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疼痛迷雾(三)| 从忍痛到镇痛:疼痛用药选择新知
人一生中或多或少会被不同程度的疼痛困扰,人人惧怕疼痛,但并非人人了解“疼痛”。长期以来,人们对疼痛的理解和应对方式存在诸多误区,导致了不必要的痛苦延续。今天,将带大家了解疼痛的常见误区,及如何科学合理选择疼痛用药,让“忍痛”不再是唯一选项。
NO.1
NO.1
疼痛认识误区
走出疼痛认知的迷雾
误区一:忍痛是身体强健的表现
很多人认为,越能忍痛越是坚强的表现,或是身体健康的象征。实际上,疼痛是身体发出的报警信号,提示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忽略疼痛,无异于无视身体的警报系统,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误区二:疼痛只能忍,无需治
忍痛不仅无助于病情恢复,反而可能加剧问题。长期未经治疗的疼痛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引发慢性疼痛综合征,增加治疗难度。
误区三:止痛药副作用大,尽量不用
虽然某些止痛药物确实可能有副作用,但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大多数人都能安全有效地控制疼痛。过分担心用药风险,而忽略了用药带来的健康获益,是一种错误认知。
误区四:所有疼痛都可用同一种药物治疗
疼痛种类繁多,原因各异,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例如,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的治疗策略就有显著差异,单一药物难以满足所有疼痛管理需求。
NO.2
NO.2
个性化联合治疗
慢性疼痛能被有效管理
身材可以管理,体态可以管理,慢性疼痛也是可以管理的。慢性疼痛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在专科医生的呵护下把疼痛控制好。以现有的医疗技术、方法,大部分的疼痛都能得到比较好的控制。
目前,医疗界遵循疼痛诊断和治疗多模式个体化的原则[1]。美国慢性疼痛协会(American Chronic Pain Association,ACPA)和斯坦福大学疼痛医学部联合发布的《慢性疼痛综合管理指南》概括了疼痛的六种常用治疗策略:①药物治疗;②心理治疗;③手术/介入治疗;④物理疗法;⑤辅助替代疗法,⑥自助策略。临床医师针对不同类型的疼痛,复合使用上述治疗策略,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表格摘自《疼痛治疗及镇痛靶点的研究进展》[2]
NO.3
NO.3
疼痛用药选择
科学合理的镇痛之道
从古至今,人类都在不断探寻与疼痛抗争的方法。早在公元前6000年,秘鲁南乔克山谷的人们发现咀嚼可可叶可以镇痛。公元前2250年,一块古巴比伦黏土板上记录了一种治疗牙齿“蛀虫”的方法——使用乳香和天仙子粉末一起填补龋齿的蛀洞,据说这是已知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止痛秘方。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凝聚人类智慧的镇痛药物应运而生。目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ASIDs)、阿片类中枢镇痛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CGRP受体拮抗剂等为临床常用止痛药。
针对不同类型的疼痛需要对症下药
1)急性疼痛:通常由损伤或手术引起,持续时间短,治疗上以非处方药为主[3],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
2)慢性疼痛:慢性疼痛的机制包括伤害感受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损伤和疾病影响躯体感觉神经系统)和伤害可塑性疼痛(即无伤害性刺激,也无损伤和其他疾病,疼痛源于痛觉处理系统改变)三大类[4]。治疗方面,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常用于治疗伤害感受性疼痛;而离子通道药物和抗抑郁药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尤其是伴有认知和情感障碍的患者。此外,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肌松药、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调节骨代谢药物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中成药等也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慢性疼痛,并可结合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措施[5, 6]。
止痛药选择原则
1)非处方药:适用于轻度到中度疼痛,如对乙酰氨基酚适合头痛、轻微肌肉疼痛;NSAIDs能缓解炎症引起的疼痛,但需注意其胃肠道副作用。
2)处方药:对于中度到重度疼痛,医生可能会开具更强效的药物,如阿片类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医嘱,防止滥用和依赖[3]。
3)辅助用药:针对特定类型的疼痛,如抗抑郁药物用于神经性疼痛,抗惊厥药物用于特定类型的神经痛,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缓解疼痛[7, 8]。
每个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和药物的反应不同,因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至关重要。这包括药物的选择、剂量调整以及与其他治疗手段的结合使用。除药物治疗外,物理疗法、心理疗法、康复训练等也是疼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增强药物疗效,减少对药物的依赖[7]。
*注:
1)任何药物的使用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是阿片类药物,因其具有成瘾性,使用时需格外小心;
2)慢性疼痛患者需定期复诊,及时反馈药物使用情况及身体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疼痛缓解后,应逐渐减少药物剂量,直至停药,避免突然停药引发反弹性疼痛或其他不适。
-END-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