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通识核心七大模块课程各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特色,通识课堂往往也成为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师生们得以互相交流的场所。对于不少同学来说,如何修读那些学科背景距离自己较远的课程是难点之一;另外,通识课程中有不少探索性的、需要讨论的开放学习项目,学习方法与高中阶段截然不同,怎样才能学好一门通识课呢?
本期迎新专题,我们邀请了8位同学来分享他们上学期修读通识课的学习经验,大部分同学选修的课程与自己的学科背景相去甚远。他们在通识课堂的学习体会是怎样的、如何看待通识课的特点呢?对于课外拓展活动,他们又有哪些心得?学习上又有哪些建议?在新学期启航之前,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分享吧。相信会给萌新们带来一点启发、一些思考!
范奕娉
历史学系 2023级
修读课程:“《三国志》与三国史”
任课教师:仇鹿鸣(历史学系)
“《三国志》与三国史”这门课程是我收获最大的通识课。无论是仇鹿鸣老师细致生动的授课,还是马鞍山的实地考察、热烈的讨论课,都让我受益匪浅,也给了我深入了解“三国史”的契机。对于这门课程,我只是写一点经验之谈,希望能对后续修读这门课程的同学有所帮助。
第一是课上认真听讲和课下自主学习相结合。仇老师在课上会带领大家一起阅读《三国志》关键篇目的文本,并对其历史背景作出学术解释,让学生对汉末三国形成超越通俗演义的全新认识。在这种引导之下,如果能在课下认真阅读仇老师提供的阅读材料,了解这些学术观点的证据链,对讨论课和期末论文都有所帮助,也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投入课堂。
第二是史料文本的阅读。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阅读《三国志》竖版繁体的文本可能是比较大的挑战。我建议可以用上下文联想的方式,坚持记忆繁体字,坚持阅读原文本。
第三是讨论课(pre)和期末论文的准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史料原文和补充材料进行逻辑梳理,选择小的切入点,重在挖掘深度和个人思考。比如涉及到“汉末清议人物”,或者“(三国)核心集团人物”等题目,可以以地域、亲缘等为线索自己梳理,展现出历史场景下复杂的人性和人际关系,避免单一化的归类和评判。
高辰睿
哲学学院 2021级
修读课程:“宋词导读”
任课教师:赵惠俊(中文系)
“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词心是什么?这是赵惠俊老师在“宋词导读”这门课中留给所有人的一场自我追问,每个人都需要在期末考试的论述题中写出自己理解中的词心。它或许是被春风吹皱的那一池春水,抑或是独立桥边时吹来的飒飒夜风。一首词便是一个世界,我们如逆旅中的行人,在一篇篇诗词中留下雪泥鸿爪,所有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体悟与领会。而这也恰是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让所有感兴趣的人都能拓宽视野、有所收获。我选修“宋词导读”这门课仅仅因为我对宋词情有独钟——我也确信这份兴趣正是通识教育所希望看到的——这份热爱也让我经历三年的一轮选课之后终于选上了这门课。
课程要求有单人汇报的部分,具体的展示内容需切合老师给定的主题。要想完成一次有质量的汇报,我们需要在听课与阅读的过程中确立这一主题下感兴趣的小问题,最好能从一个可以把握的小切口出发去进一步研究。在此过程中,若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疑问则可多向助教咨询,以完善自己未考虑到的地方。
而期末考试则更看重日常上课笔记与诗词背诵的功夫,小赵老师出的题目多在上课时就提到过,诗词背默也以名句为主,只要认真听讲、按规划背诵,相信都能得到一个不错的成绩。
曾子怡
社会学系 22级
修读课程:“法哲学原理”
任课教师:汪行福(哲学学院)
通识课不同于专业课,可以参照自己的兴趣点和老师的上课特点进行选课,而且每年开设的课程都不太一样,建议可以进行一个大致规划。
因为课业相对紧张的关系,利用好上课的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认真上课做好笔记。
有很多核心课程都会有讨论课的要求,需要课外花精力思考讨论题、写讨论稿。如果是涉及到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一方面可以通过多次回看老师的课程内容获得灵感,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文献、书籍等资料,比如去知网上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或者去图书馆借到书籍原典和导读类书目。我一般会通过广泛阅读来理解讨论题的意思、获得对该问题的灵感,但最重要的是写出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成果或是老师的课件,哪怕是你对这个问题只有一点想法,让老师看到你真的有在认真思考。
讨论课前,做准备时做到对课上要讨论的主题有所思考之外,需要学会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同时学会聆听他人的报告也是很重要的。充分准备也有助于和同学老师更好地交流。讨论课上要善于做笔记,听取别人的发言中给你启发的点,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材料。
陈一诺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2022级
修读课程:“修昔底德战争史”
任课教师:任军锋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通识课程作为复旦教学的特色之一,并不是形式主义的,它不仅能开拓同学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点燃了无限探索的热情,培养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普世情怀。在大二下学期,我有幸选上了任军锋老师的“修昔底德战争史”,给我的通识课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修昔底德战争史”这门课,兼具政治、历史、哲学、文学素养,横跨辩论、记述、演绎等多样叙事,可谓是通识课程中的饕餮盛宴,要想登堂入室,须得课前预习阅读、课上倾听思考、课后感悟拓展。
课程往往围绕战争史文本内容的若干重点展开讨论,因此任老师建议同学们提前阅读战争史,每周大概有近百页的任务。对我来说这不算轻松,尤其是书中出现的人名、地名都较为艰涩,难以记忆;后来我逐渐找到了方法,即对照不同译本和英语版,将艰涩的专有名词转化成英语,同时辅以战事地图,反复阅读,才能对人名、地名、战争历程了如指掌。课上任老师会启发同学们自主思考,因此课前阅读更不能囫囵吞枣,我才疏学浅,课上乍听老师一言,往往醍醐灌顶,因此记录了大量笔记,课下再次思考,查阅相关论文和典籍,于是收获满满。在任老师的推荐资料里,我重点阅读了《政治学》和《历史》,以深入了解战争史的政治机理和历史渊源。
我十分感谢任老师和“修昔底德战争史”,让我跳脱了僵化的思维,重新赋予我人文主义的价值,也让我更进一步意识到,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都和我有关。
陈欣越
新闻学院 2022级
修读课程:经济与社会
任课教师:吴建峰(经济学院)
吴建峰老师的“经济与社会”以城市为研究对象,核心书目是《城市的胜利》,作业包括两次小组报告和一篇期末论文。授课风格上,吴老师尤其注重展示经济学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论,对经济学知识体系、经济学理论的讲解也都服务于前者。这样的讲授方式可能导致大家在学习初期因经济学知识“工具”不足而产生迷茫感,但好处在于为大家提供了充分的让“清洁”的学术眼光自然生长的空间。
实际上,经济学是一门统摄极广的学科,大家在各自的学科、过往的生活经验中往往已潜移默化地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与方法有所接触。大家可以更耐心一些、对自己更有信心一些,先在课堂上逐步把握经济学的思考方法,再将其与本专业的观察结合提问,最后围绕问题针对性地寻找经济学理论支持、与老师沟通,往往会有惊喜的发现。
针对课程初期的障碍,大家一方面可以借鉴《城市的胜利》中格莱泽的推理路径深化对经济学思维方式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快速搭建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大框架,帮助理解具体案例。在思考小组作业和期末论文的问题时,缩小切口、具体化问题、寻找概念的量化方法尤其关键,可以与吴老师多多讨论。
祝愿大家在这门课中欣赏到经济学闪光的智慧,从经济学的窗孔重新发现一下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
王涵屹
经济学院 2022级
修读课程:计算思维
任课教师:汪卫 黄萱菁(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在跟朋友聊天时,我戏谑地说起,我的人生从大学才开始。
在高中及之前的时光中,我们倾向于沿着既定的路线去按部就班地努力。步入大学,路径的概念在淡化,我们的每个选择塑造了各人不同的生活。在大学中,专业性教育给予了我们在一个领域内深耕的能力,而通识教育则为我们开放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通过通识课教育,我们可以探索很多全新的领域、思考新领域知识与自身专业知识之间的融合重组、结识与我们有着不同视野的朋友们。我认为我们应当认识到通识教育在大学学习中的重要角色意义,在通识学习中保持开放的心态,从容主动地选择、接纳与思考。如此,通识教育一定可以以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为个体的选择赋予可能性。
以我自己为例,因为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好奇,我在上个学期选修了“计算思维”。这门课向我们清晰地介绍了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让我对算法背后的逻辑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我尝试比较经济思维与计算思维,并积极与助教老师探讨相关框架,最终在学期末形成了一篇以“人工智能对经济理性在现实语境下发展的探讨”为主题的论文。未来,我也将继续关注学习这一蓬勃发展中的学科,将之与自身的经济专业结合,探索自我成长的更多可能。
罗敏丹
药学院 2023级
修读课程:“身边的基因科学”
任课教师:胡小华 吴小萍(生命科学学院)
我在大一下修读了通识核心课“身边的基因科学”,这门课巧妙的结合了抽象理论和生动实践。课程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从遗传病的预防到基因编辑的前沿技术,从基因测序的原理到其在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讲解了基因如何影响生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节课结束之前的思考题——例如中国姓氏的遗传奥秘、反对基因宿命论等等,在基因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的思考,让课程更加有趣味。
本课程吸引我的点在于:通过动手实验、案例分析,以及小组讨论等多元化的学习元素,让理论知识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大一的通识课和理论课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讨论的任务。本课程包括一次小组讨论及合作展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和成员协商好时间节点,对讨论的问题进行较全面的了解及探索,在展示的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也默契合作。
理科的自主学习对文献检索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多探索校图书馆,为期末论文提前做好准备。当然,上课毕竟是教学的一种方式,不能把课程水过去,否则面对一些临时掉落的小测就会有些手忙脚乱反应不及时了。
祝大家都能在通识课上收获精彩,“玩”得开心!
刘炜灏
医学院 2023级
修读课程:“考古与人类”
任课教师:潘碧华 张萌 文少卿 生膨菲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这门课让我们学习到很多有关考古的知识,比如一开始讲述考古的概念,进行考古挖掘时的常用方法,另外也对一些意义非凡的文物介绍,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很多关于文物的知识,在中华文明不同发展阶段文物的特点,令人大开眼界。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过程当中学习到考古与人类的一个关系。在大自然当中其实能够留下来的遗址非常的少,但是透过这些遗址,我们能够一窥古时候人类的一个起源发展。我学到了很多有关于人类文明起源的一些知识与概念,例如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考古中有关城市的定义。很多考古概念运用的是我们日常中经常看到的词汇,但是其定义、概念却和我们日常固有的想法大为不同,需要仔细分析,这让我感到新奇,因而收获良多。
The End
供稿:2024年春季学期核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