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教】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通识核心课程优秀助教、优秀助教团队获奖名单

文化   2024-10-10 11:31   上海  



助教工作是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开展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助教们在教师授课、小班研讨、师生互动等多个环节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复旦通识教育中心每学期都会组织评选通识核心课程优秀助教、优秀助教团队,以表彰一学期以来助教们优异的工作表现。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优秀助教、优秀团队评选中

最终有17位助教和4支助教团队

得到了殊荣。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获奖情况吧!


优秀助教名单 


校级优秀助教(10位)

姓名

开课院系

课程名称

蔡思若

中国语言文学系

《西游记》导读

高阳

中国语言文学系

宋词导读

王丹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

吴尚

历史学系

《三国志》与三国史

张可旺

哲学学院

《法哲学原理》导读

万根宁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莎士比亚作品撷英

赵莉生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修昔底德战争史

邵翠樱

经济学院

经济与社会

郑文龙

法学院

法律与科技文明

马泽涵

生命科学学院

人类进化


院级优秀助教(7位)

姓名

开课院系

课程名称

王标俊

中国语言文学系

《文选》与中古社会

李璐

哲学学院

《论法的精神》导读

金蕾

哲学学院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

姜怀乐

哲学学院

批判性思维与论证问题

荣嘉骅

哲学学院

《功利主义》研读

乔智涵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卡夫卡与全球现代性

陈昱亮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进化论


 优秀助教团队名单 


优秀助教团队(4个)

姓名

开课院系

课程名称

张哲鹏、刘思妤、施尉、李璐

哲学学院

《论法的精神》导读

朱耷锦、闫建微、张曾扬

哲学学院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

张可旺、杜量、秦雯洁

哲学学院

《法哲学原理》导读

刘苗苗、马泽涵、班翔、张若瑜、徐昕怡

生命科学学院

人类进化


校级优秀助教代表获奖感言 

蔡思若

“《西游记》导读”课程助教

中国语言文学系23级硕士研究生


获奖感言


初次担任助教不免青涩。起初,面对细致的课程架构设置、评价标准和逾百人来自不同专业、学校乃至国家的学生时,我有些无所适从。很快,结合前辈们的工作经验和张老师提供的授课方案,我与助教团队达成一致:坚持小班化管理,知悉每位同学的个人情况及学习进度;保持沟通频率,准确传达、跟进课程安排和学生诉求;秉持三思而后行,依据实际情况做足考量,努力为师生教学相长创造便利。


这份工作本身为我提供了学习渠道和内外动力。借此良机,我重启对经典文本的阅读,也在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中增进了对于《西游记》的理解和认识,和大家一同流连于奇谲的西游世界,一齐发现供人穿行的通路。我常为所有人的投入而感动,也在不同学科视点的碰撞下得到启发。回归细读的研究方法,我也成为了自足的修行者。更重要的是,在细碎的工作日常里我也懂得了重复之必要,协作之必要,耐性之必需,真诚之必需。


取经之路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们能怀着对《西游记》的兴趣加入课堂中来,主动开启探究的试炼,与友伴一路同行,创建起自己与西游的独特链接。



高阳

“宋词导读”课程助教

中国语言文学系23级硕士研究生


获奖感言

上学期是我首次担任通识核心课程的助教职务,故非常荣幸能够获得“优秀助教”的荣誉。同时,由于我本人主攻唐代文学方向,因此从开始的局促到后来的从容,我在与同学们一同成长。


在助教工作方面,带领讨论班当是我们最为重要与核心的工作。为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助教可从课前确认学生汇报主题、课堂认真聆听并组织引导、课后及时向学生反馈的全过程入手,一要注意在提供建议时,结合班级的学科与年级构成情况,判断是要对低年级加强学术规范训练,还是对外专业加强个性化辅导,二是在指出同学问题时,尽量采用能令学生更能接受的以鼓励为主或线下面对面交流等方式,三是可在讨论课开始之前,通过批阅学生的讨论稿,事先准备好几个新问题以避免冷场。


在学习建议方面,通过带领讨论班,我发现同学们主要是在默写部分存在较大困难,故个人建议同学们可提前先规划好背诵计划,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最后,通过担任助教时与同学的沟通,我也了解到现在很多小朋友都在面临比较大的学业压力与人生烦恼,时常为该如何选择而感到迷茫,那么就来读读宋词吧,我相信在文学这条充满墨香的道路上,我们终能发现人类的灵魂熠熠生辉。



王丹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课程助教

中国语言文学系21级博士研究生


获奖感言


我已担任“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课程的助教五个学期,这段经历让我在每一次教学中不断学习与成长。通过与教师和同学们的互动,我不仅深化了对现代文学的理解,也切身体会到通识教育在培养人文素养和打破学科壁垒中的关键作用,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小班讨论是这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助教,我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精心设计讨论流程,帮助同学们顺利过渡到课堂讨论的核心。为了让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我们鼓励大家提前准备讨论问题并分享阅读体会,以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查找资料,从而逐步引导他们进入更深入的学术讨论。在课堂上,我们鼓励学生关注语言、文体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思考现代文学如何与传统文学和世界文学展开对话。这种跨文化的视角不仅开阔了大家的阅读维度,还激发了更多有趣的讨论。让我感到欣喜的是,许多同学在讨论中展现出极强的思辨能力与求知欲,勇敢质疑提出独立见解。我始终坚信,课堂讨论的价值不在于寻求“正确答案”,而在于激发思维碰撞和思想的拓展。


希望大家在这门课程中,不仅提升文学素养,更能找到与文学的内在共鸣。期待在未来的助教工作中,继续与大家一起探索现代文学,开启一段充满意义的学术旅程。



吴尚

“《三国志》与三国史”课程助教

历史学系23级博士研究生


获奖感言


优秀助教的荣誉不只属于我个人,而应属于我们整个助教团队。我们总共负责79位同学的讨论课环节,每人带两个小组,每个小组五次讨论,主题与老师的课堂讲授密切相关,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同学们细读史籍原文,用具体的史料支撑自己的认识。助教在这个过程中,尤需做好引导和提示。比如课程要求同学们读《后汉书》《三国志》的繁体竖排点校本,这并非强人所难,而是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多数同学起初对繁体字稍有隔膜,阅读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助教既需要站在同学们的立场上,尽量予以提示和鼓励,另一方面也要坚持这项要求。可以说,同学们很快适应了竖排繁体的阅读,此后的表现普遍超出我们的预想。又比如,讨论课对于汇报稿不作形式要求,但不尚空谈,需论从史出,尤其希望注意史料本身的层次,以及史料之间的联系,若讨论历史人物的抉择,需立足史料思考其背后的逻辑,而不作浮于表面的价值判断。这就要求助教在讨论点评,课前课后的交流反馈中,尽可能详细地说明问题,做好引导。


对于此后有意修读这门课程的同学,需要了解到参与“《三国志》与三国史”的课堂,并非是来听听故事,如果能够跟随老师对史料的离析、考异和解读,了解这段历史的记载如何形成,思考史料的形成过程会如何影响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那么一定会有令自己会心一笑的收获。



张可旺

“《法哲学原理》导读”课程助教

哲学学院23级博士研究生


获奖感言


我最大的感悟是:真诚地对待助教工作,你就能有所收获。

 

众所周知,对于通识核心课的助教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开展讨论课;而对于讨论课来说,最核心的环节在于确认其组织方式。因此,为了让大家都能够积极参与讨论、畅所欲言,我选择了由我引导式的头脑风暴形式,我希望在课堂上,同学们即便读不懂原著,也能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讨论与反思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并藉此提高自己表达观点的能力。当然,这种方式对于我和各位同学来说都是种挑战。在课前,我会尽力给每位同学详细的反馈,并努力设计好课堂的导向,而同学们也需要据此不断修改自己的讨论稿,完善自己的写作。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呈现在讨论课上的效果非常不错,大家集思广益、思想碰撞,在欢声笑语中共同推进问题的讨论。在之后的问卷反馈中,我也感受到了来自他们的认可,这让我欣慰。可以说,这份荣誉应当归因于我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

 

最后,对于原著类课程来说,谈点我个人比较主观的建议。我认为,抱着读懂原著的求知目标来选课可能会铩羽而归。要知道,即使是在此深耕多年的学者也很难说能够彻底理解原著。因此,尽管原著文本的表述意义很重要,但对于初学者来说,问题意识更重要,即你期望从原著的论述中来解决你关于什么问题的疑惑。这并非要求大家不去读原著,而是说不要陷入对原著的过分解读,最后反而消弭了重要的问题。因此,请不要害怕误解,并始终抱着解决核心问题的目标来进行阅读原著,“最绕远的路才是最短的捷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反而会离文本更近。



万根宁

“莎士比亚作品撷英”课程助教

中国语言文学系19级博士研究生


获奖感言


这是我担任这门课程助教的第三个学期,无论是对课程内容本身,还是对老师的要求,都已经比较熟悉。本课程的任课老师给予助教团队以高度信任,不仅在讨论课组织过程中给我们极大的自由度,更使讨论课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因此,在完成助教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我也会更多地思考讨论课的组织和设计,力求能够让同学们在讨论课上收获更多。


"莎士比亚作品撷英"是一门集专业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老师将辽阔的时代背景与作品复杂多样的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程中,结合影视创作呈现莎翁作品的多元内涵。在讨论课环节,老师则希望同学们能够锻炼一些可以运用在今后学习、工作中的技能,因此,除了具体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我还会将关注点放在锻炼同学们收集信息并加工、组织与合作、以及表达的能力上。在讨论课开始之前,会在微信群中建议大家从小的切入点入手,力求在小的话题上做得足够深入具体;在后面每一次报告的点评环节,会提供有关优化报告逻辑结构、PPT和口头表达的方式技巧的具体建议;为了增强台下听众的参与感,会在讨论环节适时地抛出问题并逐渐深入,引导更多同学思考与报告相关的问题;此外,因为本课程讨论课采用小组报告的形式,而对部分刚刚迈进大学校园的同学来说,小组分工合作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有时会邀请表现突出的小组向其他同学分享本组的合作方式和分工思路,希望带给大家更多启发。


通识课程的助教工作对我而言是宝贵的经历,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不断磨砺自己的组织和表达能力,每个学期结束时都会感到又有新的收获。感谢通识教育中心与任课老师给我这样的机会,能够和同学们一同成长。



赵莉生

“修昔底德战争史”课程助教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3级博士研究生


获奖感言


这是我第一次担任通识核心课程的助教,一个学期的助教工作对我来说,既是带领研修小组同学共同阅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也是个人学习、感悟和思考的过程,与同学们的交流讨论和文本的浸润都让我受益颇多。


同学们对通识课的选择或是兴趣使然、或是出于培养方案修读计划的要求,课程与课后文本研修小组也未完全符合同学们的期待。这很像同学们高考后进入大学学习选专业的过程,不是开盲盒胜似开盲盒。对于从未徜徉于古希腊历史文本或戏剧(也包括影视化游戏作品)的同学们来说,这门课可能极具挑战性。任军锋老师深耕此研究领域多年,通过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一文本,他尝试给同学们展示这一影响古希腊世界的重要战争的发展线索,呈现古希腊世界的样貌,并尝试梳理古今时间脉络上的政治文明逻辑,提供诸多真知灼见。助教的工作则是帮助同学们通过课外研修文本(欧里庇得斯和阿里斯托芬的戏剧)进一步进入修昔底德的政治世界。这门课程的目标并不仅限于介绍这一人文社科的经典文献,而是期待同学们能够借此掌握阅读经典文本的方法。


作为助教,我很喜欢以及享受讨论课中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对于同一经典文本的阅读,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们总是能提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想法。遇到的各位同学都很优秀,助教在讨论课上只需作一引导角色,以期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和思考,让不同的想法在讨论课上碰撞、让思考流动起来,这可能就是课外讨论班的意义所在。



邵翠樱

“经济与社会”课程助教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2级博士研究生


获奖感言


非常感谢吴建峰老师对我的信任,让我有幸承担“经济与社会”课程的助教工作。更要感谢所有选课的同学对我的信任和支持,让我能顺利完成工作。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城市经济学原理的讲述来带领同学们走入经济学之门,训练经济学思维。在吴老师深入浅出的原理讲解基础之上,我还负责两项导读课任务:一是围绕着格莱泽《城市的胜利》一书来向同学们展示更具体可感的城市现实,启发大家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思考城市问题;二是组织同学们围绕开展主题小组讨论,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教学过程中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和反思,怎么能让同学们更有效地接收知识和完成任务。主要工作经验有二:一是要充当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课堂的建议,与老师交流并调整。如出现小组汇报搭便车等问题,助教也要及时协调和沟通。二是要注意讲解方式,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吸引学生兴趣,适当穿插专业知识,提升教学效果。这门课中“城市”是最核心的概念,所有围绕城市的问题其实都是和学生息息相关的,助教不妨多使用生活化的例子。


这门课的助教经历令我受益匪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吴老师讲课风格严谨而不失诙谐,深受同学们喜爱。在课堂上,他非常欢迎同学们随时打断、发问,更不吝于对大家进行一对一指导。观察他的教学习惯对提升我的教学素养有很大帮助。我也会以他为榜样继续努力,为成为一名好老师而不断努力。



郑文龙

“法律与科技文明”课程助教

法学院23级博士研究生


获奖感言


非常荣幸能够于2024年春季学期担任“法律与科技文明”课程的助教,让我得以和来自各个专业的本科生一起在马忠法老师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授课内容中共同探寻法律制度在科技发展历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新兴科技背后蕴含的潜在风险等话题。


我本科期间曾上过五门通识核心课程,真切感受到通识核心课程实际上是同学们走出自身专业知识舒适区、结交不同专业背景好友的绝佳机会。为此在本课程小组讨论环节设置中,我们会优先鼓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同学组成小组,去讨论一些值得深入讨论,但以往一个人思考总是浅尝辄止的话题。例如银幕中《我不是药神》中的仿制药问题,如我们生活中会遇到的手机APP“监听”、AI创作问题,又如人脸识别、脑机接口、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带来的法律与道德风险问题……技术发展诚然会推动社会进步,但背后是否隐藏深渊我们却不得而知。


当然,我相信也希望来自各个专业的同学也会跟我一样从不同专业背景同学间学习其思考问题的角度。在著作权领域,作品抄袭是一种常见的侵权类型。但在程序代码中,是抄了,是没抄,还是抄了一点点,恐怕就需要真正有写代码经验的理工科方向同学给我们分享他的理解。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助教搭档王悦玥同学和王钰同学,助教团队间的合理分工、密切合作也是本课程助教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希望各位同学能在本课程中学到知识,开拓视野,结交朋友。



马泽涵

“人类进化”课程助教

生命科学学院22级硕士研究生


获奖感言


通过两个学期的助教工作,我有幸学习了许多优秀助教前辈的宝贵经验,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份工作所肩负的责任。作为“人类进化”课程助教,我不仅负责协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和日常的学生管理,还承担了主持讨论课、协调实践课的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工作心得。作为小班讨论课的组织者,助教需要把握讨论课的基本节奏,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为了打破传统讨论课的单一模式,可以在特定主题下尝试新颖的讨论形式。例如,在“现代审美观与东亚人类体质演变”讨论课中,我们举办了一场“选美比赛”。在课前收集学生推荐的“最美女性”与“最帅男性”的照片,并在课上组织投票。在揭晓“选美结果”后,我们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背后的审美变迁与人类体质变化的关联。这种新形式的讨论课极大地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与互动性,鼓励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对讨论主题的探索与思考中。此外,鉴于选课学生多为大一新生,他们对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学术规范以及文献索引等方面尚不熟悉。因此,我们在小班讨论课中专门安排了一节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系统介绍了图书馆资源、EndNote等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并提供了学术写作技巧的指导。这一举措旨在帮助同学们建立起扎实的学术论文写作基础。


“人类进化”课程的成功开展,离不开老师们在课程建设上的精心指导、助教团队的密切合作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老师们以渊博的学识和生动的讲授,引领学生遨游于人类学的浩瀚海洋;助教之间紧密合作,精心策划每一次活动,确保教学的连贯性与实效性;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更是课程活力与生命力的源泉。通过与学生并肩学习,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深刻领悟到通识教育跨越学科界限、促进全面发展的价值所在。


最后,欢迎各位同学选修“人类进化”课程,让我们携手揭开人类进化的神秘面纱,共同探索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感受知识碰撞与学科交融的魅力!





 院级优秀助教代表获奖感言 


王标俊

“《文选》与中古社会”课程助教

中国语言文学系23级博士研究生


获奖感言


“《文选》与中古社会”这一门课程,我曾经在本科二年级时修读过,由此所接触到的中古文学、官制的相关问题,成为我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兴趣所在。而上学期,作为助教参与到这门课程之中,于我既是对旧日记忆的温习,又生出很多不一样的感受。以讨论课为例,作为学生时或许更多地关注于课堂汇报的完成,而作为助教,除去前期的准备工作,如何帮助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在课前准备好报告内容,并在课堂展示中引导问题的走向、调动讨论的氛围,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体验。


基于课堂讲授对于中古社会的图景式铺陈,主题讨论课所提供的是同学们深入探讨某一文章或某一人物的机会和尝试,我们助教小组也鼓励同学们在撰写讨论稿或课程论文时结合自己所在的专业视角,对中古社会的文化与文学作跨学科的审视和探讨。就本科通识课程而言,所谓的“跨学科”也许更多时候只能是一种有限的尝试,但回顾以往,曾经在本科通识课中接触到的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相关知识还是让我生出很多的启发和兴趣,也希望“《文选》与中古社会”课程能够成为同学们一段自由、有趣的回忆。



李璐

“《论法的精神》导读”课程助教

哲学学院22级博士研究生


获奖感言


这是我第一次担任核心通识课程的助教。我本科期间也作为理科学生选修过哲学课程,因此我深知在通识教育课堂上,每个人的起点与需求是不同的。所以,我希望帮助不同专业的同学都能在此框架中获得联结,并为大家日后的深入思考埋下兴趣的种子。所以在讨论课的准备过程中,我积极探索了不同的形式。


第一个探索是“手写反馈”:面对一份讨论稿,助教有着三重身份,读者、批注者、批判者。除了对文稿进行标记、校对之外,我还会给出“重构建议”,引导他们去调整得更有逻辑紧凑性和学术创造性。在这种反馈机制下,我可以感受到同学们在每一次都有很明显的进步。第二个探索是“智慧拼图”:针对同一个主题,助教在统一阅读之后做一个额外的整合。实际上,把一个班同学的选题侧面加起来,就能拼凑出相对完整的拼图,这也是值得赞叹的事情。另外,我希望通过这个步骤,让每个认真准备过的同学的亮点都能够被看到,促进大家在课堂上的相互提问、相互启发。


《论法的精神》在启蒙时期具有思想上的突破性,孟德斯鸠把“法”定义为“各种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今我们重新思考“法的精神”,即是去探索“客观性”的边界。有限的人可以凭借形式理性,在一定限度内取得进展,但是面对更为宏观和整体的系统(国家、社会),我们却无法轻易给出答案了。所以,我总是鼓励同学们能在讨论课的给定关键词中,选择一个更具体的选题,从中联结到自己的课题——无论是个人史、生命史,还是纯粹智识上的好奇与兴趣,并从自己的体悟、焦虑与困惑中探索自我与世界的复杂性、悖谬性。令我欣喜的是,在一次次的讨论课中,我看到同学们慢慢学会定位出一个主题内部的拮抗力,包括理性与信仰、有限与无限、权力与自由之间的张力等等。面对这种悖谬,仍然能够承担自己的生命,承担他者的责任,这个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大家在本科生阶段最应该去发展的。



金蕾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课程助教

哲学学院21级硕士研究生


获奖感言

在上个学期,我担任由谢晶老师开设的“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课程助教。我认为,助教的职能可以被概括为三个维度:1)组织讨论课、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2)课后回复、解答同学们的问题;3)上传下达,构建师生间交流的桥梁。后两点相信各位助教在日常工作中都深有体会,我也不再赘述;而通过本学期的工作与学习,我对第一点有了更深的心得体会。也希望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


学期中我们进行了六次讨论课,分别围绕“什么是不平等?”“性别是自然的吗?”“性别构建的成因是什么?”“你是否支持商业代孕合法化?”等多个问题展开。这与本课程主体,即“契约论视域之下的不平等问题”息息相关,可以说,教师的授课、助教的引导以及学生间的互动与反馈形成了有机整体。


在讨论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面临最大的困难,在于对哲学的畏难情绪。哲学是源于生活又具有极高抽象程度的学科,同学们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有畏难情绪是很正常的。所以,在讨论课议题选择、议程设置,以及相关资料的筛选上,我倾向于选择贴近生活的,让每位同学都有分享欲的问题进行切入。与此同时,我还搜罗了丰富多彩的新媒体资源,通过对时事热点的跟踪与讨论,引导同学们切入较为晦涩的哲学议题。


通过这学期的实践,我认为这样的讨论课组织方式是颇具成效的。在后几次讨论课中,同学们已经能组织相当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并且大方、自如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我相信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他们自身研究的推进。



姜怀乐

“批判性思维与论证问题”课程助教

哲学学院23级硕士研究生


获奖感言


很荣幸能够被评选为2024年春季学期的优秀助教,非常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对我上一学期助教工作的肯定!我担任助教的课程是“批判性思维与论证问题”,该课程通过介绍论证的识别、分析、评估、构建和论证的谬误等方面内容,系统性地介绍了论证理论的学科领域,旨在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批判性思维。


在老师和课程过往助教的经验指导下,我们助教团队的三名助教一起从“讨论课主题”和“讨论课内容、作业安排”等方面认真设计了讨论课。就讨论课主题而言,我们基于选课同学的大体学科背景分布专门设计了三个不同的主题,分三个小班开展讨论课。我们把讨论课安排在一周内的不同时间,以便同学们基于个人兴趣和时间便利自由选择,并鼓励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开展写作。在讨论课内容、作业安排方面,我们将讨论课内容和作业安排同老师授课内容紧密结合,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我们把讨论课分为“批判性阅读”、“批判性讨论”、“批判性写作”和“批判性评议”四个环节,分别锻炼同学们论文阅读、观点讨论、论文写作和论文评议四个方面的能力;每次作业都在前一次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帮助同学们逐步地完成期末论文。


一个学期的助教工作除了让我收获很强的意义感外,也让我有所成长,大家就“是否应该限制人工智能发展”主题的很多看法使我深受启发。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我的建议是可以在其他课程中有意识地去运用本课程介绍的论证分析和评估的方法。欢迎同学们继续选择“批判性思维与论证问题”课程,期待又一次和大家共同成长!



荣嘉骅

“《功利主义》研读”课程助教

哲学学院23级硕士研究生


获奖感言


作为核心课程“《功利主义》导读”的助教,获得优秀助教奖项,我感到非常荣幸。首先要感谢任课老师罗亚玲老师和另一名助教唐滋芃同学的帮助,其次要感谢修读这门课程全体同学的一学期的陪伴。


作为一名本课程助教,除了平时上大课的跟课,让我感受最多的还是和同学们一起进行小班讨论。我认为,小班讨论是同学们思想碰撞交流的最好机会,也是对助教同学知识功底和组织能力的考验。


从工作内容来说,我认为在小班讨论方面需要注意两点:


1.在公平前提下的自由讨论氛围


小班讨论很容易变成一部分人的“秀场”,如何调动尽量多的同学进行最基本的思考和发言,是考验助教组织和设计的功夫。做好发言统计和引导是助教小班工作的基本功,同时,设计一个基本公平有效的发言讨论机制也很重要。


2.帮助同学理解的课前功夫


经过这次课程,我发现如果助教同学能够在课前为同学提供一些小班讨论思考和讨论的路径,会很大程度降低讨论的门槛,增加讨论的热烈度和趣味性。


我很高兴能够看到大家在课堂上收获朋友和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比起刻苦钻研,我更希望大家能通过本课程收获一颗种在心里的哲学的种子,这一定会结出令漫长人生都芬芳的花朵。我也建议以后修读该门课程的同学,能够在建立起基本的哲学思考和写作方法后,尽量多元地去探索和想象。哲学永远不会教给你正确答案,而是打开更多新世界的门。



乔智涵

“卡夫卡与全球现代性”课程助教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3级硕士研究生


获奖感言


非常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参与了“卡夫卡与全球现代性”的漫游。


作为初来乍到的助教,我常常在进入教室的门前担心走不到“城堡”:当面对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尽可能地以一种超距作用调动彼此以溶入课堂,并一同望向既是生活,同时属于工作,沮丧、开心、绝望而又希望的卡夫卡的回声场—— 在李老师与易安学姐的帮助,以及所有同学们的耐心、包容与讨论课的积极参与下,我想或许得到了最为朴素而切实的答案:那就是文本里切实的不同生存激活的生命力本身。


阅读、理解卡夫卡像是一场踩影游戏——我们总想抓住他超临界流体式的影子的影子,并以一种“空摘”的动作抚靠——而或许只有悄声问询:“卡夫卡会怎么做?他会怎么写获奖感言?他在台风天是会穿牛仔裤还是马面裙?”我们才终于从虚无的迷宫回到明丽的生活与文学的触点结晶处,看到他清晨在无边草原上从过去到现在、从西方到东方的单纯的“逃亡”。而我猜想这或许正是作为助教与参与一门文学类课程所希望做到的:一种摆渡。


最后还是特此感谢李老师与易安学姐;感谢课前课后愿意和我们“聊天”的同学们;感谢挫败又狂热我们未了故事的一切生活的光。我们还要对陌生的眼睛说:唯一的波浪/ 成为他渐渐的海。/



陈昱亮

“生命进化论”课程助教

生命科学学院23级硕士研究生


获奖感言


上学期我负责的课程是张文驹老师的“生命进化论”,由于是通识核心课程,大多数选修这门课的同学在生物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因此需要助教付出更多的程度进行关照,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也给了助教更多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不过实际上,我考虑的内容也并算不上特别多,因为都是当过学生的,所以我做的也仅仅是,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作为学生,我希望有什么样的课堂体验,我希望助教能给我什么样的帮助,我身为助教,又能怎么为学生为老师提供帮助,打造一个体验更好的课堂,仅此而已了。


要说的话,这门课的助教任务算不上轻松,因为有大量的课外内容,比如到各种场馆的参观,小组活动的组织,相关书本的借阅等,但因为我相信这些都是对同学们有帮助的内容,因此也努力配合老师完成该做的工作,最后同学们也非常优秀,交出了相当漂亮的论文答卷。看到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收获与回报,当中的快乐是难以言喻的。


我觉得,多想一点,多做一点,一点小小的用心思考与付出,可能就会带来很大的改变。





优秀助教团队获奖感言

“论法的精神”助教团队

任课老师

哲学学院教授 莫伟民


团队成员

哲学学院22级硕士研究生 刘思妤

哲学学院22级博士研究生 李璐

哲学学院22级硕士研究生 张哲鹏

哲学学院23级博士研究生 施尉


获奖感言


我们助教团队的优势是有着跨学科的背景,包括法学、哲学、物理、化学、文学等,所以能更好的照顾到通识课程中不同专业的需求。也是因为背景与风格上的迥异,我们在每次组织完课之后都会有一个短暂的经验交流,因此我们的合作可以说是非常互为补充的。


《论法的精神》在启蒙时期具有开创性,因为它强调法律和政治制度应适应特定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而非单纯依赖于宗教或传统。这一思想打破了封闭的政治观,其中关于权力分立的理论至今仍是许多现代民主国家宪法设计的基础。如今,我们回到这部经典,不仅是为了理解启蒙思想如何推动现代性,更是为了反思现代社会在全球化、民族国家的兴衰中,如何处理法律与多样性的关系。其次,《论法的精神》中的诸多议题在当代政治哲学中仍有回响。更重要的是,在今天的世界,面对权力集中、民主倒退、局部战争等现象,我们可以回到孟德斯鸠对自由、平等、民主的定义中,探索每个议题的丰富层次。


对于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我们建议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不必局限于特定的政治哲学视角。孟德斯鸠的思想是跨学科的,因此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包括地理、历史、法学、经济学等,期待同学们都能在讨论课中为大家补充不同的学科视角。其次,阅读《论法的精神》时,建议带着问题意识去探索,例如:权力分立如何体现在现代政治制度中,从当今现实来回看,这种权力分立的制度设计存在哪些潜在的问题?孟德斯鸠如何协调自由与平等的关系?政治品德为何在启蒙语境下被强调,而我们今天的民主制度如何应对其内在缺陷?法律如何同时支持民主与限制民主的暴力倾向?……此外,我们也鼓励同学们利用当代新兴的理论资源,尤其是结合当下国内外政治现象,去反思孟德斯鸠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通过这门课程,我相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孟德斯鸠的思想,并在当代政治哲学的背景下汲取启发。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 助教团队

任课教师

哲学学院副教授 郁喆隽


团队成员

哲学学院22级博士研究生 朱耷锦

哲学学院20级硕士研究生 闫建微

哲学学院21级硕士研究生 张曾扬


获奖感言


参与本课程的助教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主要是因为我们三位助教有机协调合作。老师根据每位助教的特长和经验,分配具体的工作任务,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助教根据小组进行分工,尽量保证工作量的一致。我们通过微信群进行实时沟通,确保所有团队成员都能及时获取最新信息和反馈。每次线下课程,老师和助教也会共同讨论遇到的问题。教师确定期中论文和期末试卷的评分标准,助教按此标准进行评分。助教之间对拿不准的评分进行讨论,无法做出最终决定的再由老师决定最终评分。遇到复杂问题时,助教团队和教师共同讨论解决方案,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位助教按照各自所带小组对学生进行划分负责,朱耷锦负责123组,张曾扬负责456组,闫建微负责789组。如果同学遇到了学术问题,可以向本组负责的助教咨询。在期中论文写作阶段有非常多的同学对论文写作相关问题进行了咨询,例如论文格式、参考文献等,助教都做了完善而全面的解答。在碰到学术外的课程相关问题时,我们会咨询负责该板块的对应助教。学术问题助教层面可以独立解决,遇到助教单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我们会在四人(三位助教加上任课教师)的助教群进行讨论,得到统一解决方案之后再进行回应与处理。同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助教会进行主动的询问与沟通,保证同学能够跟上课程的进度。如本课程有一名藏族同学,在论文写作方面有很大的困难,负责该组的助教闫建微进行了跟进。一方面了解了这位同学存在的语言、学术水平障碍,对其进行了辅助与赋能,另一方面也对她进行适当的鼓励,帮助她从无法独立完成论文到考试时能写出良好的简答论文,这是我们能看到的进步。


关于本课程的感想有三点:


一、三位助教一定要有机结合,在课程之外多进行线上与线下的沟通。经验丰富的助教要多引导、帮助经验较少的助教,经验少的助教也要主动询问学习。


二、对同学要主动询问关怀。很多同学意识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多同学虽然意识到问题但是不好意思表达出来。这时候助教应该要及时跟进,辅助同学解决问题。同时也要照顾到学生的情绪,以辅助者而非命令者的姿态来帮助同学。


三、与任课教师也要多进行沟通。担任助教工作总会遇到或大或小的问题,问题出现在自己能够解决的范围之内时,可以自己进行解决,尽可能减少总工作量;遇到比较棘手或者自己不能处理的问题时,一方面可以与其他助教沟通,另一方面也要采纳任课教师的建议。日常课程之中要做好学生反馈的收集,整合之后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做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通。



“《法哲学原理》导读”助教团队

任课教师

哲学学院教授 汪行福


助教团队成员

哲学学院22级博士研究生 杜量

哲学学院23级博士研究生 张可旺

哲学学院23级硕士研究生 秦雯洁


获奖感言


能够获得优秀助教团队的称号是对我们助教团队一学期工作的最大认可。虽然原著类导读课程的助教工作并不轻松,但我们最终还是圆满地完成了相关工作,这归因于我们良好的协作机制,不仅包括与老师、学生之间的协作,更包括三位助教之间的内部协作。我们的分工相对来说比较合理,三人分别主要负责与任课老师对接、与学生对接以及协调讨论课,如果遇到工作上的困难,我们也会在团队内部相互交换意见并共同解决问题,大家各司其职、互帮互助,这样才得以有效率地完成了课外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以及组织课外讨论课的相关工作。我们的一些工作经验如下,希望能对后面的助教团队有所启发:


1)助教相互间要积极交流,相互信任。新助教可更多借鉴老助教经验,老助教则需要尊重新助教的自主性和个人偏好;要完善分工合作机制,就协作工作积极交流协商。


2)助教在组织讨论课时应当明确讨论课的定位,讨论课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吸收课堂上的知识,并拓宽相关思考方向,因此需要与学生多产生积极的互动,在互动中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然后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3)助教在确定讨论课的组织形式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形式,一个团队内部可以尽量采用不同的形式,在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反馈及时调整。在本学期的讨论课中,我们团队三人的组织形式与风格就比较多元,包括:助教领读、头脑风暴、原著围读、学生领读等,均收获了不错的效果。


4)与课程内容息息相关的讨论稿是检验判断学生对课程内容以及对原著文本理解消化程度的风向标,通过观察学生们的讨论稿的整体水平能帮助助教判断学生们在哪些文本和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困难,从而能针对性地去解决学生们的问题。


最后,我们非常感谢通识教育中心、汪行福老师以及各位选课的同学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认可。之后,若有机会,我们也会继续在助教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类进化” 助教团队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金力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李辉

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谭婧泽

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公晓红

法庭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李士林

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青年研究员 张梦翰

生命科学学院青年副研究员 郑鸿翔


助教团队成员

人类表型组研究院24级博士研究生 刘苗苗

生命科学学院22级硕士研究生 马泽涵

生命科学学院22级硕士研究生 张若瑜

生命科学学院23级硕士研究生 班翔

生命科学学院22级硕士研究生 徐昕怡


获奖感言


非常感谢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授予我们这份荣誉,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也是对我们努力的见证。每个学期都是新的起点,都满载着新的希望与挑战,本学期“人类进化”课程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各位老师在课程建设上的用心指导,离不开团队每一位助教的竭诚奉献,离不开同学们的热情参与。


本学期,我们的助教团队由五名成员组成,其中两位是经验丰富的老助教,三位是充满活力的新助教,每位助教负责一个班级。在助教团队中,老助教“以老带新”,为新助教答疑解惑;新助教耐心学习,为课程提供新见解,团队内部相互帮助,搭档默契。尽管我们的工作相对独立,但工作程序和内容存在交叉,相互之间需要借鉴和共同出谋划策。在小班讨论课的准备中,我们共同商议讨论主题,确保内容既覆盖课程要点,又有所创新。在组织实践活动中,如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时,我们紧密沟通协调,确保参观效率与学生的安全。


此外,我们的助教团队有着良好的经验传承,历届助教都倾囊相授。在学期结束后,老助教会将一学期的助教心得精心整理成文档,作为宝贵的经验财富供新助教学习借鉴,助力他们的成长。在此,我们简要分享几点团队工作经验:


1)优化评分体系,高效推进讨论。我们细化了小班讨论课的评分标准,使之更加公正、高效。我们强调小组互评的重要性,提高了小组汇报展示的评分比重,并增加了提问答疑环节的分值,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细化讨论流程,确保参与度。我们设计了一套讨论课流程,包括主题引入、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和组间交流。我们通过引导、预留讨论时间、提供指导和要求每位同学至少分享一次,确保每位学生的声音都能被听见。


“人类进化”课程通过深度剖析人类学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与探索欲,进而培养他们逻辑思维和可迁移能力。希望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与创新,让同学们在探索人类进化奥秘的旅程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与人文的关怀!




感谢大家关注通识核心课程助教工作!



排版 | 俞   亮

审核 | 赵   元

复旦通识教育
宣传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实践,关注国内外通识教育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