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Introduction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费杰教授于2022年春季学期首次开设通识核心课程“认识地球”。本学期,费老师按照教学计划要求、配合课堂讲授,安排了教学考察活动。考察主要结合全新世中国海岸线演变概貌和区域地理背景知识,以历史文献、考古和地质遗存为基础,组织学生考察全新世上海浦东地区长江口南翼岸线(习称海岸线)演变与成陆过程。
2024年5月26日,授课教师费杰、助教李怡洁带领43位同学围绕指示全新世上海海岸线多个标志性地点进行野外现场教学和实地考察,同行的还有高桥中学和进才中学的部分师生。
考察地点示意图(底图来源:张修桂《上海浦东地区成陆过程辨析》)
✦
•
✦
【冈身之上、马桥遗址】
第1个考察点是位于闵行区马桥镇的马桥遗址,遗址指示了距今3~5千年前的海岸线。马桥遗址位于贝壳堤——冈身之上,是少数几个位于冈身上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马桥遗址是马桥文化的命名地,也是上海地区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包括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的遗存。冈身是上海地区对古贝壳砂堤的俗称,发育在高潮线附近,是古海岸的遗迹。马桥地区的贝壳堤位于地下1~2m,属全新世中期,与海侵层互层。受到长期的人类活动影响,上海地区冈身遗迹已经非常稀见,地表难觅踪迹。
【严桥聚落、北蔡沉船】
第2个考察点是位于浦东新区塘桥街道的严桥唐宋聚落遗址和北蔡镇川杨河唐代沉船遗址。北蔡—周浦—下沙一线是距今1700~1000年间的海岸线,曾经发育有天然沙堤,和始建于唐代的下沙捍海塘,但相关遗存都已湮灭不存。时代较早的遗存包括晋代古墓等,但具体位置也已经难以考证,但可以证明本区在距今1700年前已经成陆。严桥唐宋聚落遗址位于进才中学国际部校园内,唐代文化层埋深4m,上覆灰土层,灰土层上是宋代文化层出土有陶瓷器和两座宋代水井。严桥遗址是浦东地区现存最早的聚落遗址,是北蔡地区于1000多年前已经成陆的实证。川杨河唐代沉船遗址位于北蔡川杨河桥附近。1979年开挖川杨河,在北蔡挖出一艘唐代开元年间的古海船,地层属海滩相沉积。这艘沉没于海边的古船,证明这里是距今1300年前后的海岸线。
【下沙鹤鸣、煮海为盐】
第3个考察点是位于浦东新区航头镇的下沙老街。如前文所述,下沙地区成陆时代可以追溯到距今1700年前。下沙又名鹤沙,传说三国时期这里曾是鹤的栖息地,故名,下沙也因而保留了许多关于鹤的地名和典故。宋元时期,煮海为盐成为下沙的主要产业。下沙出现行政建制,始于元代在此设立“下砂盐课司”。元代陈椿在其下砂场盐司任上还著就盐业名著《熬波图》,全景展现了当时下沙盐场盛况。随着长江口岸线东移,引海水制盐越来越困难,至明代,盐场被迫向迁移到下沙东南约6km的新场。新场因而兴起,下沙则由此衰落,2002年下沙镇并入航头镇。只有开挖于1000年前的东盐铁塘依旧蜿蜒流淌,见证下沙当年的繁华。这可以称为上海海岸线演变的盐业响应。
【千年银杏、南汇古城】
第4个考察点是位于浦东南汇惠南镇的南汇古城,包括福泉古寺内的千年古银杏和南汇古城墙,指示距今11~16世纪的海岸线。位于南汇古城内福泉古寺,始建于1342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古寺一度毁于倭乱。福泉古寺原有两株古银杏,现在仅有东侧一株尚存活,树龄约1000年,因而指示南汇古城一带成陆历史已有1000年。另外,银杏是活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现存唯一的银杏纲植物。南汇古城始建于1386年,系为放倭寇侵扰而建,当时为军事要塞,称为南汇所。据明代中期(16世纪)历史文献记载,当时的南汇古城,向东南方向突出海中,三面皆海,证明16世纪的海岸线还在南汇古城一带。南汇所城建立后,于1726年成立南汇县,县城即设在南汇所城。1727年,县城内建立文庙(也称孔庙),位于福泉古寺东侧。南汇古城一直是南汇政治文化中心,直到2009年南汇区建制撤销,并入浦东新区。遗憾的是,南汇古城的城墙,绝大部分已毁,仅存东南城角一段近百米城墙,位于今南汇一中校园内。如今,古银杏树、福泉古寺、南汇古城城墙和文庙等,都成为南汇地区沧海桑田,时光流转的历史见证。
南汇古城地图(底图来源:《南汇县新志》)
【华亭海塘、海国长城】
第5个考察点是位于奉贤区柘林镇的华亭古海塘,指示18世纪初的海岸线。古海塘不仅是古海岸线位置的替代性指标,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被称为“海国长城”,是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保障沿海地区免受潮灾。华亭古海塘是钦公塘的一部分,建成于1730年代,但其雏形可以追溯到16世纪甚至更早的历史时期。钦公塘绵延于川沙-惠南-奉城-柘林一线东南侧,形成一个面向东南方向的括弧,见证了海岸线变迁。遗憾的是,钦公塘大部分都已经湮没于岁月的变迁中,现在地面可见的仅有其西南部的一段,长约4 km,即今天通称的“华亭古海塘”。
尾声
海势东迁,沧海桑田,上海浦东地区海岸线的演变与成陆过程,是上海自然环境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地处江尾海头,向海而生。认识上海,认识同学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认识地球”课程里面特别接地气的一个篇章,也是认识地球的题中应有之义。
【考察感想】
占予涵(历史学 强基计划2022级):
通过这次“认识地球”课程的野外教学,我深刻领悟到了时间和地貌变化对人类生活和文明的影响。从马桥古文化遗址到严桥唐宋聚落遗址,再到川杨河桥边、下沙老街和福泉古寺等等,每个地方都展现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结合理论和区域地理背景知识,以历史文献、考古遗址、地质遗存等资料为基础,我学习到了几千年来上海海岸线演变和成陆的过程,感受到岁月的厚重和城市发展的变迁。尽管一路奔波劳累,但是内心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和对历史的敬畏,收获了不可替代的精神的富裕,度过了愉悦而充实的一天。
李家禾(中国语言文学 2023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实地考察让我对上海海岸线的演变有了清晰而具体的认识。课本中上海海岸线的变化被抽象成一条条曲线,然而实地考察时,我体会到图片上被浓缩在咫尺之间的线条其实都是一寸寸有血有肉、有历史底蕴的土地。从一片滩涂到如今的繁华都市,这里见证了上海乃至中国的快速发展。站在江边,我能够想象到当年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景象,而如今却已经成为了世界的瞩目之地。这种变化让我感到震撼,也让我更加珍惜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然而,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曾经的历史文化古迹也有破坏,例如严桥遗址就曾被回填。这是在城市建设中不得已的选择,却也值得我们思考如何平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郑奕烜(自然科学实验班 2023级):
参观马桥文化遗址令我印象深刻。马桥文化复刻了地质时期不同的贝壳沙堤,加深了我们对于上海浦西不同时期的地理堆积。此外,马桥文化作为上海考古文化的一个高峰,其独特的器物制作方法、器物形制和器物组合等特点,体现了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特别是各式陶器,不仅造型精巧,而且纹饰丰富,充分展示了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这次课程实地考察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上海的海岸线变动,加深了对相应课程的理解。
鲍昕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2023级):
本次实地考察使我对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有了更多实感,同时在考察过程中,老师的讲解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清晰地了解到每个考察点的相关知识与故事。比如在第一站马桥文化展示馆,我们看到了冈身的剖面图,非常直观;到下沙,了解它与鹤的渊源,走近老街街边公园的东盐铁塘这条曾经用于运盐的河道,相比在课堂上,对于海岸线东推所导致的盐场的废弃与东迁有了更深的印象。
张怡婧(历史学 强基计划 2023级):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实地考察了马桥文化遗址、严桥遗址等,将课堂所学知识经过实践和地理空间结合在一起,更形象地理解上海海岸线的变迁过程及其成因。此外,令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南汇华林海塘的实地考察经历,老师详实的讲解与实地走访相结合,让我对杭州湾北岸的海岸线变迁以及明清海塘工程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END
供稿、照片|“认识地球”课程团队
排版 | 俞 亮
审核 | 赵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