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快速支付系统(FPS)——数字金融的催化剂

财富   2024-12-06 17:05   北京  

零售快速支付系统(FPS)例如巴西的Pix、印度的UPI和瑞士的TWINT等刺激了数字金融应用程序的普及。通过2012—22年间95个国家86163个应用程序的下载和使用情况的丰富数据集,本文发现金融应用程序的采用率在FPS推出后升高,这一数据在低收入经济体更为明显。与非支付类应用程序相比,FPS与支付类应用程序的普及关系更为密切。与现有金融机构的应用程序相比,它们与技术颠覆者(金融科技公司和大型科技公司)的进入关联更紧密。值得注意的是,数字金融应用程序的采用与具有中央银行积极参与、实时结算功能以及向银行和非银行开放会员资格等特点的金融服务系统有更密切的联系。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微信ID:ruc_fintech)对研究核心部分进行了编译。

作者 | GiulioCornelli,et.al

来源 | BIS

编译 | 荆媌

简介


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兴起对现有金融机构的主导地位提出了挑战,而这有望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扩大金融包容性。研究发现,金融技术(fintech)有助于更广泛地利用金融体系,因为无银行账户者和非正规部门通常更容易获得数字服务(Philippon,2016年;Beck,2020年;Senyoetal,2023年)。这些技术在支付、信贷、投资和保险等金融服务领域的推广有助于降低成本,增加数字支付和移动贷款等其他金融服务的可及性(Croxsonetal,2023;Daltonetal,2023)。与此同时,更多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见Levine等人,2005年;Sahay等人,2015年)。


最近,人们对提高数字支付速度和便利性的政策措施越来越感兴趣。零售快速支付系统(FPS)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FPS是一种支付基础设施,可在个人、企业和政府之间实时或接近实时地全天候传输支付信息并提供最终资金(CPMI,2021年)。金融支付系统为多家银行和其他支付服务提供商(PSP)的账户持有人之间的支付提供便利,而不仅仅是同一支付服务提供商的客户之间的支付。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可互操作的平台,金融支付系统使个人和企业能够无缝地进行电子支付(国际清算银行,2022年;Frost等人,2024年),并获得贷款等其他金融服务(Aurazo和Franco,2024年)。


在一些经济体中,即时支付系统已被大规模采用并频繁使用。在巴西,中央银行于2020年11月推出了即时支付计划Pix(Lobo和Brandt,2021年)。Pix允许用户基于数字身份识别(如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和快速反应(QR)码),以低于传统支付方式的成本进行支付或收款。目前,超过90%的巴西成年人使用Pix。在印度,2016年4月推出的统一支付接口(UPI)通过二维码、手机号码和虚拟ID实现了即时支付,从而改善了支付服务。UPI现在每月处理超过100亿笔交易(Sinhaetal,2024年)。在瑞士,大额和零售支付通过瑞士银行间清算(SIC)系统处理。虽然该系统由SIX支付公司拥有和运营,但瑞士国家银行在监督该系统并确保其效率和可靠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SIC通过2017年推出的TWINT服务为个人和企业的实时转账提供便利。


除支付外,世界各地的个人和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将数字金融用于其他金融服务。金融应用程序的使用有助于个人和小企业支付和被支付、借贷(Hauetal,2021年)、投资储蓄产品和证券以及为自己购买风险保险。许多金融科技公司、大型科技公司和现有金融机构都可提供应用程序。在一些国家,几乎所有成年人都有一个主要的支付应用程序,大量用户使用数字银行或投资服务。在其他国家,数字金融应用程序的采用率较低,但增长迅速。


本文从横截面和时间序列两个维度评估了FPS的实施如何影响数字金融应用程序的采用。为此,我们探索了一个丰富的新数据集,该数据集记录了2012—22年间全球多达95个国家的86,163个数字金融应用程序的月度下载和使用情况。与跨国调查(如Demirgüç—Kunt等人,2018年;Chen等人,2023年)相比,这一大型数据集让我们对金融应用程序的采用和使用有了更细致和高频的了解。它补充了研究政策和外部发展对金融科技采用的影响的现有工作(如Hu等,2019年;Saka等,2021年)。我们的实证分析揭示了数字金融应用程序使用增长的原因,以及FPS在这一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FPS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应用程序的采用,如刺激支付市场的竞争和创新,通过学习效应促进数字金融的采用,以及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EMDEs)中的拓宽金融服务的获取渠道。


背景和风格化事实


数据说明

为了探讨引入FPS与数字金融应用程序采用之间的关系,本文使用了私营应用程序情报数据提供商SensorTower提供的应用程序级数据。SensorTower汇总了苹果应用商店(AppleAppStore)、谷歌应用商店(GooglePlay)和世界各国智能手机用户样本中有关下载和使用的各种应用统计数据。这些统计数据最多可覆盖95个国家(需付费订阅)。2012年1月至2022年7月期间,每天都有国家—应用程序层面的数据。除了按国家分列的总下载量外,SensorTower还根据对用户的调查,估算了国家应用层面的月活跃用户、周活跃用户和日活跃用户。此外,每季度还可提供按性别和年龄组分列的应用级细分数据。


有了这个数据集,就能观察到2012—22年间多达95个国家的86,163个应用程序的金融应用程序下载量和估计应用程序使用量。本文以月度频率进行观测,并掌握了每个应用程序的名称、发布日期和一些基本特征。


本文还从国际清算银行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收集了有关各国FPS特征的数据。CPMI在2019年下半年和2020年第一季度对CPMI管辖范围内零售FPS的引入和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涉及31个FPS(CPMI,2021年)。该调查评估了零售快付系统的最新发展情况,包括引入年份、按人均处理交易量衡量的快付系统使用情况、处理的快速支付类型、交易额限制、快付系统结算模式以及中央银行在运营和/或监督快付系统方面的作用。


下图提供了主要变量的统计摘要。金融应用程序的平均下载量为0.14%,使用率为1.27%(标准差较大)。在所有金融应用程序中,约22%专注于支付,约40%由金融科技公司或大型科技公司提供。



风格化事实

在过去二十年里,全球对快速支付系统的采用显著增加。到2024年,全球将有超过120个快速支付系统投入使用。快速支付系统的普及模式与二十年前实时总结算系统的普及模式类似(见下图)。许多国家当局,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当局,引入或升级了支付系统以提供实时结算、降低成本和提高互操作性的替代支付选择(Natarajan和Balakrishnan,2020年)。不同司法管辖区对金融支付系统的采用和使用情况各不相同,互操作性、对用户的营销以及技术基础设施的可用性和可及性等因素影响着更广泛的采用(CPMI,2021年)。



中央银行作为金融服务的操作者、监督者或催化剂,往往发挥着关键作用。业务作用有限的中央银行只是充当私营部门金融支付系统的结算机构,以及实时支付系统的运营商。这些职能保证了金融支付系统的安全实施以及银行(有时也包括非银行PSP)之间债权的即时清算和结算。当中央银行扮演中间运营角色时,它们直接参与金融支付系统的管理,而私营部门则拥有和运营该系统。中央银行也可以作为金融服务系统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发挥完全积极的作用。


在实施金融支付系统方面取得进展的同时,支付行业在开发技术和功能方面也为提高支付和其他金融服务的速度和效率做出了巨大努力。应用于银行和金融服务的数字技术—如移动应用程序—使金融服务更加普及,消费者也更能负担得起。在过去十年中,数字金融应用程序的下载量和估计使用量迅速增加。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高、互联网连接的改善以及消费者偏好的不断变化,都促进了这些应用程序的普及。Covid—19带来的外来冲击进一步加速了数字金融的使用,尤其是非接触式和远程支付解决方案(Fu和Mishra,2020年;Auer等人,2022年)。数字金融的采用也可以用网络效应来解释,其传播动态与旧技术类似(Bass,1969年;Comin和Hobijn,2004年)。


下图显示了样本中部分国家的顶级金融应用程序的累计下载量和每月用户数。可以注意到,从2018年初开始,大多数国家的下载量呈上升趋势。数据还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应用程序的月度用户数量也在上升,这与下载应用程序的用户积极使用应用程序的情况一致。有几个因素可能促成了这一增长: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基础设施和连通性的改善,以及数字金融应用程序的方便、快捷和高效带来的消费者行为变化。



在许多情况下,数字金融应用程序有助于颠覆传统银行模式。通过应用程序提供创新金融服务的金融科技公司和初创企业对老牌金融机构提出了挑战,推动了行业创新。通过利用技术,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了更高效的服务,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流程更简化,解决了传统银行业效率低下的问题。


经验证据


计量经济学方法

为了评估随着时间推移数字金融应用程序的采用情况,本文估算了以下模型:



其中,Downijt是相对于人口数量而言,i应用程序在t时期内在j国的新下载量,用于衡量新采用的速度。(这与BassS曲线模型中用户群的一阶导数有关)Userijt是t时期j国i应用程序的月活跃用户数量(相对于人口数量),用于衡量当前用户群的水平。为控制FPS的推出,模型包括一个向量Xjt,表示FPS的存在及其特征。该向量与不同的应用程序类型和应用程序饱和阶段相互影响。Zit是应用程序特征,αj,Θt是国家和时间双向固定效应。系数β3反映了网络效应,而β4则检验了网络效应的潜在加速度或饱和度。标准误差在应用程序国家层面进行聚类。


本文关注的关键变量是向量β1的系数Xjt。通过这些系数,可以评估FPS的存在及其特征与采用不同金融应用程序的速度之间的相关更多应用程序的采用有可能促使当局引入金融服务系统(反向因果关系),或者有更多因素同时推动金融服务系统的引入和应用程序的采用(遗漏变量偏差)。然而,进一步的研究将更有力地证明固定资产配置系统确实推动了应用程序的采用。


基线结果

回归结果与关于数字金融应用程序采用动态和FPS作用的先验结论是一致的。下表的结果首先显示了预期的网络效应(第I栏)。在已有用户基础的地方,数字金融应用程序的新下载量较高,但在采用水平较高的地方,新下载量会下降(正如二次项的负系数所示)。除此之外,在引入FPS后,数字金融应用程序的采用速度更快(第II栏;从FPS虚拟变量的正系数可以看出)。然而,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的国家,这种关系更大(从交互项的负系数可以看出)。例如,在样本中最贫穷的国家,如马达加斯加、肯尼亚和柬埔寨,FPS与每10万人口每月多20次下载相关联。这意味着下载量的增加约为样本平均数的五分之一。



这些结果表明,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服务系统与数字金融应用程序的采用有着相对较强的联系,这可能是由于金融服务系统在提高金融包容性方面的作用。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的国家,许多人被金融排斥在外,无法获得传统的银行服务。引入FPS可以成为通向更方便、更易获得的金融解决方案的门户,而这些服务通常由金融科技公司和其他颠覆者通过数字金融应用程序提供。


FPS的特点

接下来,使用CPMI收集的部分中央银行的FPS特征数据。这些数据可用于CPMI国家,并包含FPS的其他特征,如中央银行参与设计和运营的程度、结算模式(实时或延迟)、交易额限制和处理的支付类型。虽然这限制了样本量,但却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具体的设计选择与实际采用之间的关系。


结果见下图:


本文证实,当中央银行管理FPS时,采用率更高(第I栏;在90%的水平上显著)。当银行和非银行均可加入时,采用率也较高(第II栏)。在实时(而非延迟)结算、个人对政府和企业对企业支付时,情况也是如此(第III栏)。令人稍感意外的是,没有交易限额的采用率较低(第III栏和第V栏)。当区分中央银行扮演不同业务角色的FPS时(第IV列和第V列),可以发现,当中央银行积极参与时,采用率较高,而当中央银行只是中间参与时,采用率则不高。


这些结果可能会对政策制定者产生重要影响。作为更广泛的支付数字化进程的一部分,FPS的特点,如中央银行的参与程度、结算类型和处理的支付类型,都是设计FPS的重要考虑因素。通过扩大数字金融应用程序的覆盖范围和功能,设计良好的金融支付系统有助于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稳健性检验和扩展


为了评估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并解决可能存在的反向因果关系或遗漏变量偏差问题,本文进行了额外的检验和扩展。同样,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观察到的FPS实施与应用程序下载量增加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由数字化的原有趋势或应用程序的采用导致FPS的实施,而不是FPS导致采用量的增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使用了倾向得分匹配(PSM)模型,一种常用的识别因果效应的工具(见Rosenbaum和Rubin,1983年)。


下表基于PSM模型研究了引入FPS对采用数字金融应用程序的影响。该方法包括对所有观测数据进行横截面汇总,并在给定年份内使用上述控制变量来预测该期间FPS治疗的倾向得分。配对过程是根据一年的历史数据进行预测的,因此每年的控制和治疗配对都不同。面板A显示人均GDP、人口、互联网连接和移动用户的正系数,以及银行网点的负系数。面板B显示了第二阶段的结果。在比较其他相似国家时,得到了正向且显著的估计关系,即FPS的推出与金融应用程序的总体下载量相关(第I栏)。如果按应用程序类型进行区分,结果也是积极且显著的。



因此,本文研究结果与以下观点一致,即零售金融支付系统的推出与数字金融应用程序的更高使用率相关联。随着用户寻求更快、更高效的支付方式,FPS所带来的更快交易速度和便利性可能会促进数字金融应用程序的采用。当金融支付系统提供无缝和包容性的支付基础设施时,它们可以惠及以前得不到充分服务的人群,包括偏远地区或获得传统银行服务机会有限的人群。FPS还能促进支付生态系统的协同作用,例如,通过与电子商务或移动银行等其他金融基础设施或平台的整合(国际清算银行,2020年)。


结论


数字技术的迅速崛起重塑了金融业的格局,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此外,政策制定者还旨在通过引入金融支付系统(FPS)来提高数字支付的便利性和速度。这些实时或接近实时的支付基础设施有助于个人、企业和政府之间实现更无缝的电子支付。在许多辖区,中央银行从有限的业务参与到完全的所有权和运营,在促进FPS运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的作用往往与具体的政策目标相一致,包括更广泛的准入、增强竞争和提高支付效率。


本文深入探讨了金融系统的实施与数字金融应用程序的采用之间的关系。本文发现,引入FPS与数字金融应用程序的采用水平显著提高相关,尤其是支付应用程序、技术颠覆者(金融科技公司和大型科技公司)提供的应用程序以及处于早期推广阶段的应用程序。此外,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对于具有开放成员资格、实时结算、个人对政府和企业对企业交易的金融支付系统,以及在中央银行在金融支付系统中发挥积极运作作用的情况下,金融支付系统与数字金融应用程序采用之间的联系似乎尤为紧密。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支付基础设施中整合FPS可以刺激创新和数字金融。开放式即时支付系统带来的速度和便利可以激励用户使用数字金融应用程序。


未来的研究有许多重要途径。其中一个领域涉及对FPS实施效果进行更仔细的因果解释,可能会使用单个国家采用应用程序的微观数据。与此相关,研究可以评估支付应用程序与支持信贷、保险、财富管理和其他金融服务的应用程序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评估数字金融应用程序对服务不足群体获得金融服务的影响以及对特定金融服务定价的影响也很有价值。对这些领域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更好地设计金融服务系统和其他数字基础设施,从而更好地实现金融体系的公共政策目标。


……

获取完整报告

请后台回复“零售支付系统

获取下载链接


END

责编/张谦

编译/荆媌

排版/钱家彦



【延伸阅读】



人大金融科技研究所
本号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RUC FinTech Institute)的官方发布平台,关注金融科技理论、应用与政策前沿动态。定期发布金融科技各细分领域的前沿思想观点与政策权威解读,分享监管动态与行业变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