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活动 →_→ 读书也是一群人的事 →_→ 赠《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指南》

学术   2024-08-14 08:14   北京  

书评活动




一、介绍


“学做法社科系列第一本——侯猛新著《法社会科学:研究传统与知识体系》已经出版。为更好地传播和普及法社科知识,“法律和社会科学”公众号将举行这本新书的书评活动。


二、活动规则


书评应符合基本学术规范。

活动截止日期为2024年9月1日。

我们鼓励学生撰写,写完就投,选中即推送。


三、投稿方式


投稿书评请以word文档附件形式,发送至lss_2006@yeah.net。邮件主题标明“学做法社科书评+作者姓名”,邮件正文请注明作者的姓名、学校(或单位)、学院、专业、学历、手机号、微信号等必要信息,以方便后续联系。


四、参与福利


1. 特别优秀的书评作者,赠送将于8月底出版的“学做法社科系列”第二本《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指南》(亲笔签名版),全文将有机会推荐到纸媒发表,压缩版可以先行在公众号推送

2. 从中选出数篇比较优秀的书评,在公众号推送。对于书评获得点赞前3位的作者,也将赠送“学做法社科系列”第二本《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指南》(亲笔签名版)






记忆碎片

读书也是一群人的事

侯 猛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法律和社会科学》主编




法理读书全国读者交流会致辞


2023年7月30日



各位同学,大家好。


在各方的支持下,筹备已久的“法理读书”线下交流会,在今天终于召开了。


法理读书最早是由人民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的同学自发组织的读书活动。在韩尚宜同学的带头和坚持下,疫情期间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法学专业同学的线上读书交流会。同时,通过“法理读书”公众号团结了一大批法理爱好者共同参与,推送了很多大家原创的书评、短文,特别是共同翻译了重要法学论文和最新的法律文书,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在这个意义上,这次交流会不仅是读者交流会,也是作者交流会。在这里,我要向共同努力的大家表示热烈的祝贺。

读书首先是自己的事情,但通过读书会展开交流也非常重要。由学生自发组织读书活动,是我做学生时就想做,但没有做成的事情。当然,当时在老师的带领下,也持续开展了同门读书活动,这对我的学术成长影响很大。在我当了老师以后,不论是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还是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任教,我也效仿我的老师,坚持每周组织读书活动。我深知读书会对于同学们的意义,因此,我不只是在口头上鼓励,在行动上也加以支持。


举个例子吧。“法理读书”最早的一批“粉丝”,就是从我另外在假期组织的“法社科前沿研读会”上引流过去的。引流过去的不少同学已经成为“法理读书”和法社科的铁粉。比如今天在场的王励恒同学,那时他大二,研读人权的实证研究英文述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也参加了“法理读书”组织的一些活动,并受邀担任指导老师。最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法学院的支持下,“法理读书”还成为学校教务处首批读书会支持项目。


法理读书”不仅是人大法理专业同学的学习园地(现在已经辐射海内外),还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凝聚了志同道合的一批年轻同学。法理读书初步形成了热爱学术的同学关系网络(而并非仅仅是师门关系),这对大家的成长是很有意义的。学术关系网络也是我们俗称的“圈子”。有这样的圈子,会相互鼓励,相互成全,共同成长。目前我们这批所谓社科法学的中坚力量,差不多是在20年前开始认识、熟悉,不局限于学校、专业和师承,共同建构了今天的社科法学研究。


法理读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其中的众多同学已经成为中国法理学,特别是法社科研究的青年学生后备力量。过去10年,我和其他同人共同举办过五届社科法学研习营。但最近几届学员基本上都是博士生、博士后(今天在场的李瀚正、苏汉廷同学作为硕士生参加过)。因此,更年轻的爱好者就欠缺了深入学习的机会。这几年,“法理读书”以及由王伟臣、刘顺峰等老师牵头的法律人类学云端读书会反而为这些同学提供了学习平台(当然,云端读书会举办的活动不限于此,方式更多种多样)。这也就不奇怪,两个平台与“法律和社会科学”读者群为何高度重叠,举办活动往往也具有联动效应。今年上半年,法理读书牵头举办社科法学书评大赛,在这里我也向积极参与的各位表示由衷谢意。


讲到社科法学,顺便再次向大家推介一下《法律和社会科学》。《法律和社会科学》最早是由苏力老师提议创办的,现在由我担任主编。经过 17 年的努力,它已经成为 CSSCI AMI 法学核心集刊。集刊是同人刊物,注重推新人。实际上也推出或支持过一批新人,他们已经成为法社科研究的新青年。这里讲的刊物推新人主要是发表博士生的文章(但也有个别硕士生,比如今天在场的陈思翰同学)。我也希望未来三五年,刊物上能出现在座同学的论文,让法社科的学术传统继续发扬下去。



法理读书”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其成员超越了学校(不限于人北清)、地域(从北京到全国),也超出了特定层级(本硕博),甚至专业(今天在场的还有学金融数学的同学)。它为大家提供了平等讨论、相互学习的交流平台。期许大家继续保持读书初心,共同呵护,把法理读书办得越来越好。


————
* 本文为附录部分节选,更多请至书中探索……


  法社会科学:研究传统与知识体系  

 侯猛 著

全新视角回答什么是法社会科学


本书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科法学,展示了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作者对社科法学从追随到反思再到自觉的过程,由此形成了对社科法学的系统性思考。本书着力对法律的社会科学、法律中的社会科学、法学的知识社会学三种知识类型进行研究,采取总分模式,共分为四编。第一编“法社会科学的格局流变”是总论,其他三编是分论,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其中,第二编“法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和第三编“法律中的社会科学运用”分别关注法律研究与运用的社会科学讨论,第四编“法学的社会科学反思”则聚焦法学知识的社会科学讨论。


本书力求将法社会学迭代到法社会科学,构建法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对法社科的发展而言,本书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对体系化的追求及其提出的具体框架。这凸显了作者试图将法社科研究从“无形学院”提升到“有形学科”的雄心壮志。

《法社会科学:研究传统与知识体系》

目 录

 

引言001

亲历社科法学的发生史001

建构社科法学的知识体系006

从法社会学到法社会科学011

第一编法社会科学的格局流变

第一章社科法学在中国:是不是正在发生019

一、 不同的学科制度环境019

二、 社科法学的研究进展022

三、 多边跨界的对话格局023

四、 实证不足的研究现状025

五、 建设中国的社科法学派027

第二章社科法学的传统与挑战034

一、 为什么简称“社科法学”035

二、 从法社会学到社科法学036

三、 有没有统一的社科法学039

四、 社科法学的功用043

第三章社科法学的研究进路与整体论解释052

一、 研究进路及其知识递进的关系053

二、 观察视角:宏观社会、微观社会与微观个体056

三、 具体方法:从孤立运用走向有机运用060

第四章法社会科学在中国:一个学术史考察068

一、 什么是法的社会科学研究068

二、 从法社会学到法社会科学071

三、 法社科研究的分化与交锋076

四、 反思性小结083

第二编法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

第五章法律的实证研究:是不是“包装”法学097

一、 “实证”的语词边界098

二、 法社科研究是实证研究吗?100

三、 个案能做实证研究吗?102

四、 有数据就是实证研究吗?103

五、 实证研究如何理论化105

六、 建立法律的实证研究传统107

第六章法律的经验研究:以规范研究为参照117

一、 经验研究的类型化117

二、 解释问题与解决问题120

三、 规范面向的经验研究124

第七章立法的社会科学:规范性的追问131

一、 立法研究的现状132

二、 立法的经验研究:从规范出发136

三、 立法的社会科学:规范性的追问140

四、 制度—组织视角的引入145

第八章司法的社会科学:从《送法下乡》说起155

一、 《送法下乡》的学术贡献155

二、 《送法下乡》对我的学术影响158

三、 司法的经验研究的未来162

第三编法律中的社会科学运用

第九章司法中的社会科学判断173

一、 以事实为中心174

二、 社会科学与裁判事实178

三、 社会科学与法官心证182

四、 社会科学与立法事实187

五、 社会科学与后果判断189

六、 社会科学与形式法治195

第十章司法中的人类学思维203

一、 法律纠纷背后的文化冲突203

二、 法律思维与人类学思维205

三、 事实认定的人类学思维207

四、 后果考量的人类学思维211

五、 法律人如何理解文化冲突214

第十一章司法中的经济分析219

一、 问题与方法219

二、 法官如何运用经济分析说理222

三、 法官运用经济分析说理的激励约束235

四、 法官运用经济分析说理的未来238

第十二章司法中的科学运用246

一、 传统科学在司法中的运用247

二、 新兴技术对司法的巨大影响252

三、 法学学者的“科学”认知偏差256

四、 共同应对科学挑战260

第四编法学的社会科学反思

第十三章法学理论学科的知识变迁273

一、 法学者在概念使用上的混乱274

二、 教科书中的知识更替275

三、 课程的存废问题277

四、 法学研究中的知识竞争280

五、 法学者如何建设学科284

第十四章法学核心期刊:谁更有知识影响力291

一、 期刊之间相互影响力的宏观评价292

二、 期刊之间相互影响力的微观分析300

三、 期刊的个案考察:以《法学研究》为例304

四、期刊如何影响知识生产307

第十五章法学实力格局:以学者引证为样本314

一、 问题与方法314

二、 从引证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317

三、 从引证看法学各学科的实力分布321

四、 进一步地分析329

第十六章精英法学院向何处去340

一、 因何知名341

二、 传统的利弊343

三、 挑战与转型345

第十七章法理学:局内人的知识社会学观察352

一、 学习的体会353

二、 教学的感受355

三、 研究的心得358

四、知识的反思361

代结语塑造法社会科学的研究传统365

一、 法社会科学的课程设计365

二、 法社会科学的专业训练369

三、 一代人的学术使命373

附录法社会科学的记忆碎片

法学圈到底有多“卷”379

建立“无形的学院”383

从费孝通到摩尔:在魁阁遇见《法律与人类学手册》385

云南是法律人类学的最佳研究地388

这就是法律人类学!390

建立学术对话的传统393

共同面对新科技396

读书也是一群人的事402

用文字打败时间405




新书火热抢购中

扫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购买


侯猛与他的“法社科宇宙”

学做法社科系列


《法社会科学:研究传统与知识体系》已上市

《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指南》敬请期待

《法社会科学田野调查指南》敬请期待

《法社会科学十六讲》敬请期待

法律和社会科学
本公号由中国人民大学法社科研究中心(Law and Social Science Center)负责,主要依托《法律和社会科学》(CSSCI、AMI核心集刊),发布法社会科学(法社科)相关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