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与毕业季总是重逢。二幼人与孩子们在充实而快乐的日子中共同探索和体验一切的美好,孩子们在被允许的生活里显得如此生气蓬勃,教师在为孩子成长而进行的每一场教研都有生长。
师幼讨论
教师共研
随着大班孩子们即将步入小学的门槛,在这样的时刻,关于幼小衔接的话题无疑是我们必须面对并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我坚信,与家长聊聊这个话题是极为必要的,它不仅能够增进家园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更能为孩子们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家长聊聊幼小衔接的话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们在家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通过分享我们在幼儿园中的教育经验和观察,家长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孩子们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和成长变化,为他们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谢素琼老师:
对于大班即将毕业的孩子,和家长聊聊幼小衔接话题很有必要。这能让家长重视该阶段,了解其重要性和要点,与老师形成合力帮助孩子顺利过渡,但要注意沟通的适度与方法,尊重家长意愿,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交流方式,在确保不给家长增添过多负担的同时,为孩子的幼小衔接做好充分准备。
孩子们就要毕业上小学了,对于孩子能否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家长们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且“幼小衔接”是大班家长最关注、最期待的题,所以和家长聊聊幼小衔接话题很有必要。老师用科学的教育理念、专业的知识与家长共同探讨幼小衔接内容,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等方面,引导家长树立幼小科学衔接意识,让家长明确了幼小衔接是小学和幼儿园、家长之间三向奔赴的工作,减轻了家长们对于幼小衔接的焦虑。
随着大班孩子们即将毕业,迈向小学的新校门。 这意味着孩子们将从一个相对自由、游戏化的学习环境转向一个更为结构化、知识化的学习环境。这种转变不仅要求孩子们在认知上有所准备,更需要在情感、社交和自理能力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通过与家长探讨幼小衔接,我们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这种转变,从而在家中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为有利于适应小学环境的氛围。
梁萃雯老师:
潘俊雯老师:
关于大班即将毕业时是否要与家长聊聊幼小衔接的话题,这是一个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节。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孩子们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一个简单转变,更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上下滑动查看
我们要和孩子做最佳战友并肩前行。家长会不应只是成人的事情,当我们与孩子聊“家长会”,告知孩子这有可能是他们在幼儿园里爸爸妈妈参加的最后一次家长会时,孩子们开始讨论:
“开家长会前我们可以做那些事情?”“你希望谁来参加,为什么?”“用什么方法邀请以表达我们的诚意?”“你希望来参会的人了解什么?”
潼潼:我想妈妈来开家长会, 妈妈在广州上班,很久没来园接过我了。
哲哲:我希望妈妈来参加家长会,因为可以知道我在幼儿园玩一些什么的。
可可:我们可以写信给爸爸妈妈邀请他们来,写上时间和地点。
峻峻:把课室收拾得整整齐齐,然后在桌子上铺上漂亮的桌布,中间摆一瓶花。
珲珲:我们可以拍个邀请视频,邀请爸爸妈妈来参加家长会。
橦橦:在幼儿园玩了什么游戏,学了什么本领。
初夏之信,来自孩子之手,我们坚信具有生长力的花会有一百种开法。花开自有期,绽放亦有时,只要一路向前,等待,再等待,需要我们成人更多的耐心与微笑,更需要互动式的给予与回应,那些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会在某天让我们看到坚持的意义。
2024年5月31日晚,大班级团队以充分的准备,与220名家长相聚二幼泛聊幼小衔接。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凡可积累,皆有复利。我们从2份问卷调研、4份文件颁布、五个园本项目活动辩证审视课程改革之路的质量与效度问题,思考园家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成长是一场双向互动,考验的是教师与家长,当我们与家长的共识纽带产生同频,共生出一致的育儿观,思想开始形成节点和网络,那共育知识链这条复利曲线就会突破拐点,让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始奏效。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观点、持有科学的育儿观,拓展思想、深化同理、开阔视野,以及高质量及有意义的陪伴。温暖的陪伴是一种力量,它让精神富足的童年伴随孩子的一生而幸福成长,让教师在新时代下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让家长在育儿板块有归零重启的勇气,也有快速生长的“基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长大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气的事情,在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有各种新的挑战,需要认识各种新的事物,需要不断尝试新的事情,而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就是孩子与世界产生链接的方式。珍珍园长在“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视角看大班幼儿适应小学生活的若干思考”中,与家长们共同观看专家名言视频(视频链接在文末)、回忆2023年家长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第3段)”之言,提出当我们站位于中国2035年、2050年伟大的未来发展宏图里程碑式展望孩子的成长,我们更应该思考教育在孩子身上流淌的是什么。珍视孩子每个阶段生长周期的表现,尊重理解孩子的“我认为”,读懂孩子特有的思维,以其行为表象窥其本质需求,持宏观角度看孩子衔接未来之路。作为共育者,家长通过现场扫二维码填写“让儿童幸福成长的力量”关键词,从结果倒推,其背后深层次的指向性为“可持续发展”。可谓心中有景,花香满经,孩子的一万种尝试,我们始终支持。爱,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
教育是一场“未尽之美”,所以我们始终心向未来!
如果你和我们一样,致力与孩子共成长,
欢迎和我们一起探讨育儿观
(扫下方二维码填写关键词)。
—— 视频出自彭凯平视频号
文稿:李晓丽
照片:各班教师、郑蔚虹
编辑:朱颖茵、梁萃雯
终审:高凤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