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造血】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诊断

文摘   2025-01-06 23:14   广东  



王朝夫教授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诊断听课笔仅仅用来学习如侵权请联系我立即删除


WHO-5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DLBCL,NOS和其他17个疾病类型定义为“大B细胞淋巴瘤”

啥是大B???
















生发中心样(GCB)---CD10阳性细胞数大于30%的病例,以及CDI0阴性、BCL6阳性、IRF4/MUM-1阴性的病例都属于生发中心来源亚型,

非生发中心样(non-GCB)----剩下的其它情况都判断为非生发中心样来源亚型。








大B细胞型淋巴瘤一种是非特殊性,特殊类型应该一共17种,最常见的是非特殊类型

5版

4版



原来大B细胞型淋巴瘤,如果伴有BCL2 ,BCL6,CMYC异位,我们区分二次打击和三次打击,现在只有二次打击,没有三次打击了,
并且二次打击如果是CMYC和BCL6异位,就不叫二次打击,---放在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里边
现在二次打击界定就是CMYC异位和BCL2异位
三个都有异位,也叫二次打击


变化1
在什么情况下用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伴这两个基因异位,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伴这两个基因异位?
大B细胞这一类的肿瘤可以表现为4种形态,
(1)像普通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伴这两个基因异位
(2)像伯基特淋巴瘤,但是分子检测不支持是伯基特淋巴瘤,放在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伴两个基因的异位,
(3)第三个像母细胞样,母细胞样---细胞中等大小,染色质细,细胞也不够大,又不像伯基特,这个时候就是像母细胞样的形态,伴两个基因异位,
(4)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介于伯基特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之间
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伴这两个基因异位

变化2
伯基特样---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
变化3
NOS去掉了

变化4
纤维素相关的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原来---慢性炎症相关的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
变化5
唯一增加的类型
液体过载相关性大B细胞淋巴瘤---就是水电解质紊乱导致的水肿或者是有渗液电解质紊乱导致的液体过载,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淋巴瘤
变化6
免疫特权部位的原发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
三个部位的大B细胞淋巴瘤--大脑里面有血脑屏障,视网膜有血视网膜屏障,睾丸的大B细胞淋巴瘤有血睾屏障,有血屏障的这样的部位,用化疗药疗效不好
变化7
灰区1----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和经典霍奇金淋巴瘤之间的淋巴瘤,----如果是在纵膈就称为是纵隔灰区淋巴瘤,如果是在纵隔外,一律诊断为大B细胞性淋巴瘤
灰区2---介于伯基特淋巴瘤和弥漫大B之间的灰区第四版消除了

(1)黄颜色--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4版,两趋向,两条路---第五版WHO,
如果这个患者合并有免疫缺陷,就放到免疫缺陷相关的淋巴瘤里边去了,
如果没有免疫缺陷---具有免疫特权部位的大B细胞性淋巴瘤

(2)原来弥漫性大细胞性淋巴瘤NOS有三条路,
第一条如果有免疫缺陷---免疫缺陷相关的淋巴瘤
第二如果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原来发生在睾丸,发生在玻璃体和视网膜都叫弥漫性大B细胞型淋巴瘤,这两个部位有血睪屏障,有血视网膜屏障,也给它放在具有免疫特权部位的大B细胞性淋巴瘤
第三个去向还是放在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NOS。

(3)BCL2 ,BCL6,CMYC异位
第一  CMYC重排,BCL6重排,BCL2不 ,根据形态,如果他要是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形态,不是伯基特淋巴瘤的形态,尽管CMYC异位,仍然是放到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NOS
伯基特淋巴瘤不仅要有基因异常,CMYC异位要求,而且还要有形态学的要求,形态学不符合,尽管有CMYC异位,也不能放在伯基特淋巴瘤里面去。

第二   BCL2 ,CMYC异位--二次打击---临床表现预后有自己的特点,是一个疾病体。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伴这两个基因异位
CMYC和BCL6异位,就不叫二次打击---因为它的临床表现愈后不尽相同,它的异质性比较大,认为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体

第三   到罕见的B细胞淋巴瘤这种类型里面去
特殊类型的伴基因易位---如果这种罕见的B细胞淋巴瘤,它的临床病理都是符合的,比如说它变成了由于水电解质紊乱导致的液体过载相关的淋巴瘤。例如有胸腔积液,有腹水,在水电解质紊乱的基础上,有很多渗液,在渗液里面出现了淋巴瘤,这个时候尽管二次打击,  BCL2 ,CMYC异位,仍然不能诊断是二次打击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诊断为液体过载相关性的大B细胞性淋巴瘤伴2基因异位
(4)介于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和经典性霍奇金淋巴瘤,灰区,它有三个去向
免疫缺陷---免疫缺陷相关性的淋巴瘤,
如果不在纵膈里面---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NOS
纵隔里面,才诊断是纵隔灰区淋巴瘤

形态      基因改变     诊断



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它可以有CMYC异位----为什么诊断伯基特淋巴瘤??它符合弥漫性大B细胞型淋巴瘤形态,而不是中等大小的细胞,染色质结块伯基特淋巴瘤的形态



伯基特淋巴瘤和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
红线--伯基特淋巴瘤必须有CMYC重排形态学符合伯基特淋巴瘤,不可以有2,6重排,这个时候诊断伯基特,
蓝线---伯基特淋巴瘤必须有CMYC重排形态学符合伯基特淋巴瘤,BCL-6重排,不诊断伯基特,放在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

紫线----第三种情况,如果他形态学是高级的B细胞淋巴瘤,比如说是母细胞样型的---细胞中等大小,染色质细,形态不是大B,又不是伯基特形态,母细胞样形态----CMYC-G,11q基因异常----HGBL-11q
蓝线----CMYC-G---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
玻璃体视网膜原发性大B细胞型淋巴瘤,
睾丸的原发性大B细胞型淋巴瘤,


CD20不阳
样---CD20可以表达也可以不表达








拿到一个组织的时候,首先要问部位,这个取材部位是什么部位?这个部位正常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成分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成分,跟正常的不一样,那就是异常

一切异常判断都是建立在与正常的比较基础之上
鼻咽有淋巴滤泡,淋巴细胞是小的淋巴细胞,有T细胞有B细胞,如果是生发中心内的细胞--中心母细胞是属于大细胞,中心细胞属于形态不规则的淋巴细胞。
肯定跟正常不一样
核型规则,不像小淋巴细胞
核分裂
小淋巴细胞--不到二倍
小淋巴细胞无论是套的小淋巴细胞,还是副皮质区的小淋巴细胞都不分裂,一旦看到小淋巴细胞分裂,应该首先考虑肿瘤,
形态有点像母细胞样,核相对比较一致,核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有空白、有腔隙---细胞收缩的原因,伯基特淋巴瘤,经常成这个样子
细胞大小相对比较一致,个别的细胞给人感觉鹤立鸡群,有点大

形态像淋巴瘤,形态比较规则,应该是B细胞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到底是大B还是小B,不比两个小淋巴细胞大,所以小到中等大小


没有坏死,核型比较规则,所以不像NKT细胞淋巴瘤,像B细胞淋巴瘤。

B细胞正常的情况下,在免疫器官的分布有规律--就是B细胞的分布不可以弥漫,一旦弥漫就提示首先考虑肿瘤性的
染色信号均等---克隆性增生,
弥漫性的分布---组织学结构异常。





CD5散在深的是正常T细胞,
淡的是异常表达CD5的B细胞,
B细胞正常情况下是不表达CD5的,一旦表达CD5,CD43,提示肿瘤可能 

生发中心
生发中心,理论应该更敏感
50%






伯基特---必须有CMYC异位,表达bcl2也是局部表达,不会弥漫的强表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

定义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CBL)是一类由大B淋巴样细胞构成的肿瘤,呈弥漫性生长模式,肿瘤细胞的胞核相当于、甚至超过正常巨噬细胞的胞核,或为正常淋巴细胞胞核的2倍以上

从形态学、生物学和临床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成形态学变异型分子和免疫表型的亚型和特殊疾病类型(表10.14)。

然而,许多病例仍然存在生物学的异质性,但没有可以采纳的明确标准将它们进一步分型,因此,将这些病例命名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NOS)





DLBCL,NOS包括了所有表格10.14中未提到的特殊亚型特殊疾病类型的DLBCL病例。

ICD-0编码

9680/3

流行病学

DLBCL,NOS占西方国家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5-30%,部分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更高。好发于老年人,中位年龄为70岁,也可见于儿童和青年,性略高于女性。

病因学

DLBCL,NOS的病因仍不清楚。

通常为原发(也称为初发),

但也可以是低度侵袭性淋巴瘤的进展期或转化期(继发性),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

潜伏免疫缺陷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在免疫缺陷伴DLBCL,NOS的病例中,EBV阳性比散发型DLBCL,NOS病例更为常见。一些没有明显免疫缺陷的DLBCL病例,EBV阳性率约为10%。

部位

患者可以表现为结内或结外累及,40%以上原发于结外,

胃肠道(胃和回盲部)是最常见的结外好发部位,也可见于结外其它任何部位,如:骨、睾丸、脾脏、Waldeyer环、唾液腺、甲状腺、肝脏、肾脏和肾上腺,但是,由大B淋巴细胞组成的皮肤淋巴瘤需另外处理。约11-27%的病例可累及骨髓。如果骨髓标本的形态学判断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或PCR等辅助性研究,骨髓中DLBCL微小累及的检出率可能会有所提高。骨髓受累时的细胞形态本应与DLBCL原发部位一致,但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相符,常表现为低级别的B细胞淋巴瘤。这种骨髓累及的不一致率在不同文献中报道不同,从罕见到70%不等。外周血涂片的形态学观察可以发现1/3左右的骨髓累及患者,外周血中也可以见到恶性肿瘤细胞”。

临床表现

患者常表现为单个、多个淋巴结迅速肿大,或者是结外部位出现迅速增大的瘤块,约半数患者处于临床I期或Ⅱ期,大部分没有明显临床症状,而且,症状的出现取决于肿瘤的累及部位。

形态学

淋巴结病变表现为淋巴细胞弥漫性增生,淋巴结结构完全(最常见模式)或部分破坏,部分累及滤泡间区,较少累及淋巴窦。结外组织经常受累,有时可以看到粗大或纤细的硬化纤维。

DLBCL,NOS的细胞形态多样,可以划分为普通型罕见的形态学变异型。以中等大小细胞为主的病例,

可能需要借助一些特殊研究手段与髓外白血病、Burkitt淋巴瘤变异型和套细胞淋巴瘤母细胞变异型进行鉴别。


普通的形态学变异型

目前已经认识到3种普通型和其它少数形态学变异型。所有变异型中,可能都含有较多T细胞和/或组织细胞,如果这些病例没有具备T细胞/组织细胞丰富的大B细胞淋巴瘤(TCRBCL)的所有标准,就不应归入此亚型。

中心母细胞变异型最常见的一种变异型,中心母细胞为中等至大的淋巴细胞,核呈圆形、椭圆形或空泡样,染色质较细,有2-4个靠近核膜的核仁,胞浆通常较少,双嗜性到嗜碱性。部分病例的肿瘤细胞形态较单一,

大部分(>90%)由中心母细胞构成。然而,大多数病例的肿瘤细胞形态多样,由中心母细胞和免疫母细胞混合而成(<90%)。罕见病例,特别是有骨和其它结外部位表现的病例,肿瘤细胞以多个分叶核的细胞为主。

免疫母细胞变异型:在这种变异型中,90%以上的细胞为免疫母细胞肿瘤细胞核仁居中,胞浆丰富,嗜碱性,有时,还可见到浆样分化的免疫母细胞

临床和/或免疫表型结果对区分这种变异型与浆母细胞淋巴瘤或不成熟浆细胞骨髓瘤累及髓外很有必要。免疫母细胞变异型与普通中心母细胞变异型的区分,在阅片者本身和不同阅片者中诊断的重复性低。

间变型:这种变异型的特征是细胞中偏大,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核形奇异,不规则,至少部分可相似于霍奇金和/或R-S细胞,并可相似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可呈窦性和/或紧密生长方式,这可形似未分化癌。但这类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与细胞毒性T细胞来源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以及ALK阳性LBCL无关。

罕见的形态学变异型:少数DLBCL,NOS可有黏液样基质或纤维基质,少数病例可形成假菊形团结构,有时,肿瘤细胞还可表现为梭形或印戒细胞特征。胞浆颗粒、放射状微绒毛和细胞间连接同样也可以见到。

免疫表型

肿瘤细胞表达广泛的B细胞抗原标记物:CD19、CD20、CD22和CD79a,但也可以丢失其中一种或多种抗原。

50%-70%的病例表达免疫球蛋白表面和/或胞浆抗原(IgM>IgG>IgA)。胞浆免疫球蛋白的出现与浆细胞标记物(CD38和CD138)的表达没有相关性,这两种浆细胞标记物很少在CD20阳性的B细胞中联合表达。

可以表达CD30,尤其见于间变型亚型的病例。

10%的DLBCL可以表达CD5,这些CD5阳性DLBCL病例通常代表的是原发型DLBCL,很少来源于CLL/SLL转化。CD5阳性的DLBCL不表达CyclinD1,可用来与套细胞母细胞变异型鉴别。

关于CD10、BCL6和IRF4/MUM1阳性率的报道不一,30-60%的病例CD10阳性,60-90%的病例BCL6阳性,35-65%的病例IRF4/MUMI阳性。在正常生发中心,IRF4/MUM1和BCL6的表达是相互排斥的。一项研究显示,与正常生发中心B细胞不同,IRF4/MUM1和BCL6在DLBCL中的表达并不互相排斥,约50%的DLBCL可以共同表达这两种标记物。

据报道,FOXPI在部分DLBCL中呈一致性强表达,但缺乏t(14;18)和生发中心的免疫表型,表达IRF4/MUMI和BCL6。BCL6的表达情况报道不一,从47%到84%不等。

Ki67检测的增殖指数高,通常大于40%,部分病例甚至高于90%。

20-60%的病例p53阳性。



根据免疫表型分类的DLBCL,NOS

通过联合使用CD10、BCL6和IRF4/MUM-1抗体,从免疫表型上将DLBCL,NOS分为

生发中心样(GCB)---CD10阳性细胞数大于30%的病例,以及CDI0阴性、BCL6阳性、IRF4/MUM-1阴性的病例都属于生发中心来源亚型,

非生发中心样(non-GCB)----剩下的其它情况都判断为非生发中心样来源亚型。

然而,这种免疫表型分类与根据基因表达分类的DLBCL并不完全吻合。另外,其它标记物的使用,如BCL2和CyclinD2,也许能进一步完善DLBCL的免疫表型分类"。这个的免疫表型分类,目前还不能用于指导治疗方案。


遗传学

抗原受体基因

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基因呈克隆性重排,可变区内还可以检测到体细胞的超突变。

异常体细胞超突变

异常体细胞超突变以多个遗传位点为靶向,包括PIMI基因、MYC基因、RhoH/TTF(AR-HH)基因和PAX5基因,50%以上的DLBCL可以检测到上述基因,这些遗传学的异常可能导致这类淋巴瘤的发生"。

染色体异位

30%以上的病例出现包括BCL6基因在内的3q27区域异常,这是DLBCL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染色体异位。

BCI2基因异位,如滤泡性淋巴瘤的标志性异位染色体(14;18),也可出现于20-30%的DLBCL中。

一系列随机病例中,10%以上的病例可出现MYC.基因的重排,而且,经常与遗传学异常的复杂形式有关。MYC断裂配体中60%为IG基因,40%为非IG基因”。约20%伴有MYC基因断裂的病例,可同时出现ICH-BCI2基因异位和/或BCL6基因断裂。这些病例的增殖指数很高(Ki67>90%),可能更适合归入"B细胞淋巴瘤,形态学介于DLBCL和Burkitt淋巴瘤之间不能分类型”。

基因表型

Alizadeh等人“指出DLBCL有2种亚型,

一种亚型(称为GCB样)表达生发中心B细胞基因表型(约45-50%病例),

另一种亚型(称为ABC样)表达外周活化B细胞的基因表型,这种分类已经得到进一步研究证实。

起初还定义了第三种亚型(称为类型3),这一型包括了那些不能归为GCB型和ABC型的病例,并不代表一个独立的亚型。已确立的这两种亚型与不同的染色体突变有关,ABC-DLBCL亚型常获得3q、18q21-q22和丢失6q21-q22;而GCB-DLBCI.亚型却常获得12q。许多GCB亚型中还可伴有BCI2基因的重排。

免疫母细胞变异型和中心母细胞变异型伴有多形性中心母样细胞和/或较多免疫母细胞的病例较多见于ABC亚型,但也见于GCB亚型,这说明GCB亚型和ABC亚型不能完全依靠形态学来区分。基因表达分型的DLBCL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义的GC和非GC型DLCBL之间的相关性不确定。

细胞起源

生发中心或生发中心后(活化B细胞)起源的外周B细胞。

预后和预测因素

在没有美洛华治疗的时期,疾病的长期缓解率为50-60%,虽然个体间的预后差异性较大,但根据临床参数制定的国际预后指数(IPI),对于预后的评估有高度价值°。然而,使用美洛华药物治疗的患者中,IPI似乎失去了预后评价的意义,因为美洛华显著提高了预后。

伴有骨髓累及的病例,预后很差(5年总生存率为10%),但骨髓未受累的病例,预后并没有太大的影响(5年总生存率为62%)。生存率差与骨髓同时累及相关,与IPI指数的高低无关

形态学

免疫母细胞性特征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文献报道不一。一些研究发现免疫母细胞的形态提示预后差,但其它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免疫表型

许多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都与预后有关,如:BCI2、X相关调亡抑制因子(XIAP)、IRF4/MUM-1、CyclinD2、CyclinD3、P53、CD5、FOXPI、PKC-β、ICAM1、HLA-DR、c-FLIP都与不良预后有关。BCL6、CD10、LMO2的表达,常提示预后较好6,19%。但是,这些研究所得的结果常相互矛盾,解释也因此有争议。使用抗CD20抗体的美洛华药物后,DLBCL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而且,不受BCI2阳性对预后的负面影响和BCL6阳性对预后的正面影响。可用EBER原位杂交检测是否存在EBV感染的DLBCL患者,一项研究发现,EBV阳性的DLBCL临床预后比EBV阴性的DLBCL要差。

免疫组织化学表型谱

Hans等人“曾报道有关CD10、BCL6和IRF4/MUM-1联合表达的情况,这种所谓的“Hans”分类,将DLBCL患者划分为长期和短期生存者,这个结论得到部分研究的证实,但其它研究并不完全支持.。美洛华药物加入CHOP方案后是否会消除它的预后价值,还需进一步证实。包括CyclinD2、BCL2和LMO2等其它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的组配研究,可能能够提高对DLBCL预后预测的准确率。目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组配对预后进行的分组,在日常临床实践工作中没有发挥作用,其中一个重要限制因素是一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操作及结果判断的重复性存在许多问题

增殖指数

可以通过Ki67指数来判断增殖指数的高低,在一些病例类型中,高增殖指数与不良预后有关,这个结论已得到项基因表达研究的支持,其研究发现增殖特征是不良预后的一项重要

的预测指标。但是,其它研究没有发现Ki67指数的预后评估价值   。

遗传学

一些研究发现BCL6基因的异位,提示预后较好,但其它研究并非如此。相反,MYC断裂基因的出现,提示预后较差”。在一些DLBCL病例中,TP53基因突变与预后差有关,包括一项DNA结合域突变的研究,证明TP53基因突变是最重要的预测因素.。P53蛋白在DLBCL中的表达,并没有太大的预后价值。分子学上诊断为GCB-DLBCL的患者,临床预后明显较ABC亚型要好,使用美洛华药物治疗的患者,是否还存在这种预后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它通过基因序列发现的亚型,如“氧化磷酸化"、"BCR/增生”和“宿主反应”等,与预后没有相关性,但可能对于靶向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微环境

化疗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反应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MHC-Ⅱ基因信号表达与良好预后有关,如果DLBCL患者出现MHC-Ⅱ基因和蛋白表达丢失与肿瘤内浸润的CD8+T细胞数量减少和不良预后相关1846。通过基因表达检测出淋巴结标记,提示临床预后较好1869,这种淋巴结标记以编码细胞外基质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基因为特征的。

治疗

DLBCL是一种侵袭性肿瘤,通过多因素化疗可以治愈。近几十年来,CHOP化疗方案是最主要方案,曾经试图加大化疗强度来提高治愈率,但未获得更好的结果,R-CHOP方案的使用(在CHOP方案中加入抗CD20的单克隆抗体-美洛华),使生存率有了显著性提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