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表皮样癌
定义
以具有柱状、透明和嗜酸性粒细胞样特点的黏液细胞、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构成的腺体的上皮性恶性肿瘤。
ICD-0编码:8430/3
同义词
混合性表皮样和黏液分泌癌(mixed epider-moid and mucus secreting carcinoma)。黏液表皮样瘤是不适当的名称,因为该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已得到确定。
流行病学
黏液表皮样癌是儿童和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涎腺恶性肿瘤,年龄分布宽而近似一致。小儿和老年人有所减少。患者平均年龄约45岁。
60%发生在腭部者的年龄在40岁以下。报道的发生于舌部者的年龄较大。发生在女性者占2/3,在舌和磨牙后区女性的比例更高。
部位
约一半(53%)发生在大涎腺,其中腮腺占45%,颌下腺为7%,舌下腺为1%。口腔内最常见的是腭和颊黏膜。
临床特点
症状和体征
多数表现为实性、固定的无痛性肿块。
舌下腺病变尽管在较小时也可有疼痛。
口腔内较表浅者可呈蓝红色,相似于黏液囊肿或疱性病变。
发生在腭部者,其表面黏膜可呈乳头状,皮质骨表面可能有侵蚀。症状可能有疼痛、耳液溢、感觉异常、面神经麻痹、吞咽困难、出血和牙关紧闭。
大体检查
肿瘤实性、光滑,常为囊性。褐色、白色和粉红色。边界清楚或边缘有浸润。
肿瘤扩散和分期
腮腺肿瘤扩散至耳前淋巴结,然后至颌下区。
颌下腺肿瘤扩散至颌下和颈上淋巴结链。
腭病变可扩散至上呼吸道和颅底。
唇病变侵犯颏下淋巴结,
口腔内肿瘤转移至颌下、耳后和颈Ⅱ区淋巴结。随病变的进展,Ⅲ、IV、V区均可受累。
远处转移可至肺、肝、骨和脑。
组织病理学
黏液表皮样癌以表皮样细胞、产黏液细胞和中间型细胞为特征。
不同类型的细胞的比例和所形成的结构(包括囊腔)在肿瘤内和肿瘤间均有不同。
肿瘤通常为多囊性伴实性成分,有时以实性成分为主。有些肿瘤有清楚的边界,但腺实质的浸润也是明显的。
囊性腔隙衬覆黏液细胞并且伴有基底样或立方状的中间细胞,还有不多见的多边形表皮样细胞,但角化罕见。
黏液细胞体积大,胞质苍白,核位于细胞周边,一般少于总的肿瘤细胞的10%。唾液黏蛋白可用黏液卡红和Alcian蓝染色证实。
中间细胞通常在肿瘤中占多数。
肿瘤中可出现透明细胞、柱状细胞和/或嗜酸性粒细胞,有时很明显。透明细胞含唾液黏蛋白很少,但PAS染色呈阳性,说明含糖原局部硬化和/或黏液外溢伴炎症也较常见。也有硬化型的描述。
神经侵犯、坏死、核分裂增加或间变不常见。
在肿瘤的边缘,淋巴细胞浸润伴生发中心的形成可能相似于淋巴结侵犯。
分级
有几种方法,但尚没有被广泛接受的。口但最近的一个利用5个组织病理学特点确定低、中和高分化的分级的方法有较好的重复性。颌下腺低级别的肿瘤倾向于更有侵袭性。
免疫表型
鳞状细胞在肿瘤中可能较少,高分子量角蛋白有助于它们的鉴定鉴别诊断
括坏死性涎腺化生、内翻性导管乳头状瘤、囊腺瘤、透明细胞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和转移癌。
遗传学
细胞遗传学
据报道,有数例黏液表皮样癌出现t(11;19)(q21;pl3)易位是仅有的异常(伴其他结构和数量改变)。急性白血病也有这种异常。
分子遗传学
此瘤的分子研究较少,数量有限,显示有不常见的染色体9p21、8q、5p、16q和12p缺失。
关于H-ras基因的研究发现1例肿瘤的18%的突变发生在密码子12和/或13,密码子无突变。突变主要发生在低分化肿瘤。
最近通过对t(11;19)(q21;pl2)的分子分析,鉴定了一个融合转录基因,是由于外显子1和一个未知功能的新基因结合所致,称为黏液表皮样癌转位基因1(MECTI),位于19p13区,含有11q21区的mastermind-like基因家族(MAML2)新成员的外显子2~5。这种转录不依赖notch和CSL结合位点,活化notch靶基因HESI,诱导肿瘤发生。
预后及预测因素
多数得到适当治疗的患者预后好。一项研究显示,死于肿瘤的患者为8%,其中11%是在大涎腺,5%在小涎腺。在小涎腺和腮腺与死亡相关的是肿瘤的低分化,但在颌下腺不是这样。死亡主要因为不能切除的局部肿瘤、远处转移或辅助治疗的并发症。
分级对预后的影响如前所述,此外MIB-1指数大于10%与低分化、增加复发、转移、降低生存率相关。目前尚无遗传性方面的预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