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胃癌分型:劳伦分型和中村分型
活检分类
在常用的活检分类标准中,
传统的维也纳分类存在一致性较差的问题,不同个体意见差异较大;
现在的WHO分类也渐渐与日本分类趋于一致,日本分类的Group1~5分别对应WHO2019中的无肿瘤、不确定、低级别上皮内瘤样、高级别上皮内瘤样和浸润性癌/黏膜内癌:
日本活检组织诊断分类的处理流程:
2.1同一病例在不同系统中的分型
腺管清晰,高分化。
劳伦分型-肠型
中村分型-分化型
日本分型-tub1
WHO分型-高分化管状腺癌
腺管分化不良,中分化。
劳伦分型-肠型
中村分型-分化型
日本分型-tub2
WHO分型-中分化管状腺癌
腺管分化不清,呈实性巢状,低分化。
劳伦分型-中间型
中村分型-未分化型
日本分型-por1
WHO分型-低分化管状腺癌
劳伦分型-弥漫型
中村分型-未分化型
日本分型-sig
WHO分型-差粘附性癌 印戒细胞亚型
劳伦分型-弥漫型
中村分型-未分化型
日本分型-por2
WHO分型-差粘附性癌 其他细胞亚型
2.16
劳伦分型-弥漫型
中村分型-未分化型
日本分型-muc
WHO分型-粘液腺癌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覆盖了所有的可能
无论两种标准差异多大,对与肿瘤/非肿瘤的诊断标准两者完全一致,正确区别肿瘤性病变与非肿瘤性病变非常重要
在日本分类中,胃的上皮性肿瘤除了腺瘤,其余都称之为癌,而腺瘤比例是非常低的(不超过10%)
日本标准的癌(内镜诊断的癌)在WHO标准中可能对应“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癌
【左】WHO低级别管状腺瘤;日本标准可能会诊断为腺瘤 或 低异型度tub1。
【右】WHO高级别管状腺瘤;日本标准tub1。
相比之下,WHO标准强调浸润情况,日本标准直接根据细胞形态诊断tub。
MUC5AC P53
在WHO标准中有低级别/高级别之分:胃小凹型腺瘤/异型增生;
在日本标准中均为小凹上皮性tub1。
两种标准一致,均为幽门腺腺瘤
WHO标准中诊断为幽门腺腺瘤;
核呈空泡样,核圆,核仁明显,日本标准下直接诊断tub1
在胃底有小的隆起,腺体复杂,核圆,异型度大。
WHO直接诊断为幽门腺腺瘤;
日本标准下属于幽门腺优势型肿瘤;如果核明显异型,或出现明显绒毛状结构(乳头状)、锐角的腺体、融合的腺体,诊断为癌。
日本标准中没有“泌酸腺腺瘤”概念,直接诊断为胃底腺型胃癌。
浸润到黏膜肌,两个标准下都诊断为胃底腺型胃癌。
腺体较少,细胞异型性小,难以诊断。
该病例实际存在转移,颈部淋巴结正常结构消失
腺体分化非常好,核单层,胞浆丰富,与正常小凹细胞相似:
但是免疫组化表达MUC5AC和MUC6:
可以确定是转移癌。
这一类肿瘤有一部分恶性程度较高,也有一部分恶性程度很低。文献中罗列了该类肿瘤的各种形态:
息肉,内镜下观察到小凹处有异型增生。按WHO标准诊断为小凹上皮腺瘤,按日本标准可能归为小凹上皮型tub1。
该病例几乎没有细胞异型,单层上皮,胞浆丰富,在WHO标准中属于低瘤或小凹上皮腺瘤;但是有瘤栓,局部已经浸润到黏膜下:
日本标准诊断tub1
异型度很低,WHO标准可能诊断为低级别;但是有瘤栓,内镜下可见明显肿块,为进展期的癌:
该病例的另一区域可见,腺体分化比较好,但右下方有低分化区域,这一部分预后较差:
无细胞异型,主要表达腺体结构异型(横向、爬行、吻合)。
整体为胃底腺息肉,局部小凹有异型增生,也属于低异型度分化型胃癌。
CgA-,不是神经内分泌肿瘤;
syn+,H+K+/ATPase+,Pepsinogen I+,为胃体泌酸腺肿瘤
有黏膜下浸润,为胃底腺型胃癌,免疫组化可以进一步证实:
3.颈黏液细胞·幽门腺优势型肿瘤
(1)幽门腺腺瘤
内镜下胃底小息肉:
容易诊断为增生性息肉。观察中间发白的腺体:
实为幽门腺腺瘤。
幽门腺腺瘤的变化变化有很多,要辨认出它们属于幽门腺分化
4胃固有粘膜型
(1)胃底腺黏膜型肿瘤
胃底腺型黏膜型肿瘤,小凹上皮异型增生:
胃底腺型黏膜型肿瘤,小凹上皮异型增生:
与小凹上皮型肿瘤细胞形态不一样:
称为“胃底腺黏膜型肿瘤
(2)幽门腺粘膜型肿瘤
内镜下可见胃底有隆起,周围有扁平平坦灶:
胃底病灶大小凹存在异型增生
幽门腺来源细胞密集增生:
(1)肠型肿瘤
胃角巨大浅表凹陷病灶(考虑Ca):
按细胞异型度属于肠型低异型度分化癌,按管状结构属于中分化管状腺癌,称为牵手癌/爬行癌Crawling-type
(2)肠型超高分化腺癌/肠型低异型度分化癌
细胞异型低,单层
Ki-67(+)、MUC2(+)、MUC5AC(-)
切除后可见肿瘤较大(约5~6公分):
诊断为肠型超高分化腺癌/肠型低异型度分化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