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图
(这是从前旧文。正值高考季,重新发布)
这是在知乎看到的一个问题。
培养一个孩子上985到底有多难。
以下分享几个知友的案例:
案例1:
一名农村妈妈,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从孩子上小学起就搬家到县城,帮助孩子上了当地较好的小学。
孩子上小学后,家长虽然工作繁重,但也十分热心参与家委会工作、报名学校各种义工活动,只为给孩子多争取些机会。
寒暑假,又用自行车载着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风雨无阻。
初中、高中就更不用提了。
每天天不亮起来给孩子做好营养早餐,晚上再忙还要去学校接孩子下晚自习,常常等到自己睡觉的时候已经深夜一两点。
最后,孩子终于考上了复旦。
网图
案例2
这位朋友也是出身农村,父母主要以养鸡为生,家中还有一个哥哥。
哥哥学习很好,各种奖状贴了一整面墙。
父母常常要他们照顾养鸡场,比如喂鸡、挑鸡粪、打扫鸡圈等。哥哥常常以学习很忙为由偷懒,于是弟弟(主人公)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做,常常弄得一脸鸡粪。
他认为,相比于养鸡,去学校简直是天堂一般的待遇。
哥哥得了奖学金,父亲用奖学金的钱买了一个大冰箱放在客厅门口,家里来了客人,父亲就炫耀一番,“这是大儿的奖学金买的..."
弄得弟弟心里牙痒痒,暗想”老子以后要得奖学金,买一个比这个更大的!“
就这样,他一边是对在养鸡场养鸡的畏惧,认为干什么都比养鸡强;一边还有超越哥哥的”野心“,一直卯着一股劲,最后终于也上了985.
案例3:
还是知友。
她有一个同学,初中、高中时向来独来独往,从来不与同学一起玩闹,总是闷头学习。
在同学中显得很另类、孤僻。
直到后来上了985,这位知友才发现当时这位孤僻的同学其实也很阳光,也很健谈。所不同的是这位同学在13岁时就知道了自己的目标,并且一直为之努力。
你看:
案例1的孩子上了985,他的母亲不可谓不劳苦功高,殚精竭虑。
案例2和案例3的主人公上985,纯属是因为发掘了自己的学习内驱力,他自己想学。
我不太赞同案例1的做法,好像生活的一切目标就是围着985转。
我比较欣赏案例2和3.
孩子只要被激发出了内驱力,自己想学,就能学得很好。
所以,我认为我们一定要把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当成最重要的一件事,即励志教育。
励志可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可能需要机缘巧合,需要契机。
我有一位朋友的孩子,大概在小学时,某天看到外交官用很流利的英语发言,她突然对妈妈说:“长大了,我要像他(电视里的外交官)一样!”
她妈妈鼓励她学好英语。
这名孩子的英语一直学得很溜(得了全国英语竞赛二等奖);其他科目也很优秀。
说句老套的话,理想就是指路明灯。
我认为,现在很多孩子不够努力,大概是因为生活太好了。
就像梁宁说的,成功要么需要痛点,要么需要沸点。
既没有像案例2那样的痛点和畏惧(畏惧养鸡;畏惧过苦生活),也没有非常深刻的成功体验(如我那位朋友的女儿),于是不温不火地混日子。
他们需要被人点燃,需要有人指导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这个过程可能很长,但很值得。
暑假了,回农村去体验生活是个途径;
参加兴趣班,得到一些比赛名次找到自信和成就感也是途径;
参观名校、聆听伟人传记也是方法。
......
点燃孩子。
点燃梦想。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