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发表“Can Fintech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financial inclusion of village and township banks? Evidence from China”一文。研究利用900家村镇银行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金融科技对村镇银行金融包容性的影响,并探讨了移动银行应用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金融科技的发展可以通过手机银行的应用来改善村镇银行的金融包容性。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手机银行取代了实体分支机构,但村镇银行可以通过采用线上和线下服务模式来显著促进金融包容性。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促使村镇银行增加了对农村家庭、贫困家庭以及小微企业的贷款。此外,农村信用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主要股东,有利于强化金融科技在促进村镇银行金融普惠方面的作用。最后,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位于东部地区的村镇银行具有更强的竞争激励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微信ID:ruc_fintech)对研究核心部分进行了编译。
来源 | PBFJ
作者 | Xiaojie Chen, Guangwen He, Qian Li
编译 | 吴秋锦
引言
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并且在减少收入不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不足,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普惠金融的重大障碍。在中国,城乡金融服务供给的不平衡限制了农村经济增长,加剧了相对贫困,这表明要实现普惠金融,需要提高位于农村地区银行的普惠金融水平。
中国银保监会于2006年12月启动了培育村镇银行的试点项目。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机构准入门槛,允许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的设立,并鼓励村镇银行主要为县域内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村镇银行在中国所有银行机构中所占比例最高。据中国银保监会的数据,截至2020年9月,村镇银行的数量达到了1641家,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的最高比例(35.64%)。在村镇银行中,位于中西部地区的占比为65.8%,县域覆盖率为71.2%,面向农户和小微企业的贷款占比超过90%,户均贷款余额为30.5万元人民币,这表明村镇银行在扶持小微群体和促进农村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基于实际观察,村镇银行仍未真正扎根于乡镇,并且在配置信贷资源时更倾向于非农业和大额贷款,这表明“目标偏离”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提高村镇银行的普惠金融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曾经使传统商业银行成为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主要提供者的农村金融市场格局。根据毕马威发布的“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百强企业榜单”,排名前100的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运营已经渗透到支付、借贷、保险和财富管理等金融细分市场,其中有32家公司是活跃的借贷机构。因此,信贷市场已成为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商业银行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传统商业银行在农村信贷方面的卖方市场正受到金融科技公司的侵蚀,尤其是村镇银行,其财力不足以独自承担数字化转型的成本。面对金融科技公司这一外部战略竞争对手,本研究的关键问题是村镇银行的普惠金融水平能否得到提高。
以往的研究主要分析了金融科技对传统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包括全要素生产率、信用风险、经营业绩以及盈利能力。此外,只有部分学者验证了金融科技对传统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提供区域信贷供给的积极影响。而且,由于村镇银行的微观数据未在公共平台上完全披露,关于金融科技发展与村镇银行普惠金融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尚不完整。
因此,为填补文献空白,并为提高村镇银行普惠金融水平提供新的分析视角,本文以村镇银行作为研究对象,运用900家村镇银行的微观调查数据以及来自中国天眼查企业数据库的金融科技公司数据,分析金融科技发展如何影响村镇银行的普惠金融水平。
本文其余部分由六个章节构成。第二章对相关主题进行文献综述。第三章提出研究假设。第四章介绍实证研究设计。第五章首先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发展是否影响村镇银行的普惠金融水平,然后探讨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村镇银行通过采用手机银行是否提高了普惠金融水平。此外,我们还讨论了手机银行与实体分支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增强普惠金融水平方面的交叉效应。第六章从弱势群体、主股东制度以及区域差异等角度分析金融科技与村镇银行普惠金融水平之间关系的异质性。第七章给出结论及启示。
文献综述
(1)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的关系
金融科技公司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主要提供者的金融市场秩序,促使学者们格外关注并积极探讨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多数文章着重研究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与竞争力的影响。金融科技依靠突破时空限制、提升服务效率等优势,在支付、借贷等多领域抢走部分商业银行客户,影响了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稳定性,还带来风险溢出效应。不过,金融科技公司难以完全取代商业银行,毕竟不少传统商业银行正自主或合作开发应用金融科技,借此降低信贷风险、提高服务效率。同时,数字鸿沟、金融需求方数字化转型不足以及信任缺失等问题,也对金融科技公司的客户竞争优势形成挑战。
另一方面,金融科技虽有提升普惠金融水平的潜力,但相关实证研究较少。以往文章多从区域视角出发,未关注不同商业银行信贷决策行为差异。有学者发现普惠金融是金融科技减少收入不平等的关键渠道;也有学者用中国相关城市区域数据证实金融科技发展利于提升金融机构城市层面存贷款规模、促进金融发展;还有学者因缺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数据,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证明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有积极影响,且大型商业银行改善效果更优。
(2)村镇银行金融包容性
学者们从所有权结构、业务范围以及发展目标等角度对村镇银行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村镇银行可接受各类合规资金作为资本,但必须实行主股东制度。这意味着主股东的身份及出资比例都受到严格限制。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持有村镇银行20%以上股份的银行,而每个非银行股东持有的村镇银行总股本比例不应超过10%。在实践中,大多数主股东,尤其是大型及农村商业银行,持有村镇银行的股份。此外,村镇银行不允许在限定的城市范围之外发放贷款和吸收存款。而且,村镇银行需要自负盈亏,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有着“盈利”和“支农支小”的目标。然而,在实际中,村镇银行时常出现诸如偏好非农业贷款之类的“目标偏离”问题。其次,有学者运用案例研究法分析了村镇银行“目标偏离”的原因。不过,专注于村镇银行普惠金融情况的实证研究却很少。
总之,村镇银行是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提供者。然而,现有的关于金融科技对传统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很少探讨金融科技对村镇银行的影响。同时,提高村镇银行的普惠金融水平以促进弱势群体的可持续发展,是地方政府以及普惠金融需求方的迫切需要。尽管如此,尚未发现有文献分析金融科技能否增强村镇银行的普惠金融水平。文献存在空白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大多数村镇银行的信息,如年报和财务报表等,并未公开披露。随后,我们在2017年对中国超过50%的村镇银行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取了它们的财务绩效及贷款供给方面的数据。本文利用村镇银行的微观数据来探究金融科技如何影响村镇银行的普惠金融水平,以填补文献空白。
研究假设
(1)金融科技对村镇银行普惠金融影响的理论分析
金融科技的发展加剧存贷款市场竞争,影响村镇银行信贷决策。从存款市场看,金融科技使资金流向银行间市场,村镇银行获取资金成本上升,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村镇银行信贷决策时会提高风险承担水平,将信贷资源拓展至长尾群体,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性。从贷款市场看,金融科技推动网络贷款快速增长,对传统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产生不同程度的挤出和替代效应,重塑小微信贷市场竞争格局,促使商业银行改变信贷决策。
大型商业银行凭资产规模优势服务“金字塔顶端”客户,金融科技主要在包括村镇银行的小规模银行所处小微信贷市场引发竞争。中国经济结构呈金字塔状,信贷市场结构却为倒金字塔,金融科技借助数字信息技术提升服务便利性与渗透性,让金字塔底部小微群体有机会获取信贷资源,缓解了信贷市场结构与经济结构矛盾,提高小微信贷市场竞争程度。金融科技公司贷款额度低,主要服务小微及个人客户,对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业务挤出效应弱,但加剧中小银行贷款业务竞争,且积极影响其贷款合同制定,这对村镇银行信贷决策影响重大。
村镇银行数字化转型慢,受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贷款竞争影响更大,大型商业银行靠发展应用金融科技降低信贷风险,受负面影响小。村镇银行会在金融科技带来的小微信贷市场竞争激励下,依自身优势调整战略维持份额,其有获取“软信息”优势及快速决策机制,金融科技公司竞争会促使村镇银行挖掘潜在客户,提升普惠金融深度。
假设1:金融科技的发展能够提高村镇银行的普惠金融水平。
(2)金融科技影响村镇银行普惠金融的理论中介机制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偏好逐渐从线下转向线上。这加剧了金融服务提供商之间在提升服务质量方面的竞争。线上金融服务更为便捷,尤其是手机银行已成为传统分支机构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替代方式,重塑了客户对银行服务的体验。村镇银行有动力去模仿竞争对手的行为,借鉴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策略,并在应对金融科技公司带来的竞争时积极拓展手机银行业务。这将使它们能够维持市场份额,满足客户对线上便捷金融服务的需求。手机银行有提升普惠金融水平的潜力,并且被视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普惠金融最有力的手段之一。手机银行的应用使得村镇银行能够高效地处理众多小微金融借款人的信贷申请及审批工作。它还能消除地域距离方面的障碍,降低获取客户过程中的高额成本,最终触及更多的小群体。此外,手机银行可随时随地访问和使用,这使得分散在不同地区的小微群体能够轻松了解村镇银行的金融产品。而且,采用手机银行能够增加客户信任,强化村镇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使信贷交易更为频繁,进而实现普惠金融。
假设2:金融科技的发展能够通过采用手机银行应用来提高村镇银行的普惠金融水平。
实证设计
(1)数据来源
研究主要使用通过研究团队在 2017 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得出的关于村镇银行金融服务供给行为的数据。此外,还利用天眼查企业数据库来实证分析金融科技发展对村镇银行金融包容性的影响。
(2)变量测量
被解释变量:普惠金融
研究借鉴过往学者的衡量方法,将村镇银行每户贷款与县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作为村镇银行普惠金融的代理指标。当该指标数值较小时,村镇银行能更具包容性地服务于小微群体。
2016年末样本村镇银行普惠金融情况的描述性统计数据如下。平均而言,村镇银行提供的每户贷款约为 628,419 元人民币,是县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 16.936 倍,远高于中国银保监会设定的每户贷款标准,这表明村镇银行的普惠金融程度有待提高。
核心解释变量: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的发展情况通过各城市中金融科技公司的数量来衡量,原始数据来源于天眼查企业数据库。研究统计了中国333个城市中金融科技公司的数量,其中东部地区有 104 个城市,中部地区有106个城市,西部地区有123个城市。下图展示了2016年金融科技公司数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上海的金融科技公司数量最多,达2299 家,其次是北京和深圳。
2016年,中国所有城市金融科技公司的平均数量为 35.682 家,同比增长率为 34.888%。此外,2015 年和 2016 年中国东部地区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表明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的情况。但西部地区金融科技公司数量的增长率较为显著,这意味着金融科技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状况正在缓解。
控制变量与中介变量
参考以往研究,控制村镇银行的特征变量和县级固定效应。制度层面的控制变量包括经营年限、员工数量、分支机构数量、是否设立了专门委员会来管理与三农相关的业务、银行规模、资产回报率、存贷比、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
中介变量为是否采用手机银行,若村镇银行(VTB)已使用手机银行应用程序来提供金融服务,则该变量取值为 1;否则,取值为 0。
(3)实证模型设计
为检验金融科技的发展是否对村镇银行金融包容性产生影响,构建如下基准回归模型:
为了进一步测试金融科技对村镇银行金融包容性的影响机制,将(2)和(3)添加到(1)中,形成中介效应模型。
实证结果
(1)金融科技的发展会影响村镇银行的金融包容性吗?
基准回归结果如下,金融科技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金融科技的发展提高了村镇银行的金融包容性,假设1得到了支持。
此外,研究通过以下检验,验证了金融科技发展对村镇银行金融包容性影响的结果稳健性:①替换衡量指标:使用城市金融科技相关关键词百度搜索指数替代原指标;②处理异常值:对连续变量进行 5% 和 95% 水平缩尾;③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以城市村镇银行观测值倒数为权重重新运行基准回归;④工具变量法:以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工具变量,解决反向因果内生性问题;⑤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解决系统性差异导致的内生性问题。
(2)金融科技的发展如何影响村镇银行的金融包容性?
前文提到金融科技发展或使村镇银行产生模仿效应,促使其采用手机银行以提升金融包容性。此部分检验该中介效应,结果验证了中介效应,即金融科技发展可通过采用手机银行提高村镇银行金融包容性,支持假设2。
金融科技的发展增强了消费者对在线金融服务的偏好,手机银行的服务功能也逐渐得到优化。反过来,这可能会对实体分支机构产生替代效应。研究使用村镇银行在乡镇的实体分支机构覆盖率作为实体分支机构留存的代理变量,发现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银行正在取代实体分支机构。研究进一步分析手机银行应用和实体分支机构留存对金融包容性的交叉效应,表明村镇银行通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能显著提升金融包容性。
进一步分析
结论与启示
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金融科技的发展提高了村镇银行的金融包容性。第二,金融科技的发展可以增加采用手机银行的概率,进而提高村镇银行的金融包容性。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银行的采用对实体分支机构具有替代效应。值得注意的是,村镇银行通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能显著提升金融包容性。第三,发展金融科技有助于改善弱势群体(包括农村家庭、贫困家庭和小微企业)的金融包容性。第四,由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其金融包容性会受到金融科技发展的积极影响。最后,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位于东部地区的村镇银行具有更强的竞争激励作用,促使其在金融包容性方面取得更大的提升。
启示方面,第一,应增强大股东在村镇银行公司治理、科技指导和流动性支持方面的作用。第二,必须重视手机银行的普惠价值,应鼓励村镇银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金融需求,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此外,村镇银行在推广手机银行渠道时,需通过培训提高这些群体的数字金融素养,使更多群体能通过手机银行获得便捷的金融服务机会。第三,有必要在金融科技公司和村镇银行之间为新增客户构建竞争环境。然而,必须防止对现有客户的过度竞。金融科技公司和村镇银行应结合各自的比较优势,坚持差异化市场定位,精准高效地满足创新金融服务需求,并适度扩大客户服务半径。
……
获取完整报告
请后台回复“村镇银行金融包容性”
获取下载链接
·END·
责编/李锦璇
编译/吴秋锦
排版/吴秋锦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