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国央行正处于发展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不同阶段。少数国家已推出CBDC或在经济中广泛使用。本文回顾了央行推出并积极在试点地区推广中国CBDC(e-CNY)后的实证文献,然而,由于数据限制,CBDC的实证研究极为稀缺。更重要的是,尽管干预强烈,个人用户仍然坚持使用现有的电子支付应用,不愿切换到e-CNY。鉴于世界正在尝试从中国的实验中学习,并且中国计划在国内和国际上扩大e-CNY作为通用支付工具的应用范围,并增加智能合约功能,本文讨论了挑战和可能的未来路径。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微信ID:ruc_fintech)对研究核心部分进行了编译。
作者 | HaiChen Bai, et.al
来源 | SSRN
编译 | 钱家彦
一、简介
全球各国央行正在积极探索央行数字货币(CBDC),但很少有国家将CBDC作为法定支付手段推出。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于2023年7月发布的CBDC调查结果,86家被调查央行中有93%参与了某种形式的CBDC工作,其中25%正在试点零售CBDC。中国是探索CBDC的先驱,早在2014年就开始了早期研究。中国人民银行(PBOC)已在选定试点城市发布了四轮CBDC(数字人民币)并在各种零售业务场景和应用中推广了数字人民币。本文提供了关于中国CBDC在零售业务中采用效果的证据,这对其他国家考虑将CBDC作为替代支付手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中国继续扩大数字人民币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字货币研究文献梳理
数字支付在全球零售、批发和商业交易中越来越普遍。例如,数字平台已经改变了新兴市场经济的支付格局——例如中国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印度的PayTm以及巴西的Pix。受比特币启发的去中心化加密货币为在没有使用中央银行货币或受信任的中间人(如商业银行和信用卡提供商)的情况下进行交易提供了另一种选择。私营部门在数字支付方面的创新推动了政府发行货币的升级,导致了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发展。许多中央银行已经发行了CBDC、启动了试点项目或正在进行技术准备以进行试验。中国人民银行(PBOC)是探索数字货币的先驱,2014年开始早期研究,随后在选定试点城市发布了四轮数字货币(称为数字人民币)。其他主要央行,包括巴西、印度和日本的央行,已在2023年开始进行数字货币试验。然而,对CBDC的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
2.1 数字货币的定义
数字货币(CBDC)是一个国家法定货币的数字版本。各国在自己的概念和技术方面目前没有统一的CBDC定义,目前的讨论集中在其可行性、与现金相比的优势、计息、国际支付和结算以及设计考虑因素,如验证、交易安全和匿名(艾伦等,2020;孔、伊西利和普拉萨德,2024)。库霍夫和诺恩(2018)将CBDC定义为比储备金更广泛可访问的电子中央银行货币,旨在零售交易,可能计息,并且与其他中央银行货币在操作上不同。博尔多和莱文(2017)提出了三种作为安全价值存储的CBDC设计,每种设计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有不同的影响。
国际支付和结算尤其具有挑战性。一些中央银行正在积极通过使用央行数字货币(CBDC)来改善跨境支付的基础设施。然而,参与其中的中央银行必须开发与多种货币兼容的技术,业务网络中所有参与者之间稳定连接的需求、适应各国监管要求差异以及不同银行使用的安全协议的需求,以及来自各国宏观政策差异的复杂性均是不可忽视的挑战。
2.2 法定数字货币(CBDC)的最优设计
当前对数字货币(CBDC)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理论设计和影响。由于缺乏CBDC数据,关于CBDC的经验文献目前很少。关于CBDC最佳设计的理论研究主要探讨其货币和金融体系发展的属性,例如CBDC的流通量,现金、CBDC和银行存款之间的竞争,计息属性,预算实用性,匿名性和银行服务的捆绑。
CBDC的设计涉及权衡,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验证。例如,Burlon等人(2022年)开发了一个定量模型,表明在均衡状态下流通中的CBDC最大化福利的数量。Adalid等人(2022年)考虑了三种CBDC采用场景的设计:适度采用(仅限零售支付)、大规模采用(零售支付和价值存储)和上限采用(CBDC持有上限为3,000欧元),而Mishra和Prasad(2024年)确立了现金和CBDC可以共存的条件。
从监管者的角度来看,刘等人(2024)认为,为了使中介式央行数字货币取得成功,中央银行需要开发可持续的经济模型。他们提出了一种分析CBDC生态系统不同经济模型的框架,并分析了三种主要CBDC生态系统模型的权衡,考虑了中央银行在不同生态系统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不同政策杠杆的使用。
2.3 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和银行系统的影响
学术文献最近才开始探讨央行数字货币(CBDC)对货币政策及现有银行体系的影响,包括国家福利、信用和金融稳定、贸易效率以及消费和福利。以下有限的、有选择的调查结果表明,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型结构和CBDC进入经济的方式。
在美国数据校准的模型中,Barrdear和Kumhof(2016)发现,通过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注入相当于GDP30%的数字货币,可以由于实际利率、扭曲性税收和货币交易成本的降低,导致近3%的稳定状态产出收益。Bordo和Levin(2017)考虑了数字现金如何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他们得出结论,数字现金可以显著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Grym等人(2017)认为,为了使新的支付工具成为现金的替代品,它应该共享许多属性,如匿名性、即时最终性和无需第三方的事务清算。
大多数研究认为,引入数字货币(CBDC)对现有银行系统有积极影响。但也有学者提供了一些负面证据,表明尽管一个数字货币往往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它也可能挤占银行存款提高银行融资成本和减少投资。
2.4 数字货币(CBDC)的发行策略
一些研究从全球视角记录了数字货币(CBDC)的推出策略及其用户接受度。正如Cong和Mayer(2022)所讨论的,世界各国在各国法定货币、加密货币和CBDC之间的动态竞争中,战略性地推进其货币体系的数字化转型。Cong和Mayer(2022)建立了国家法定货币、加密货币和CBDC之间的动态竞争模型。他们发现,拥有强大但非主导货币的国家在早期推出CBDC中受益最大。Claessens等人(2024)强调了与CBDC相关的潜在利益和风险,包括与美国和欧盟提出的CBDC监管相关的挑战和机遇。
2.5 数字货币(CBDC)的实证研究
大多数先前的研究都是基于少量数据和实证证据的理论模型得出结论,因为很少有中央银行将数字货币(CBDC)投入实际应用。两篇近期论文使用实证数据来检验CBDC的影响。Whited等人(2022年)使用美国季度银行级数据,估计了一个动态银行模型来量化CBDC对银行系统的影响,特别是对银行贷款和银行存款的影响。他们发现,引入1美元的CBDC在边际上可以替代大约80美分的银行存款。由于银行部分用批发融资来替代损失的存款,银行贷款的下降幅度是存款下降的四分之一。Li等人(2024年)使用加拿大家庭和消费者数据,探讨了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在多大程度上与银行存款竞争,如果非利息收益的CBDC不提供补充金融产品,只有当它提供广泛的服务网络时,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挤出银行存款。
总的来说,由于对数字货币(CBDC)影响的研究有限,我们利用独特的环境来报告关于中国CBDC初始采用的实证发现,同时强调其局限性和未来方向。因此,我们的研究为未来中国和其他国家的CBDC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有用的初始基准。
三、数字人民币的设计和显著特点
数字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由中国人民银行(PBOC)发行的法定货币。e-CNY的原始计划是用以替代零售业务中的现金,并计入M0的一部分。一旦中国人民银行在e-CNY方面获得更多经验,其使用范围和目标可能会演变。e-CNY采用两级制度,具有不同的功能层次。在第一层,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十家指定的商业银行以100%的储备发行和赎回e-CNY。在第二层,商业银行作为主要的中介机构,通过兑换和流通e-CNY向公众分发e-CNY。其他拥有大量用户的授权实体,如现有的移动支付平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和电信公司,被推动加入网络,以推广e-CNY作为其业务生态系统中的支付手段。中国人民银行不对二级运营机构收取兑换和流通费用,机构也不得向个人用户收取服务费。
双层运营系统有助于缓解央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防止商业银行脱媒,避免破坏现有银行体系。例如,目前持有数字人民币的用户从央行或商业银行那里不会获得任何利息,这防止了银行存款的挤出。
四、时间线及数字人民币(E-CNY)的采用
中国率先开展数字货币(CBDC)探索。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成立工作组,研究CBDC的设计,涵盖技术设计、发行和测试等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对数字货币的兴趣可能源于私营公司建立的电子支付系统的普及、数字货币(如加密货币)的出现以及监管数字金融发展的激励。中国人民银行于2016年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以开发电子人民币原型。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了数字货币/电子支付(DC/EP)项目,并完成了顶层设计、标准、调试和测试。
202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冬奥会和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四个城市启动了首次试点测试。2020年10月,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和大连成为新一轮启动数字货币的城市。到2024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已第四次推出数字货币,覆盖了17个省份。表1包含所有城市和省份。
此表列出了中国人民银行在哪些城市和省份(p)开展了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
为推广试点推广中e-CNY的采用,地方政府通过数字红包发放e-CNY。个人可以使用e-CNY优惠券在零售店购买商品、充值交通卡等,但不能从优惠券中提取现金。优惠券通过抽奖分发给参与的个人。
此外,在启动城市还举办了多项活动以推广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在e-CNY推广活动之后,个人和企业已经开始在这些城市和省份将其作为支付手段接受。表2中总结了每个地区e-CNY的使用情况。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汇总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5月31日,部署区域的数字人民币交易总额达到6.6万亿元。截至2023年6月30日,累计交易量达到9.5亿笔。
e-CNY的个人采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表3中比较了银行卡、现有第三方支付工具和e-CNY的接受程度。
表4展示了银行卡、第三方支付和数字人民币个人使用的比较。对于银行卡,交易金额是每年银行卡交易的总金额。个人存款余额是年末个人存款的余额。对于第三方支付,交易金额是每年第三方支付交易的总金额。表4显示了从2022年1月到2023年2月围绕数字人民币推广活动在指定银行创建的个人数字人民币钱包数量。对于每个试图刺激使用的活动,与活动前的三天相比,活动后的三天内创建的个人数字人民币钱包数量急剧增加。
中国持续继续以更大规模、更多企业参与者和更多功能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项目,甚至在2023年增加了智能合约应用。自2021年起,由于监管执法,使用微信或支付宝的各种电商平台,如京东和携程,开始将数字人民币作为支付方式的一种替代手段。苹果、华为、小米、vivo、OPPO等手机品牌开始在他们的应用商店中包含数字人民币应用。近期,e-CNY的使用范围已扩展到除现金替代之外的新应用场景。
五、数字人民币(E-CNY)应用的局限性
数字人民币是国家支持的法定货币,与现有的移动支付系统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不同。根据调查,亚太地区的新兴市场,尤其是印度和中国等国家,都接受了数字货币(CBDC)的概念。尽管进行了大量推广,但由于多种原因,个人整体采用率似乎并不高。
(i)数字人民币试点主要关注零售和消费品以及个人用户。得益于私营部门的移动支付技术,中国已基本转型为无现金经济。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相比,数字人民币作为实物现金的替代品既不新颖也不具竞争力。
(ii)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e-CNY的初始推广需要大量的线下努力,这要求中国人民银行、试点地区的政府以及参与企业投入大量的监管努力和运营预算。中国人民银行向相关方提供持续激励具有挑战性。处理个人业务的参与银行无法从e-CNY交易中获得利润,如发行银行卡,也不能将客户e-CNY作为存款发放带息贷款。相反,银行需要承担将现有技术改造以兼容e-CNY钱包创建和相关技术基础设施的额外运营成本。
(iii)在微信或支付宝等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存在的情况下,对于小额购买,个人使用数字人民币的激励较弱;对于大额支付,使用银行卡,个人更换支付方式的收益很小或为零。尽管试点地区分发数字人民币红包作为激励以创建数字人民币钱包,但与现金相比,数字人民币失去了一些匿名性,不如实物现金有吸引力。
(iv)与微信或支付宝等流行的电子支付平台相比,e-CNY的生态系统对个人消费者来说吸引力较小。零售用户已经习惯了现有私人在线支付平台提供的便利。这些平台提供带有利息收入的金融产品、多样化的在线购买个性化产品、聊天工具、视频分享等,对现有用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线支付公司还利用平台上积累的个人消费者数据来创造额外的市场机会和利润,不断构建生态系统。
(v)政府除了监管执法外,资源有限,难以推广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广泛宣传其功能。为了获得更广泛的认可,人们必须更好地了解数字人民币和数字货币的益处。因此,推广数字人民币将需要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和参与机构的巨额预算。自2019年以来,微信和支付宝等在线支付平台必须将客户存入钱包的每一元人民币的100%储备金存入央行。与私人在线支付平台相比,监管风险很小,这进一步削弱了数字人民币作为国家支持产品在在线支付市场的优势。
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审查数字人民币(e-CNY)初步部署的影响。随着经验的积累,其使用范围和目标可能从取代零售现金扩展到跨境场景的支付工具、企业间交易、金融产品购买或银行贷款发放。潜在的变化或转型需要伴随着更广泛的政策、监管和法律变革。
六、结论
央行数字货币(CBDC)用于实证研究的数据极为有限。中国数字人民币(e-CNY)的部署经验引发了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有趣研究问题,值得进一步调查。政府支持的数字货币应该如何定位在由私人第三方机构开发的现有在线支付、实物现金和银行卡市场中?CBDC是一种公共品,重要的是要构建构成这一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机构,每个参与实体应扮演什么角色,以及每个实体应承担什么利益和成本。CBDC是否应该设计成具有更多有利优势,例如对接受CBDC的商家不收取交易费,或在CBDC中存入存款并获得利息收入?随着全球CBDC的发展,跨境交易可能会加快CBDC之间的互操作性。RCEP区域,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可能成为这些数字货币主导的市场。随着数字货币对跨境交易影响力的增长,央行数字货币(CBDC)可能进一步推动替代贸易货币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去美元化的趋势。
……
获取完整报告
请后台回复“数字货币的采用”
获取下载链接
·END·
责编/张谦
编译/钱家彦
排版/陈亚洲、荆媌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