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
为进一步推动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的提质升级,《复旦通识100》邀请通识核心课程教师以“为什么要学习这门通识核心课程”为主题撰写文章,在有限篇幅内,“以点带面”地为学习者提供思考问题的历史纵深和思维线索,启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同时,《复旦通识100(卷一)》的每篇文章也为希望了解通识核心课程开设“理念”及其背后“问题意识”的同学们提供了径路。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定期推送一篇《复旦通识100(卷一)》的文章,跟随老师们一起思考他们关注的问题,领略“复旦通识”的风采。
“是我把黑暗,化作光”:手抄本传统与英国中世纪文学和文化
作者丨包慧怡,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丨古英语与中古英语文学、欧洲中世纪手抄本中的图文互动、世界诗歌与地理想象
代表著作丨《中古英语抒情诗的艺术》《缮写室》《镜迷宫: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塑造神圣:“珍珠”诗人与英国中世纪感官文化》(英文)等
主讲课程丨英国中世纪文学与文化
为什么说将欧洲中世纪看作“黑暗千年”是巨大的误解?如何理解公元1至4世纪的罗马统治在不列颠留下的物质与文化遗产?早期盎格鲁-撒克逊时代何以成为“失落之年”?从口述到羊皮,英国中世纪文学“文本性”诞生的背景是什么?盎格鲁-撒克逊人从日耳曼多神教转而皈依基督教,这一事实在从记诵到书写的文化传递方式的转变中扮演何种角色?从古英语医学手稿、谜语诗、志怪写作传统中能看出早期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哪些心智特征?不列颠与欧洲大陆的经济交流如何反哺盎格鲁-撒克逊学术传统?8世纪起不断加剧的维京人侵略给盎格鲁-撒克逊社会带来何种挑战,给英语语言本身带来何种长期影响?为何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被称作“最危险的书”?我们今日应对其中“高贵野蛮人”的概念及其在后世被误读的方式作何反思?《英吉利教会史》与《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如何奠立早期历史写作的范式?古英语大史诗《贝奥武甫》是否呈现了一个认可文化多元和潜在“世界主义”的世界?
1066年的诺曼征服给盎格鲁-撒克逊社会带来何种语言与文化影响?为何实际使用人数最多的中古英语在11至14世纪沦为了三语社会中地位最低的“次等语言”?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如何使英语作为文学与学术语言重登历史舞台?乔叟的翻译实践——包括从古法语翻译《玫瑰传奇》和从拉丁文翻译《哲学的慰藉》——与其中古英语写作实践有何关联?诞生于博洛尼亚、牛津、剑桥的中世纪大学如何成为孕育现代大学和通识教育(liberal arts)的摇篮?科学与信仰之间的冲突与张力如何体现在中世纪盛期和晚期的俗语文学作品中?黑死病如何影响末世论观念的转变以及“死亡预警”文学的兴起,如何进一步暴露中世纪教会与社会的深层危机?“七宗罪”的观念史从古代晚期到中世纪晚期经历了何等剧变?骑士精神与典雅爱情理想兴起的历史与文化渊源何在,如何体现在13世纪以来日趋流行的罗曼司作品中?中古英语亚瑟王传奇如何完成“去凯尔特化”,亚瑟王的卡米洛特(Camelot)为何在中世纪晚期乃至后世英国人心中成为“理想王政”的模型?在逐步奠立通用语地位的中古英语伦敦方言面前,《高文爵士与绿骑士》《珍珠》《清洁》《坚忍》等同时期西北方言作品如何完成上承古英语传统的“头韵复兴”?从手抄本到印刷书本的媒介转变如何影响文本的创作、流传与接受?中世纪英国的地图制图学与游记文学体现出何种族裔观、历史地理观和异域想象?
要回答这一系列纵跨将近千年、横跨多个人文学科、对理解今日世界却不无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跳出20世纪以来日趋专门化、精致化的学术分工逻辑,试图如一个具有通识视野的中世纪“博雅之士”(literati)那样,潜入不同领域的原始文本中,从驳杂浩繁的书之海洋里梳理出自己的线索。拉丁文古谚云,“一本书打开另一本书”(Liber librum aperit)。如果说从今人的眼光看来,这些中世纪书本的文类区分显得暧昧不清,那是因为在前现代以手抄本为物质载体的知识生产体系中,“写一本书”在许多意义上,本身就是一种试图跨越界限的努力。羊皮如此昂贵珍稀,缮写如此耗时费力,想要在一本书,甚至一页“纸”上保存尽可能多知识的渴望,深深植根于每一位中世纪作家的心灵中,也与中世纪人百科全书式的思维习惯和治学方法密不可分——“百科全书”的词源义即“环行一周的(通识)教育”。因此《英吉利教会史》既是历史地理著作又是奇迹叙事(mirabilia)汇编,《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的故事元素与历史元素密不可分,《埃克塞特抄本》是实用知识汇编也是挽歌与谜语诗集,《坎特伯雷故事集》同时是朝圣文学、阶级讽喻(estate satire)和中世纪盛期社会弊病的诊断书。取决于读者各自的储备和视角,这些书籍每一本都有多种读法,一本书潜在包含多本书,一本书通向更多书。
我们也必须考量这些中世纪书籍与今日书籍截然不同的物质形式。在前印刷术时代的手抄本文化中,写作者首先是一名“书籍制作者”,是一名对古书权威(内容及其物理形式)顶礼膜拜的“拜书教”成员。每一本书都以美丽的细密画和璀璨的泥金装饰令人目眩,每一本书的制作都耗费巨大人力且不可能完美复制,以至于对许多中世纪作家而言,在一本新写的书中尽可能多地保存来自往昔古卷的珍贵信息,要比标榜自己的原创性重要得多;继承或声称继承尽可能多的古代权威的衣钵,也比吹嘘个人智慧更能使一本书取信于读者。古英语与中古英语作家和学者们往往把本人的独立贡献藏起,宣称自己的书不过是对前人的翻译或汇编。比如莱亚门(Layamon)就在长诗《布鲁特》(Brut)的序言中说:“莱亚门把这些书摊开在面前,并且翻动书页……摘录下他认为可靠的那些段落,并把这三个文本压缩成一部完整的书”。乔叟在《名女传》(Legend of Good Women)序言中自称拾穗者:“于是我步其后尘,俯首拾穗/如能捡到他们遗留的任何好词句/我的心里就会充满了喜悦。”又在《特洛伊罗斯与克丽希达》(Troilus and Cressida)第二卷中言之凿凿:“我所写情感并非个人杜撰/而只是把拉丁语译成本国的语言……如有的词语不妥,并非我的过错/因为我只是复述了原作者的话。”此类看似过分谦卑的自白,部分源自手抄本时代的作者对古书的(哪怕在今人看来盲目的)信任,使得每一位新来的著书者可以将自己安心地写入自古以来“书籍制作者”的悠久传统中。
手抄本传统使得博尔赫斯笔下的通天塔图书馆不再是一种比喻,而是一张实实在在的、由书籍及其互文性叠织而成的巨网。翁贝托·艾柯《玫瑰的名字》中迷宫的原型就是这种手抄本文化。作品作为书,其内涵和外延往往边界模糊。由于一部抄本中的羊皮纸页往往历经几代拥有者的拆分、增删和重新装订,我们甚至往往难以断定哪儿是一本书的终结,哪儿是另一本的开始。此外,中世纪文本的初始作者无法阻止誊抄工、编者、评注者乃至世世代代的读者加入到一个文本不断扩充的“作者”的队伍中来,正如羊皮或牛皮无法阻止后人在页缘添加涂鸦或注释,与位于中心的文本构成图文互动。文本有生命,羊皮会呼吸,我们需要了解这种特殊的“文本可流动性”对中世纪智识传统产生的深远影响,也有必要学习一些阅读手稿的基本技能,方能对基于抄本传播的中世纪文本及其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产生更加感性和深入的理解。
古英语(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与中古英语(诺曼时期)文学不仅是英国文学的起点,也是深入理解英国乃至欧洲中世纪历史与文化的宝贵钥匙。尽可能贴近原文、尽量在手抄本传统的独特语境下阅读这些文本,则是我们为抛光这把钥匙所能做的努力。中世纪泥金手抄本书画一体、图文互注、恍若一个个自洽又彼此连接的宇宙,而illuminare——“为抄本上色”的拉丁文动词——本义是“照亮”。恰如9世纪古爱尔兰语“修院抒情诗”《学者和他的猫》(Messe ocus Pangur Bán)中“学者”的自白:
“不舍昼夜,捕捉智慧,/是我把黑暗,化作光。”
进一步阅读书目:
①比德:《英吉利教会史》,陈维振、周清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
②匿名氏:《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寿纪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③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黄杲炘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
④克里斯托弗·德·哈梅尔:《非凡抄本寻访录》,林国荣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⑤包慧怡:《中古英语抒情诗的艺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序言/孙向晨
一、古典传统的汇通
如何认识经典中的传统:阅读“十三经”/邹振环
立象以尽意:《周易》的思维世界/邓志峰
《春秋》三传的历史叙事与意义解读/郭晓东
《论语》:中国文化的原典/傅杰
良知的力量:走入孟子的精神世界/杨泽波
纷乱时世之中的自由逍遥:庄子的精神方向/陈引驰
史学经典的结构与传承:《史记》导读/陈正宏
阅读《三国志》:观察和理解一个时代/戴燕
《资治通鉴》与司马光的思想世界/姜鹏
二、世界文明的奠基
古希腊文明及其现代遗产/黄洋
英雄之生死:《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对读/张巍
悲剧与古代希腊人的公民教育/吴晓群
帝国的兴衰:修昔底德的政治世界/任军锋
城邦与人:柏拉图《理想国》里的真理-正义问题/丁耘
印度本土宗教:交汇与包容/刘震
割裂与迷思:古代两河流域考古与艺术/吴欣
“知其不可而为之”:《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启示/欧阳晓莉
《希伯来圣经》:亚伯拉罕三大宗教文明之根/刘平
亦继希腊哲学之余绪:阿拉伯哲学的来龙去脉/王新生
三、现代秩序的逻辑
笛卡尔与《谈谈方法》:如何使用理性来探究真理?/佘碧平
制造“利维坦”:霍布斯与现代国家的诞生/孙向晨
自然与自由: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旨趣/尹洁
现代自由秩序的逻辑—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汪行福
危机与革命:马克思、恩格斯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张双利
如何唯物主义地思考世界?—和恩格斯一起思考/吴猛
从“认识你自己”到“成为你自己”:尼采的哲学启蒙/吴新文
财富背后的文化动力: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研究/郁喆隽
四、社会历史的展开
文艺复兴:社会转型与新文化建构的范式/赵立行
“人权”的彰显—思考欧洲现代文明的特性/李宏图
欧洲殖民帝国如何影响当代世界/朱联璧
政治的由来:人类政治演化史的逻辑/包刚升
法律与社会的法理关系及其实践/潘伟杰
以现代学科为视角理解近代中国/曹南屏
20世纪的中国、美国与东亚现代世界的形成/马建标
以人为本:当代中国的人权与法治/侯健
中国与全球化大变局下的国际法律秩序/梁咏
五、科学探索的视野
人文的物理学/金晓峰
大气科学与人类社会/穆穆
人类进化:人类的起源与迁徙/金力、谭婧泽、李辉
进化思维:洞悉宇宙、生命、社会的关联性和复杂性/杨继
生态学:管理大自然的经济学/赵斌
医资可鉴:历史上的医学、社会与文化/高晞
哲学家为何要对人工智能产生兴趣?/徐英瑾
六、文本创作的背后
从失意中探寻诗意:陶渊明的人生与创作/杨焄
体认词心中的红尘与人情:宋词与我们/赵惠俊
西游故事群落里的中国文化/张怡微
走近文化昆仑,探析古典诗艺:阅读《谈艺录》/侯体健
追问我们所“熟知”的鲁迅/郜元宝
中国文学的现代叙事与现代抒情/段怀清
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青春想象”/金理
“是我把黑暗,化作光”:手抄本传统与英国中世纪文学和文化/包慧怡
西方叙事传统:定义、演变和叙事分析/段枫
七、美与艺术的体察
你有一双看得见美的眼睛:对艺术与审美的哲思/孙斌
破墙:杜威的生活美学策略/张宝贵
经纬交织,秘响潜发:对现代艺术教学的一些思考/沈语冰
从体验者的视角审美中国戏曲艺术/赵群
基于实践的审美体验:从达·芬奇笔记到绘画实践/周进
“电影是什么?”:感知、体验与创造/许肖潇
后记
排版 | 孙梦
审核 | 赵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