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
为进一步推动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的提质升级,《复旦通识100》邀请通识核心课程教师以“为什么要学习这门通识核心课程”为主题撰写文章,在有限篇幅内,“以点带面”地为学习者提供思考问题的历史纵深和思维线索,启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同时,《复旦通识100(卷一)》的每篇文章也为希望了解通识核心课程开设“理念”及其背后“问题意识”的同学们提供了径路。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定期推送一篇《复旦通识100(卷一)》的文章,跟随老师们一起思考他们关注的问题,领略“复旦通识”的风采。
基于实践的审美体验:从达·芬奇笔记到绘画实践
作者丨周进,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丨当代艺术油画创作
代表著作丨《艺术入门》《造型基础》等
主讲通识核心课程丨达·芬奇笔记与绘画实践
“达·芬奇笔记与绘画实践”课程通过阅读、观赏、研究达·芬奇笔记的方式切入速写、素描的创作,引导大家亲自动手,由实践出真知,追求自身艺术理想。达·芬奇(1452—1519)是艺术家、发明家以及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他的笔记就是在纸本上的文字、速写和素描手稿,数量多达四千到五千份。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达·芬奇笔记?如何学习?该划什么重点?学习达·芬奇笔记其实是在学习什么?除了达·芬奇笔记还有其他选择吗?
为什么要研究达·芬奇笔记?在西方的绘画基础理论中,达·芬奇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笔记里记录了他的艺术与科学研究,如:他以人的头部长度为一个基本单位,对人的身高进行测量,得出了一系列关于人体尺度(比例)的权威结论;他还发现当人平展手臂之时,两个手指尖之间的距离等于身高。在笔记中,他广泛将艺术和解剖、机械、工程、动植物、建筑、地理等知识联系起来,对于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我们,比较容易找到各自的兴奋点。比方说面对一棵树,懂一些植物学知识的人可能会关注树的类别和学名,以及其生长特性;如果是从物理学角度,我们可以表述树的高度、生长姿态和阳光的关系,还有它的投影等信息;如果您是数学专业的背景,阅读到达·芬奇写的“主要树干的直径相当于旁枝直径的总和,并可类推至树枝分枝的最末端”之后,会更容易理解主干和枝干的比例关系。最后,你可以仔细观赏这棵树,准确画出它的外形特征和明暗转换。所以,美术由于其视觉的特性成为观察世界的抓手,达·芬奇的独特观察方法和高超表达技巧值得研究。
如何学习达·芬奇笔记?对于绘画艺术来说,实践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提倡“每天一画,人人都是艺术家”就是要求经常实践和反复实践。学习达·芬奇笔记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一是欣赏,达·芬奇的油画和素描值得仔细观赏;二是阅读,去读大师的手稿,大都是围绕具体的题材、案例展开的实验;三是写作,自己写一些关于手稿的再思考;最后很重要的就是艺术实践,自己动手去写生、临摹和创作艺术作品。写生需要观察对象,“艺术家的大脑应当像一面镜子,总是汲取它反射的物体的色彩,并且全面摄取面前各种物体的影像(达·芬奇语)”;临摹需要掌握原作的精气神、达到几可乱真的效果;创作允许不断试错,力求建立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绘画风格。在这里,实践作为一种每天进行的工作,可以是三十分钟以内的速写,也可以是持续一周的素描,通过大量探索,最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达·芬奇笔记可以划什么重点?最基础的可分为透视学、光影、人体等方面的研究。在达·芬奇看来,透视学是绘画的向导和门径,倘若没有掌握这一点,画家在绘画方面将一事无成!光影是绘画的表现手法,达·芬奇说:“光明是黑暗的驱逐者,阴影是光明的阻挡者。”大自然中每一个物体都被光和影包围着,体现着光和影的变幻,达·芬奇独创的“晕涂法”也是古典绘画的经典技法,他观察到,在黄昏时(太阳快要下山时)光线是最美的,因为那个时候的光都不是直射光,它让所有可见物体的边缘变得柔和,带有一种朦胧的美感,《蒙娜丽莎》就是这一理念的灵魂之作。达·芬奇对人体有着深入研究,他要求画家关注大家公认的美丽脸庞,给笔下的人物赋予一种让人愉悦的表情,这样绘画才能体现出艺术家的天赋。画家还需要知道骨骼、肌腱、肌肉的解剖学,需要熟悉肢体在裸体状态下的各种动作,需要明白哪一根神经或哪一块肌肉牵动了哪一个动作。
学习达·芬奇笔记重点在学习什么?我们认为应该是学习其创造性的思维和勤奋的作风。长期以来,人们对艺术的一个误解是认为艺术是高度技术化的,有不少人认为如果不能充分学习绘画技法就无法进行创作。其实,技法是表象,绘画的本质更在于其创造性,所有的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表达美,这一点可以从原始绘画表现出的强烈情感、儿童绘画蕴含的无邪特质中得到印证。人类共同的情感是艺术的精神实质所在,我们都会有一些艺术情结,能不能勇敢尝试非常关键!艺术的创造性也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能力,往往是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的“蓦然回首”,所以艺术家要努力前行,不断更新自我。达·芬奇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他亲自解剖了几十具尸体并进行素描;为了画好《最后的晚餐》他走遍了大街小巷,寻找画中人物的原型,并做了大量草图;他建议艺术家保持随时工作的习惯,随身携带速写本记录看到的事物。从他的大量实践来看,勤奋恰恰可以避免我们陷入思维的惰性和惯性之中,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不断突破瓶颈。
除了达·芬奇笔记还有其他选择吗?我们以达·芬奇笔记为切入口,在理论上阅读达·芬奇笔记是必需的,但对于作品的视觉风格,不局限在达·芬奇的写实艺术风格上,因为艺术崇尚多样性和个性,艺术有写实的表现,也有抽象的表现,更有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的综合表现。可能你最喜欢的艺术风格是动漫、卡通,或者是现代派的立体主义、后现代的赛博朋克。然而,不同类型绘画的核心是基本同源的,素描(包括速写)是造型的艺术,最核心的元素是形体和结构,即使是最抽象的素描作品也是由线条、块面和构图组成。因此,除了达·芬奇我们还可以有很多其他选择,找到自己喜欢的大师作品是必需的,向自己热爱的大师学习、临摹大师作品是绘画的必由之路。我们鼓励这样的提问:为什么达·芬奇的作品呈现出这样的面貌?达·芬奇和拉斐尔有着怎样的不同?达·芬奇在艺术上有着怎样的不足?达·芬奇如果出现在今天会发生什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好奇和想象走近绘画实践,了解伟大作品背后的秘密吧。
进一步阅读书目:
①列奥纳多·达·芬奇:《达·芬奇笔记》,刘勇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
②黄俊基编:《透视学》,上海:百家出版社,2005年。
③Frank Zollner, Leonardo:The Complete Paintings and Drawings, Cologne:Taschen, 2019.
序言/孙向晨
一、古典传统的汇通
如何认识经典中的传统:阅读“十三经”/邹振环
立象以尽意:《周易》的思维世界/邓志峰
《春秋》三传的历史叙事与意义解读/郭晓东
《论语》:中国文化的原典/傅杰
良知的力量:走入孟子的精神世界/杨泽波
纷乱时世之中的自由逍遥:庄子的精神方向/陈引驰
史学经典的结构与传承:《史记》导读/陈正宏
阅读《三国志》:观察和理解一个时代/戴燕
《资治通鉴》与司马光的思想世界/姜鹏
二、世界文明的奠基
古希腊文明及其现代遗产/黄洋
英雄之生死:《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对读/张巍
悲剧与古代希腊人的公民教育/吴晓群
帝国的兴衰:修昔底德的政治世界/任军锋
城邦与人:柏拉图《理想国》里的真理-正义问题/丁耘
印度本土宗教:交汇与包容/刘震
割裂与迷思:古代两河流域考古与艺术/吴欣
“知其不可而为之”:《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启示/欧阳晓莉
《希伯来圣经》:亚伯拉罕三大宗教文明之根/刘平
亦继希腊哲学之余绪:阿拉伯哲学的来龙去脉/王新生
三、现代秩序的逻辑
笛卡尔与《谈谈方法》:如何使用理性来探究真理?/佘碧平
制造“利维坦”:霍布斯与现代国家的诞生/孙向晨
自然与自由: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旨趣/尹洁
现代自由秩序的逻辑—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汪行福
危机与革命:马克思、恩格斯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张双利
如何唯物主义地思考世界?—和恩格斯一起思考/吴猛
从“认识你自己”到“成为你自己”:尼采的哲学启蒙/吴新文
财富背后的文化动力: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研究/郁喆隽
四、社会历史的展开
文艺复兴:社会转型与新文化建构的范式/赵立行
“人权”的彰显—思考欧洲现代文明的特性/李宏图
欧洲殖民帝国如何影响当代世界/朱联璧
政治的由来:人类政治演化史的逻辑/包刚升
法律与社会的法理关系及其实践/潘伟杰
以现代学科为视角理解近代中国/曹南屏
20世纪的中国、美国与东亚现代世界的形成/马建标
以人为本:当代中国的人权与法治/侯健
中国与全球化大变局下的国际法律秩序/梁咏
五、科学探索的视野
人文的物理学/金晓峰
大气科学与人类社会/穆穆
人类进化:人类的起源与迁徙/金力、谭婧泽、李辉
进化思维:洞悉宇宙、生命、社会的关联性和复杂性/杨继
生态学:管理大自然的经济学/赵斌
医资可鉴:历史上的医学、社会与文化/高晞
哲学家为何要对人工智能产生兴趣?/徐英瑾
六、文本创作的背后
从失意中探寻诗意:陶渊明的人生与创作/杨焄
体认词心中的红尘与人情:宋词与我们/赵惠俊
西游故事群落里的中国文化/张怡微
走近文化昆仑,探析古典诗艺:阅读《谈艺录》/侯体健
追问我们所“熟知”的鲁迅/郜元宝
中国文学的现代叙事与现代抒情/段怀清
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青春想象”/金理
“是我把黑暗,化作光”:手抄本传统与英国中世纪文学和文化/包慧怡
西方叙事传统:定义、演变和叙事分析/段枫
七、美与艺术的体察
你有一双看得见美的眼睛:对艺术与审美的哲思/孙斌
破墙:杜威的生活美学策略/张宝贵
经纬交织,秘响潜发:对现代艺术教学的一些思考/沈语冰
从体验者的视角审美中国戏曲艺术/赵群
基于实践的审美体验:从达·芬奇笔记到绘画实践/周进
“电影是什么?”:感知、体验与创造/许肖潇
后记
排版 | 孙梦
审核 | 赵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