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着胖着脂肪肝就来了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疾病本源与治疗
为倡导全球各国关注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人群超重和肥胖的预防控制,世界肥胖联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 WOF)于2015年倡导设立“世界防治肥胖日”。今年“世界防治肥胖日”的主题为:LET'S TALK ABOUT OBESITY AND......(让我们讨论肥胖和___)。
NO.1
NO.1
“死胖子”不是玩笑:
肥胖危害知多少
肥胖是指可能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多的脂肪堆积,是一种由遗传、内分泌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成人体重指数(BMI)介于25.0~29.9 kg/m2定义为超重,BMI≥30.0 kg/m2定义为肥胖;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建议将超重定义为BMI介于24~28 kg/m2,肥胖定义为BMI≥28 kg/m2。(BMI计算公式为:BMI=体重÷身高2,体重单位:kg;身高单位:m)
今年2月,Lancet发表的一项由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因素协作组织(NCD-RisC)与世卫组织合作进行的全球性分析研究显示,全球儿童、青少年、成人的总肥胖人数已超过10亿。中国肥胖患病率虽较欧美国家低,但女性肥胖患病率从1990年的2.0%上升到2022年的7.8%;这一时间段,男性肥胖患病率从0.8%上升到8.9%。到2022年,中国女性肥胖患病率位列全球11位,男性肥胖患病率位列全球52位[1]。
一胖百病生,肥胖不但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还与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相关,包括2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炎、胆结石、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等等。肥胖甚至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
表1 与肥胖相关的合并症[2]
NO.2
NO.2
肥胖为主要诱因之一:
MAFLD的演变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曾用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由于代谢紊乱导致过多脂肪堆积在肝脏引起的慢性肝病, 肥胖是其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事实上,MAFLD的全球患病率呈现出与肥胖患病率平行上升趋势。一项荟萃分析研究报告显示[3],51% 的MAFLD患者、 82% 脂肪肝炎患者被发现肥胖问题。对于MAFLD同时合并重度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发现脂肪性肝炎的比例高达40%以上,进展肝纤维化和肝硬化20%以上。
肥胖发生根本原因是机体的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从而导致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在体内贮存。这就有一个问题,多余的脂肪存放在哪里?肝脏是身体的能源工厂,负责将脂肪转化为能量,以满足人体正常生理需求。当体内脂肪过剩,肝脏就成为脂肪的“仓库”。长而久之,肝脏就会被厚厚的脂肪所填充包围,脂肪堆积超过肝脏重量5%,即形成脂肪肝。
表2 MAFLD肝脂肪变性与脂肪含量[4]
当脂肪开始堆积在肝脏,肝细胞中的脂肪变性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首先,肝细胞中的脂质积累会诱导内质网(ER)应激,并增加激活纤维化途径的活性氧(ROS)产生,这就导致ROS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以及细胞因子的释放,所有这些都会向肝脏发出损伤信号,例如肝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促进HSC活化,包括TGFβ、IL-1β、MCP1、CCL3和CCL5。HSCs的激活导致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S100钙结合蛋白A6(S100A6)的表达,形成应激纤维以及细胞外基质成分的沉积。促纤维化细胞因子的分泌促进纤维化的产生,与纤维化组织相互作用进一步激活 HSC 并促进 NASH。炎症和纤维化途径被长期激活,进展加重肝病,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肝星状细胞活化机制[4]
NO.3
NO.3
管住嘴,迈开腿:
MAFLD可逆转
脂肪肝是可逆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可恢复正常。鉴于肥胖与 MAFLD 之间的密切关联,通常建议将生活方式干预与减肥、饮食、运动相结合来作为NAFLD管理的第一步。有研究结果显示[5],1年内减重 3%~5%可以改善逆转单纯性脂肪肝,体质量下降7%~10%能显著降低血清氨基转移酶水平并改善脂肪性肝炎,体质量下降10%以上并维持1年能逆转肝纤维化。
在药物治疗方面,针对其不同发病机制,推荐使用的主要有调节糖脂代谢、调节胆汁酸代谢、减轻炎症、抑制氧化应激和凋亡等相关药物,如抗氧化剂,降糖药,保肝药等。另外,MAFLD患者建议每隔3-6个月去医院随访血糖、血脂、肝功能、肝脏超声等检查,评估脂肪肝的进展以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控制情况,以便及时对症治疗。
-END-
附件:
【参考文献】
[1]Worldwide trends in underweight and obesity from 1990 to 2022: a pooled analysis of 3663 populationrepresentative studies with 222 millio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The Lancet (2024). DOI: 10.1016/S0140-6736(23)02750-2
[2] Gutiérrez-Cuevas J, Santos A, Armendariz-Borunda J. Pathophysiological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Obesity: A Link between MAFLD and NASH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t J Mol Sci. 2021 Oct 27;22(21):11629. doi: 10.3390/ijms222111629. PMID: 34769060; PMCID: PMC8583943.
[3]Mathews, S.E.; Kumar, R.B.; Shukla, A.P.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obesity, and cardiac dysfunction. Curr. Opin. Endocrinol. Diabetes Obes. 2018, 25, 315–320.
[4] Badmus OO, Hillhouse SA, Anderson CD, Hinds TD, Stec D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lipid metabolism pathways. Clin Sci (Lond). 2022 Sep 30;136(18):1347-1366. doi: 10.1042/CS20220572. PMID: 36148775; PMCID: PMC9508552.
[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更新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6(3):9[202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