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丽:校家社协同育人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模式有助于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幼儿园教育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传统教学和管理方式。社会应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支持服务,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整合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幼儿提供广阔的园外教育空间。同时,可通过建立家庭教育社区支持体系,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
卢汝芳: 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不再孤立存在,此次的学习活动让我深刻感悟到,校家社协同育人是时代需求,需融合幼儿园专业教育、家庭情感滋养与社会多元资源,为孩子搭建全面成长的“立交桥”。要积极引导家长融入协同育人体系,善用丰富的社会资源拓宽孩子视野,以多元模式为孩子构筑全方位、多层次成长空间,助力孩子在现代化浪潮中汲取各方养分,实现茁壮成长。
姚玲玲: 每一个孩子所经历的都应该成为学习的资源,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得到更美好的童年。友好儿童,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协同合作,为孩子们搭建起更有意义的资源空间。科学育儿,与生活链接,与儿童联结,通过更加具有实效、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支撑数智化时代背景下的园家社协同新模式更新迭代,让符合孩子需求的、有效帮助孩子适应新时代、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协同教育惠及每一个孩子。
欧阳惠娟: 通过参观黄埔区代表和分享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成果展板,并聆听经验分享后,我深刻认识到了系统科学规划的重要性。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执行,从课程规划到活动组织,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周密的策划和科学的验证,才能打造一套完备而高效的家校社协同工作体系。
首先,机制的持续深化至关重要,如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指导委员会的建立确保了家校社三方沟通的流畅与高效。其次,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最为关键,这保证了教育指导的力度和成效。再次,课程内容的优化应当基于不同学段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开发面向全体家长的普适性课程,这样才能确保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丰富性。最后,深入挖掘和整合共育资源是不可或缺的,它推动了资源整合的深度和广度,为协同育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朱丽苗: 2024年11月13日,我与工作室学员参加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成果经验交流活动。这次学习,无论是展示内容还是成果经验的内容,让我不但感受到学校或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及持之以恒的开展,还看到了不同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一些利用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性的方式开展育人。学习后我反思本园或本人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中,不但要站在幼儿园教育的角度,还要关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有关文件、法律法规和指引。本次是我第一次参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专项学习,也是我作为工作室学员一次入门课,在今后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中,我要向高园长及学员学习,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更好地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加强家园社的沟通交流,真正达到协同育幼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