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 | 存款保险基金将探索建立后备融资机制——《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解读

财富   2024-12-30 07:01   上海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金融风险


2024年12月27日,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


在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方面,2023年末,高风险银行机构数量由2023年6月末的337家增加至357家。其中,城商行的高风险机构数量稳定在14家,农合机构及村镇银行整体高风险机构343家,较2023年6月末增加20家。区域分布上,高风险银行分布基本稳定,2023年下半年个别省份新增出现高风险银行。根据《报告》表述,央行将进一步持续完善银行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在完善以传统银行信贷为主的风险监测预警框架基础上,加强对非信贷类金融风险等的跟踪监测。


在强化存款保险专业化金融风险处置职能方面,根据《报告》披露,存款保险基金将进一步完善部门协作、资金积累、处置工具等方面工作。在资金积累方面,存款保险基金将探索建立后备融资机制。从国际经验来看,拓展以存款保险基金为核心的多种融资渠道,有助于健全支持G-SIBs将存款保险基金计入TLAC。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人身险公司面临利差损风险,而从国际经验看利差损在低利率环境下尤为突出。《报告》从资产端、负债端两方面总结发达经济体应对人身险行业利差损风险的经验,预计我国人身险行业未来将从调整产品收益设计、优化资产配置等方面应对利差损风险。


2024年12月27日,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1](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为宏观经济运行情况、银行业、非银行机构及其他、金融市场、宏观审慎管理,涵盖16个专栏以及4个专题。


一、银行风险监测加强对非信贷类金融风险跟踪


根据《报告》,2023年末,央行金融机构评级中高风险机构数量较2023年6月末小幅增加。在结构上,城商行高风险机构数量企稳,农合机构及村镇银行整体高风险机构增多。在区域上,高风险银行分布基本稳定,个别省份新增高风险银行。


《报告》延续2023年2季度末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的公布口径,仅披露银行评级情况。从整体评级结果分布来看,2023年12月末,评级结果为“绿区”(1-5级)的银行有1979家,资产规模为371.88万亿元,占比为93.88%;“黄区”(6-7级)的银行有1600家,资产规模为17.19万亿元,占比为4.34%;“红区”的高风险银行机构(8-10级及D级)有357家,资产规模为7.05万亿元,占比为1.78%。


从高风险银行机构数量的变化来看,2023年12月末,高风险银行机构整体数量较2023年6月末持续增加。受行业兼并整合进度加快影响,参评银行整体数量小幅减少,但“红区”的高风险银行机构(8-10级及D级)数量仍较2023年6月末增加20家。其中,城商行的高风险机构数量稳定在14家,农合机构及村镇银行整体高风险机构343家,较2023年6月末增加20家。



从高风险机构的区域分布情况看,近年来其区域分布基本稳定,2023年下半年贵州省新增出现了高风险银行。相较于2023年第二季度的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2023年末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所显示的无高风险机构或银行的省份为9个,而高风险机构或银行数量为个位数的省份保持在14个,分别较2023年二季度评级结果减少1个、增加1个。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2023年6月末贵州曾名列“无高风险银行地区”的情况,2023年末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中贵州省不再位列“无高风险银行地区”,这意味着贵州省新增出现了高风险银行。



根据《报告》表述,人民银行将进一步持续完善银行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对银行风险监测预警指标进行动态调整。在完善以传统银行信贷为主的风险监测预警框架基础上,加强对非信贷类金融风险等的跟踪监测。从《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起,央行持续披露监测预警体系工作进展。截至2023年12月末,253家预警银行中已有234家退出名单,占比为92%,其中超过8成在识别后2个季度内退出。与此同时,根据《报告》披露,未来持续有效防控银行业重点领域风险的措施包括“建立常态化的融资平台金融债务监测机制”, 这也与加强对非信贷类金融风险跟踪监测思路相呼应,有助于从多方面健全具有硬约束的早期纠正机制。



二、探索存款保险基金建立后备融资机制


《报告》详细的披露了2015年《存款保险条例》施行以来,存款保险基金以多种方式参与银行风险处置的情况。《报告》指出,从包商银行事件起,存款保险基金自2020年至2023年间持续对中小银行风险化解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共计花费约2514.18亿元。在包商银行事件中,存款保险参与发起设立蒙商银行,入股徽商银行,购买不良资产等,促成包商银行被收购承接。此外,存款保险基金还在2021年参与发起设立辽沈银行,支持其吸收合并营口沿海银行和辽阳银行,2022年参与辽阳农商行(含其发起设立的太子河村镇银行)破产退出项目。截至2023年末,全国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3939家,存款保险基金存款余额约810.12亿元。



为进一步强化存款保险专业化金融风险处置职能,《报告》指出未来存款保险基金将探索扩充资金补充渠道。根据《报告》披露,存款保险基金下一步工作方向包括部门协作、资金积累、处置工具等。在资金积累方面,《报告》提出:“稳步拓展存款保险基金投资运用方式,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收益。扩大收入来源,流动性吸收机制。2023年,存款保险基金主要收入中的利息收入较往年有较大提升,利息收入约37.45亿元,较2022年增加27.57亿元。



根据《报告》披露,存款保险基金个“探索建立后备融资机制,必要时及时补充存款保险基金的流动性”。从国际经验来看,拓展以存款保险基金为核心的多种融资渠道,有助于及时有效处置系统性风险和健全帮助G-SIBs补充TLAC的配套融资机制。我们在2024年11月《日本中小银行兼并重组的经验镜鉴》[2]报告中曾分析在1990年至2002年以日本存款保险公司(DICJ)为主的金融监管部门向收购方提供资金支持、承接出险机构所剥离部分不良资产和损失等一系列措施,以支持通过兼并重组对出险银行进行处置的情况。尹俊伟等(2023)曾梳理了日本存款保险公司为支撑大规模的风险处置支出而采取的措施:一是大幅提升保险费率,并新增费率科目;二是修订《存款保险法》,允许 DICJ 向金融机构借款和发行债券,并由政府担保。


与此同时,作为保证日本存款保险基金可以计入TLAC的配套机制之一,日本存款保险公司还设计了在极端情况下满足筹集处置资金的后备融资渠道。陈卫东等(2024)梳理了日本存款保险公司在不同类型账户下融资安排,其中,2022年财年用于日本G-SIBs系统性风险处置的危机管理账户融资上限为35万亿日元,具体融资方式包括向金融机构和日本央行拆借,发行债券等。《报告》专栏十《推进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中也要求“借鉴国际同业经验,以最小成本稳步推进五家系统重要性银行TLAC如期达标”。未来,我国存款保险基金或也将参照国际经验,探索完善存款保险基金计入G-SIBs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的配套融资机制。



三、应对低利率环境下的保险公司的利差损风险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人身险公司面临利差损风险。而从国际经验来看,利差损在低利率环境下尤为突出,部分发达经济体保险行业曾因利差损导致严重亏损甚至出现“破产潮”,相关经验教训值得我国借鉴。


随着近年来利率中枢逐步下移,我国包括人身险公司在内的我国保险行业整体面临保险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下行的情况。根据《报告》披露,2023年,保险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为2.24%,同比下降1.52个百分点。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所披露的数据,截至2024年9月末,人身险公司年化财务投资收益率为3.04%,而在2024年3月末,该指标曾一度低至2.12%。考虑到人身险公司负债端成本较为刚性,保险普遍设定预定利率且期限较长,因此人身险公司面临资产端收益难以覆盖成本端的压力。



《报告》从资产端、负债端两方面总结多个发达国家应对人身险行业利差损风险的经验,结合我国自身情况,预计我国人身险行业未来从调整产品收益设计、优化资产配置等方面进行应对。


在产品端,预计将下调部分保险产品定价利率上限、鼓励开发浮动利率保险产品、发展保障型产品替代储蓄型产品,从而推动负债端成本下调。


在资产端,从国际经验来看,“拉久期”、“资产出海”、“投另类”等策略是提升投资收益水平的主流思路。预计未来我国人身险公司资产投向朝相关方向探索。此外,随着化债政策落地,未来5年有10万亿长期限的新增地方债供给,这也丰富了保险行业资产配置来源。《报告》还提出“在偿付能力、监管权益资产占比额度豁免等方面,考虑采取审慎的逆周期调节手段”,引导行业开展长期投资获得超额收益。而在此之前,2024年12月20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延长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实施过渡期有关事项的通知》(金规〔2024〕22号),明确将“偿二代二期”的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



参考资料

1. 陈卫东,熊启跃,杜阳.存款保险与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协调研究——基于存款保险基金计入TLAC的视角[J].金融监管研究,2024,(05):4-22.DOI:10.13490/j.cnki.frr.2024.05.002.

2. 尹俊伟,谷孝国.日本商业银行破产处置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金融,2023,(02):47-50.


注:

[1]资料来源:《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人民银行官网[EB/OL], 2024/12/27[2024/12/27],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5547040/index.html .

[2]资料来源:日本中小银行兼并重组的经验镜鉴,兴业研究[EB/OL],2024/11/18[2024/12/27],https://mp.weixin.qq.com/s/paOQGv0_nIhiabcDu4pWMw .






点击图片购买 “兴业研究系列丛书”





转 载 声 明

转载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 务 支 持 人 员

对集团外客户

李 璐 琳

13262986013

liliulin@cib.com.cn

对集团内用户

汤    灏

13501713255

tanghao@cib.com.cn


免 责 声 明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IB Research Co.,Ltd.)(中文简称“兴业研究公司”)提供,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根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并以合法渠道获得,但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自认该信息是准确和完整的而加以依赖。


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反映本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我司有权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但不保证及时发布。本报告内容仅供报告阅读者参考,一切商业决策均将由报告阅读者综合各方信息后自行作出,对于本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后果,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的相关研判是基于研究员本人的知识和倾向所做出的,应视为研究员的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所在机构。我司可根据客观情况或不同数据来源或分析而发出其它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不一致或表达不同观点的报告。研究员本人自认为秉承了客观中立立场,但对报告中的相关信息表达与我司业务利益存在直接或间接关联不做任何保证,相关风险务请报告阅读者独立做出评估,我司和研究员本人不承担由此可能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中的信息及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任何要约或投资建议,不能作为任何投资研究决策的依据,我司未采取行动以确保此报告中所指的信息适合个别的投资者或任何的个体,我司也不推荐基于本报告采取任何行动。


报告中的任何表述,均应从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并不含有任何道德、政治偏见或其他偏见,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该从这些角度加以解读,我司和研究员本人对任何基于这些偏见角度理解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采取行动保护自身权益的一切权利。


本报告版权仅为我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表。除非是已被公开出版刊物正式刊登,否则,均应被视为非公开的研讨性分析行为。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我司对于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




兴业研究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6月成立于上海,为兴业银行成员机构,是国内首家银行系独立法人研究公司,布局“战略研究、市场研究、行业研究”三大研究板块,围绕宏观市场、绿色金融、金融行业、外汇商品、固定收益、细分行业等领域开展专业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