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肯定不是体育迷。谈文艺我滔滔不绝,聊体育我无语凝噎。我本人唯一多年来时不时就激情上场的体育活动是羽毛球,这个我比较懂,别的都是看热闹,顶多就稍微关注一下排球、乒乓球等常见运动。哦对,如果跳操算体育活动的话,我也几乎每天都坚持,为了身材不走样,也为了锻炼心肺功能以及增强免疫力。
也就四年一度的奥运会,能把我拉到体育赛场,让我关注一些体育赛事和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
我对体育运动的看法,也经历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的转变。
小时候看奥运转播,最早我有印象的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一些花里胡哨的项目,比如跳水啦、马术啦、花样体操啦等等,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运动员们的飒爽英姿和精美繁复的动作令我拜服,在幼小的我眼中,那些运动员简直就像带着魔法的天神,每一个动作都让我叹为观止。
后来可能是到了青春叛逆期,加上对应试教育成绩至上风气的厌恶,有段时间我就几乎不看运动比赛了。花那么大劲,日复一日地练习,只为了成绩提高几秒钟甚至零点零几秒,有这个必要吗?进了决赛又怎样,拿了金牌又怎样,人生是奖牌决定的吗?总之所谓的特立独行和独立思考就开始了。
但是今年,看了一些比赛项目之后,我又重燃了运动之魂。夸张了。我是说,我又回到了2000年第一次看奥运的单纯心态,没有叛逆期那些过度引申了,只是专注地欣赏运动员们的精气神儿,他们的拼搏,他们的冷静沉着,他们运动时的美感,他们身体和运动线条的流畅,他们输掉比赛后的遗憾怅然或艰难赢得比赛后抱头痛哭的喜极而泣,所有这些都特别生动鲜活,比很多电视节目和电影都精彩,看着看着就觉得活着还是挺有劲的,我也想去找点爱做的事再拼一把。
很多读书人容易瞧不起运动员,认为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是这样的。看了若干顶级运动员的采访之后,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顶级运动员的脑子没有笨的,他们只是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读书考试上而已,论知识储备可能不如爱看书的,但说到反应速度、逻辑思维、心态稳定等等,顶级运动员绝对是佼佼者。能参加世界大赛的,体能一个比一个好,而能在一群优秀运动员中脱颖而出,最后比的就是心态、谋略和反应速度了,能拿奖牌的,都是人中龙凤。不要自以为读了几本书就高高在上地瞧不起运动员,人家是世界顶级的,一路走来披荆斩棘,而看书才是相对容易的,有眼识字就能看,最多就是需要点耐心,可难道运动不需要耐心?所以咯,读书人具备的素养,顶级运动员基本都有,而且可能还更好,只是他们不爱舞文弄墨罢了。
至于日复一日地练习,只为了成绩提高几秒甚至零点零几秒,值不值?我现在认为,值。不仅值,简直是悲壮。我相信大多数有野心的运动员,都会想让成绩提高一点点、把世界纪录刷新一点点,他们知道那有多难,为了这个说出来似乎微不足道的小目标,为了把人类极限再突破一点点,一代又一代无数的运动员前赴后继,拼尽全力,流汗流泪甚至流血……知难而上,咬牙坚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多么可歌可泣。想到这个我就觉得人类真了不起,AI取代不了这样的人类。我现在不想听什么“举国体制没意思、成绩至上太单一”了,我就是想让努力拼搏的运动员们赢得奖牌,达到自己的预期,如果我也付出了同样多的血泪,我也想赢,“输了没关系”是事后的自我安慰,赛前还是应该有拼一把的决心吧,就是得铆足了劲儿往上冲啊。其实有几个瞬间,我挺羡慕他们为了某个目标全力以赴的拼劲儿,我已经很久没有为了某个东西竭尽全力了,有个目标并且为之努力,也是一种很充实并且美妙的心理状态吧?
而且吼,文艺方面已经很难推陈出新了。这个我有发言权。不管是文学、音乐还是电影,都很难再有大师了。现在出来的,基本都是低配某某某。能在创作、歌唱或拍摄方面超越前辈们的年轻人寥寥无几,严格说来可能一个都没有,大家都活在大师的阴影里。如果够坦诚的话,我相信很多文艺工作者都会承认,自己或许永远抵达不了前辈大师们曾经企及的高度。看似掌握话语权、更擅长表达的文艺工作者们,实际上已经快无路可走,也拿不出什么精彩绝伦的新作品了。而体育是少有的还可以不断刷新纪录的领域。在文艺行业日薄西山的当下,我真觉得运动健儿可以很骄傲。人家依然在突破人类极限,不断超越前辈们曾经的高度,文艺创作者们,你们可以吗?不可以就闭嘴,好好欣赏。
写到这儿,不禁感慨运动真好,虽然要付出常人所不能想象的艰辛,但为了一个目标奋勇向前、再多挫折都不言放弃、在领奖台上璀璨圆梦的那些片段,还是非常动人且难以忘怀吧?说到底,人不就是活几个瞬间吗?那些顶级运动员,一定会终生记得自己拿奖前后的经历,记得自己的辛劳与期待,以及过程中必然会有的起落与曲折吧。一辈子有几个难忘片段,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