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新材料,海外企业
化工行业景气度自2022年开始下行,目前仍处于低谷,供给过剩成为制约行业复苏的主要枷锁。对我国化工企业而言,2023年是最艰难的,行业“收降利减”;2024年前三季度虽然营收有所增长,但利润依然负增长。那么海外的形势又是如何?
我们以20家营收1000亿元以上的海外化工及材料企业为样本,跟踪他们近两年的业绩表现,并对其中8家有代表性的跨国企业做进一步分析。主要发现如下:
对多数巨头而言,2023年是最困难的一年。20家企业中,有16家收入负增长,12家净利润负增长,3家由盈转亏,1家延续亏损。
中国的供给冲击是导致海外企业业绩承压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工生产国,2022、2023、2024上半年的化学品产量持续增长,增速分别为6.4%、9.6%、10.5%。而欧、美、日、韩作为全球第2-第5大的化工生产国,总体产量连续负增长。多家企业在财报中提及中国的供给增长给他们的业务造成了压力。
降本裁员、业务出售、业务重组,成为近两年的高频事件。这些行动是企业“自救”的主要方式,在近两年更多的发生。欧洲企业的动作似乎更频繁,因为他们在过去两年遭遇了更严峻的能源成本上升挑战。
通过“自救”,多数巨头业绩在2024年有所修复。在17家披露了半年报或三季度报的企业中,有11家净利润正增长,其中1家由亏转盈。业绩修复的主要原因并非需求回升,而在控本增效。
工业气体、涂料、电子材料三大赛道是海外巨头的“最后堡垒”。在总体竞争极为激烈的环境下,工业气体、涂料巨头的业绩却表现出高稳定性,林德、PPG的净利率甚至逐年提升。这得益于原料成本下降和企业的降本行动,更重要的则是行业的高进入壁垒。另外具有高壁垒的是电子材料特别是半导体材料,2024年还受益于下游景气上升。日本企业在电子材料领域最具优势,也因此受益,典型代表是信越化学。这三个赛道的共同特征是无法通过大规模产能扩张来获得竞争优势。
业务建议:(1)化工巨头“东升西降”,把握并购机会。中国企业是本轮供给扩张的绝对主导力量,加速了“东升西降”的进度。在行业景气低谷期,并购重组的机会增多。除了国内的行业整合外,对海外企业的业务收购也值得关注,特别是近年承受更多挑战的欧洲企业。(2)重点关注国内工业气体、工业涂料、电子材料领域的领先企业。国内企业在这三个领域仍然较为弱势,但这也意味着未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国内企业在这三个领域表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电子材料的国产化率提升迅速。建议重点关注各领域的领先企业。
风险提示:“卷”产能和价格是“无差别伤害”,中国化工巨头的崛起既伴随着海外巨头的衰退,也会伴随着部分国内企业的“消亡”,防范风险的任务也更重。
请登录兴业研究APP查看完整研报
获取更多权限,联系文末销售人员。
★
点击图片购买 “兴业研究系列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