上高价格。这样的节流降本只会让企业经营越来越难,路越走越窄。一切有可能伤害到开源增效的节流降本,企业都要慎之又慎,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作者系深圳合众资源·3A顾问公司董事长。
如果把证券交易市场看作从事买卖的场所,中国5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就是在这里进行交易的商品,每家公司的股票价格便是这家公司的市场标签。市场标签的光彩度、满意度、吸引力,既反映上市公司这些交易商品的成色,也折射着市场温度和生命力。正因如此,在中国股票市场建设走过三十多年后的今天(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全社会都聚焦于市值管理,既自然,也必然。市值管理概念自从2005年初步提出,至今已二十年,并不是一个崭新的词语。但在2024年,市值管理得到了政策制定和监管部门、各类上市公司和广大投资者的共同关注,并在政策推动和实践尝试中正式开启了新航程。
2024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宣告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其中关于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办法、将市值管理纳入内外部考核的规定,为市值管理标定了航向。此前召开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各中央企业要推动“一企一策”考核全面实施,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这是引导相关企业负责人更加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及时通过应用市场化增持、回购等手段传递信心,稳定预期,更好地回报投资者的重要政策信号。2024年年末,《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颁布,进一步解释回答了什么是市值管理、怎么看待市值管理、如何落实市值管理等关键实践问题,为新一年市值管理的普遍推行拓宽了道路。目前,已经有一些上市公司先行先动,开始制定本企业的市值管理制度和政策。市值管理这个重要命题,完成了从“看真切”到“说清楚”的关键一步。说清楚市值管理的目标是提升投资者回报能力,摆正投资回报和股票价格的因果关系;说清楚市值管理的基础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不是为了做高股价而采取的一些伪市值管理手段;说清楚市值管理的特点是战略管理行为而不是一项短期经营行为,或者一次性、随机性的市场买卖。市值管理的本质,是在三到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周期内,不断提升企业的价值中枢,进而推动企业股票价格围绕这个价值中枢不断波动上升,持续健康向上。最终实现的结果是,公司市场价值提升,投资者回报提高,股票市场发展,三方共赢、社会多赢。市值管理,就是上市公司这个商品在股票市场上实施的供给侧改革。“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市值管理需要解决的是上市公司市场表现的实践问题,所有政策供给、管理药方,只有经历市场验证才知道是否有成效。2025年,市值管理迫切需要从“说清楚”再上新台阶,在“干明白”的新阶段,注意解决三大问题。
要客观正视股票一级市场和股票二级市场的剪刀差问题。在上市公司中,有不少企业的市场表现是这样的:上市伊始,股票价格经历了短期辉煌,然后一年不如一年,持续下滑。这种长期滑坡型的市场价格表现,是由两种原因共同造成的。一是企业为了达到股票发行的严格要求,在上市前两年拼力冲刺,导致财务数据和业务发展透支未来,上市之时已经触达企业增长的天花板,后续乏力。二是为了多融资,上市公司尽可能在IPO时提高发行价格,即使企业后续发展再好,也很难支撑这么高的股票价格,出现甫一发行上市,价格就是多年之内的最高价,之后一路下滑。由此可见,市值管理的实践,看似是股票交易中的价格问题,实则与上市时的发行价格和发行方式有直接关系。二级市场的市值管理要“干明白”,需要和一级市场企业上市融资行为进行联动,推动市值重构。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业绩承诺式发行条件,上市公司IPO的价格需要和未来三到五年的公司回报和市场价值承诺挂钩;也可以优化上市公司IPO的发行价格确定标准,有效控制发行价格,为投资者在二级市场的投资回报留出空间,为上市公司持续提升价值留出时间。市值管理还要有效透视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弱点。一些上市公司的股价多年低于其应该有的价值中枢,哪怕是分红高、业绩稳定等利好因素,也没法点燃市场投资者对该股票的购买热情,甚至有很多企业的股票价格长期较大幅度低于公司账面净资产。对于这些“破净”的企业,需要从更深层次寻找市值管理破解之道。市场投资者对这些股票商品的评价,要么是股本过大,要么是资产不优,要么是增长不快,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共同原因,那就是企业资本结构弱点。比如,对于业务成熟、股本较大的上市公司,要想实现市值持续提升,就需要考虑资本结构的优化完善,要么通过大股东回购减少股本、提升每股收益水平,要么通过分拆、重组等各种形式,将大量底层沉淀的有效资产激活变现。市值优化,要求每一家上市公司都从评估和透视自身资本结构入手,通过结构优化推动市值优化,这样或可抓住市值提升之本,从源头上给予公司市值再生的动力。市值管理也要系统检视企业股票价值管理政策。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从古至今,从西到中,这是一个基本道理。一些上市公司较长时间存在着重视股票发行,同时漠视股票涨跌的观念和习惯。这个习惯造成上市公司虽然形式上挂在交易市场,但除了董办、董秘等部门或工作人员,企业管理层和股票市场之间依然存在较远的心理距离。这样的心理距离直接或间接造成企业发展决策、股东沟通、分红政策、信息披露等工作和市场投资者预期产生偏差,距离同样遥远。市值管理要通过有效的政策弥合并消除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与市场的心理距离,实现企业市值的释放。一是通过加大股权激励推动市值释放。通过运用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核心岗位的股权激励工具,更有效地将企业管理者和社会投资者绑定在一起,实现同舟共济。通过更大力度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进一步加大企业核心团队持有股权的规模和比例,推动企业市值释放。二是通过加大分红回报推动市值释放。对于现金储备充足和经营稳健的上市公司,要形成稳固增长的现金分配机制,形成合理可预期的投资回报水平。对于成长加速期的上市公司,要将未来发展计划客观有效地进行沟通披露,形成可见可控的增长预期。三是通过加大市值管理考核推动市值释放。一企一策评估、设计和实施市值管理考核方法,针对性提出各家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中短期目标和管理对策。将市值管理考核作为一个指挥棒,倒逼企业重视股票市场表现,提升公司市场价值。通过二十年实践,对于市值管理,我们从初步“看真切”,到基本“说清楚”,如今正在“干明白”的起点上。企业和有关部门如果能够在市值重构、市值优化、市值释放三条通路上大胆作为,或可探索出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真正答案。
您每点一次在看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