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多为局限性CD,80%~90%的CD为此型。患者的年龄跨度大,无性别差异。
常表现为一组多个淋巴结或多组淋巴结的无痛性、缓慢进行性肿大,常累及纵隔淋巴结和颈淋巴结,少数可累及腹膜后及腹腔淋巴结。
病情进展缓慢,患者的一般情况较好。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激素或小剂量放射治疗有效,停止治疗后会复发,但预后良好。
(2)浆细胞型CD:
临床上多为系统性或多中心性CD,占10%~20%。
患者的年龄多大于HV-CD患者,
常有多器官、系统受累,患者常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贫血、乏力、高γ球蛋白血症、肝脾肿大及皮疹,以及神经病变等。患者常出现多神经病变、器官肿大、内分泌病变、M蛋白和皮肤病变(POEMS),即POEMS综合征,
HIV患者的多中心性CD常伴HHV8感染。该型CD预后不良。约20%的病例可发展为淋巴瘤。
【定义】
IgG4相关疾病(IgG4 related disease)曾称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临床综合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病变可累及身体多处器官和组织,且常表现为局部占位性病变。
组织学特征是大量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纤维化及玻璃样变,以及闭塞性静脉炎;临床实验室检查示血清IgG水平升高。患者对激素治疗有效。
【临床表现】
患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2~65岁,病变可累及身体多处器官和组织,以结外病变常见,主要有胰腺、肝胆管、涎腺、眼眶、淋巴结、腹膜后、大动脉、纵隔、软组织、皮肤、中枢神经系统、乳腺、肾脏、前列腺、上消化道、肺和甲状腺等,多表现为局部占位性病变。淋巴结常有累及,以纵隔、腹腔和腋窝淋巴结受累相对多见。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
【组织病理学】
淋巴结病变有五种不同的组织学表现,部分有重叠。
(1)I型:多中心性Castleman病样,
形态学表现似多中心性Castleman病或自身免疫新疾病相关淋巴结病,淋巴结结构存在淋巴滤泡明显增生与退变共存,可见高柱状内皮血管长人滤泡生发中心而成“棒棒糖”样,滤泡间区内见大量浆细胞及散在嗜酸性粒细胞(图14-19)。
(2)Ⅱ型:滤泡增生,
表现为滤泡增生,滤泡间浆细胞浸润,生发中心内也可见浆细胞,类似于类风湿关节炎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之淋巴结病变。
(3)Ⅲ型:滤泡间区扩张,可见小血管长入滤泡,滤泡间区明显扩张,其中可见成熟浆细胞、浆母细胞、免疫母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形似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组织构象,但细胞缺乏异型性,缺乏异常表型,没有血管周围CD21+FDC网。
(4)IV型:生发中心进行性转化(progressive transformationof germinal centers,PTGC),淋巴结结构存在,见反应性滤泡,以及PTGC,PTGC可为反应性滤泡的3~4倍,其内见不同转化阶段的细胞浸润,从增厚的套区到生发中心,至生发中心被“切分”或替代,还可见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5)V型:炎性假瘤样,该型最少见,表现为胶原纤维增生,排列成漩涡状,伴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类似该疾病结外浸润的表现。
A.淋巴结结构存在;B.滤泡间区内见大量浆细胞浸润;C.IgG4染色;D.IgG4染色
【免疫表型与遗传学】
浆细胞表达CD38、CD138、PC和MUM1等抗原,
缺乏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
一般也不表达CD20、CD56和cyclin D1。
上述各型均有IgG4+细胞>100个/HPF或IgG4/IgG>40%。由于IgG染色不稳定,评估困难且重复性差,故目前更推荐使用IgG4+细胞计数评估的方法。
不能检出免疫球蛋白基因的克隆性重排。
【实验室检查】
血清IgG4的正常值是<1350mg/L,IgG4血清学检查被认为是诊断该疾病的重要指标,一些炎症或肿瘤性疾病样本中可见IgG4+细胞数量增加,但患者血清IgG4水平并不增加。
【鉴别诊断】
IgG4相关疾病的诊断应结合临床、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结果与病理学表现综合评估与诊断。需要提出鉴别的疾病:
①多中心性Castleman病-浆细胞型;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淋巴结病,滤泡间区内见大量浆细胞浸润时;
③浆细胞肿瘤累及。
巨淋巴结增殖症
【概述】
巨淋巴结增殖症(giant lymphadenopathy)也称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
是一类原因不明的良性淋巴增生性疾病/病变。
Castleman在50年前首先描述了该病变。临床上,根据病变累及的范围及表现,可分为局限性和系统性CD两类,前者多发生在年轻人,以纵隔和颈淋巴结发病多见,而后者多见于老年人,常呈系统性表现。
根据组织病理学改变,可分为透明血管型(hyaline vascularvariant,HV-CD)和浆细胞型(plasma cellvariant,PC-CD)两个组织学亚型,前者多见。
【临床表现】
(1)透明血管型CD:
临床上多为局限性CD,80%~90%的CD为此型。患者的年龄跨度大,无性别差异。
常表现为一组多个淋巴结或多组淋巴结的无痛性、缓慢进行性肿大,常累及纵隔淋巴结和颈淋巴结,少数可累及腹膜后及腹腔淋巴结。
病情进展缓慢,患者的一般情况较好。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激素或小剂量放射治疗有效,停止治疗后会复发,但预后良好。
(2)浆细胞型CD:
临床上多为系统性或多中心性CD,占10%~20%。
患者的年龄多大于HV-CD患者,
常有多器官、系统受累,患者常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贫血、乏力、高γ球蛋白血症、肝脾肿大及皮疹,以及神经病变等。患者常出现多神经病变、器官肿大、内分泌病变、M蛋白和皮肤病变(POEMS),即POEMS综合征,
HIV患者的多中心性CD常伴HHV8感染。该型CD预后不良。约20%的病例可发展为淋巴瘤。
【巨检】
肿大的淋巴结直径在2~15cm不等,圆形或卵圆形,切面灰白、均一,质地中等。
【组织病理学】
(1)透明血管型:
结构
淋巴结结构无破坏,
但淋巴窦部分或全部消失。
主要是体积小的退行性转化的生发中心,在退行性转化的生发中心内主要是滤泡树突状细胞(FDC)和内皮细胞。滤泡间区的小血管呈直角长人生发中心,形成所谓“棒棒糖”(lollipop)样滤泡(图14-18)。
A.淋巴结结构可见,淋巴结滤泡萎缩;B.示套区淋巴细胞增生呈同心圆状排列,小血管长入生发中心
其周围套区淋巴细胞增生呈同心圆状排列,似“洋葱皮”(onionskin)。
滤泡间区内高内皮血管数量增加,以及不等量的小淋巴细胞。血管壁玻璃样变。
有助于诊断的病理表现是存在单一套区包绕着不止一个萎缩的生发中心的现象。
偶见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簇。在富于间质的HV-CD变型的病变组织中,其间质细胞由短梭形的血管肌样细胞组成,并表达肌动蛋白(actin)。
(2)浆细胞型:
该型的主要组织学特征是滤泡增生伴滤泡间区有大量成熟浆细胞浸润,易见到Russell小体。
另外,在滤泡间区仍可见玻璃样变的小血管。
上述形态学表现并非特征性的。有时可见透明血管型滤泡存在,支持CD的诊断。
【免疫表型与遗传学】
HV-CD的免疫表型类似于反应性的滤泡。
CD21和CD35染色示DRC呈同心圆样增生,并可见单一扩张的FDC网内见多个生发中心。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表达CD123、CD68和CD43抗原。
约50%的PC-CD亚型病例呈HHV8阳性。
浆细胞表达Igk和Igλ,提示多克隆性增生,但部分病例可检出浆细胞的轻链限制性表达。
【鉴别诊断】
HV-CD的形态学表现并非特异性的,区别诊断有:
①IgG4相关疾病之淋巴结病变:这是首先需要鉴别的疾病,在淋巴结主要表现是IgG4阳性细胞数量增加,>100个/高倍视野(0.5mm²);血清IgG4水平检测对该病的诊断也有帮助;
②HIV相关淋巴结病晚期病变;
③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早期病变;
④滤泡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
⑤非特异性/反应性淋巴增生:如类风湿关节炎之淋巴结病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