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通识100》每周推荐丨赵群:从体验者的视角审美中国戏曲艺术

文化   2024-10-16 14:01   上海  



- 编者按 - 


为进一步推动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的提质升级,《复旦通识100》邀请通识核心课程教师以“为什么要学习这门通识核心课程”为主题撰写文章,在有限篇幅内,“以点带面”地为学习者提供思考问题的历史纵深和思维线索,启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同时,《复旦通识100(卷一)》的每篇文章也为希望了解通识核心课程开设“理念”及其背后“问题意识”的同学们提供了径路。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定期推送一篇《复旦通识100(卷一)》的文章,跟随老师们一起思考他们关注的问题,领略“复旦通识”的风采。





从体验者的视角审美中国戏曲艺术

作者赵群,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演员

代表著作丨《采撷思行:赵群观演杂谈》《秋声心语:张派艺术传习录》等书籍,以及《姹紫嫣红:京剧》《赵群张派经典唱段》等唱片专辑

主讲通识核心课程丨中国戏曲·京剧



在当代,若问年轻人是否了解中国戏曲,估计谁也不敢应承。可是当老师列举出具体的戏曲剧目和演绎形式时,他们仿佛又不觉很陌生,且大都能领会其中精髓并引发延伸性的思考。或许传统艺术因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驻留并产生过意义,只是未经点拨不自知而已。京剧艺术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株成熟较晚却无比娇艳的奇葩。它生于乡野,长于皇城,广泛汲取宫廷和民间各类艺术精华,于清中后期逐渐形成,战争动荡年代日臻成熟。京剧的艺术形态基本概括并表现出了中国戏曲的核心特点,即运用载歌载舞的程式性进行人物表演,于虚拟写意的舞台空间中演绎历史或现当代题材的故事。


通常来说,选择人物性格鲜明,戏剧结构完整的“全本戏”较传统经典“折子戏”更适合初学者,因为只有明晰了剧情和人物关系之后方能上升到欣赏艺术细节。全本戏的主角首次登场都会先念【引子】、【定场诗】,使观者第一时间了解剧情大意。李渔在其《闲庭偶寄》中曾说:


人未上而我先上也,必用一悠长引子。引子唱完,继以诗词及四六排语。谓之“定场白”。言其未说之先,人不知所演何剧,耳目摇摇,得此数语方知下落,始未定而今方定也。务以寥寥数言,道尽本人一腔心事。


“唱引子、念定场白”长久以来一直在戏曲艺术中延承,略有不同的是京剧艺术改纯唱【引子】为“念和吟唱”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例如京剧《四郎探母》之第一主角杨四郎(延辉)首次登场所念的【引子】和【定场诗】:


杨延辉:

【引子】金井锁梧桐,长叹空随一阵风~

【定场诗】沙滩赴会十五年 雁过衡阳各一天

高堂老母难得见 怎不叫人泪涟涟


再如京剧青衣剧目《三娘教子》之王春娥(三娘)首次登场的【引子】和【定场诗】:


王春娥:

【引子】守冰霜  贞洁为本  效孟母  教子成名~

【定场诗】可叹儿夫丧镇江  每日织机度时光

但愿儿登龙虎榜  留下美名万古扬


京剧的台词较昆曲更通俗易懂,学生无需解读,观看了【引子】【定场诗】之后心中便对该剧中人有了一定的“认知和评判”,杨四郎是否表现出那份沉郁的苦闷、王春娥的表演中是否充满了美好期望……


戏曲艺术塑造人物是以“这一类”而非“这一个”为核心要义的。山西省侯马市金代墓出土的杂剧砖雕戏俑“五花爨弄”—末尼、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形象—基本可以对应后世“生旦净末丑”戏曲角色分行,每个行当拥有专属的特色表演,但又能与其他行当和谐相融。观者如能了解其表演本质便可快速在脑海中映出身边很多普通人的行为特征。王国维先生在其《古剧脚色考》中曾对戏曲分类塑造人物进行了分析:


(脚色)一表其人在剧中之地位;二表其品性之善恶;三表其气质之刚柔也。……夫气质之为物,较品性为著。品性需要观其言行而后见,而气质则于容貌举止声音之间一览而得也。


受舞台剧时间的限制,中国戏曲在千年的传承中精准的抓住了人物“气质”这一瞬间就能打动观众的角色塑造方式。其实“脚色”这个词在过去本就是生活用语,涵盖个人简历的意思。“脚为履历,色指外貌”,官员间的引荐都需要呈上“脚色”,说明此人祖居何处、姓甚名谁、曾在何处做和营生以及身高、容貌、须发颜色等等情况介绍。后来是戏曲借用了这个词指代剧中人分类,久之演变为戏曲专属名词,其原来在生活中的作用反逐渐消失。


在教授实践剧目方面,梅兰芳先生的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常常是首选。剧中最打动人的一段戏: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佘太君,质问孙媳妇穆桂英为什么拒绝挂帅出征,穆桂英无奈的回禀陈情:


【西皮二六】

非是我临国难袖手不问  见帅印又勾起多少前情

杨家将舍身忘家把社稷定  凯歌还人受恩宠我添新坟

庆升平朝堂内群小并进  烽烟起却又把元帅印送到杨门

宋王爷平日里宠信奸佞  桂英我多年来早已寒心

誓不为宋天子领兵上阵  今日里挂帅出征叫他另选能人


杨家老小奋勇杀敌,到头来不过是“人受恩宠我添新坟”,这是怎样一种心境?太平时期,满门孤寡的杨家落寞搬离曾经名震天下的天波府偏居乡野;战争来临,朝堂群小无策“却又把元帅印送到杨门”……此情此景无需多言,听者自能感悟角色心中之痛。有了这段唱词的铺垫,后面穆桂英在佘太君“舍小家为大家”的劝告下同意挂帅出征,并豪情万丈地唱出“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更显出其巾帼英雄心系天下之豪情。此外还有三国时期老将黄忠演唱的“这一封书信来得巧”、霸王别虞姬时所唱之《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等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实践选段。


戏曲和所有表演艺术一样,是以生活作为取材基础的,只是取材更加广泛。这不限于直接对形形色色的现实人进行模仿和揣度,还会从武术、舞蹈、壁画、雕像、飞禽走兽、书法图画等材料中“摹拟其形,摄取其神”。【云手】【山膀】【兰花指】【龙虎步】……戏曲角色遵循的是一套以虚拟为主的舞台逻辑,每个形体动作、装扮形象和演绎形式都必须和音乐、舞台美术等方方面面协作配合。“从模拟的生活中跳将出来,以奇妙的表演幻想,创造出海市蜃楼,复置身其间,且歌且舞。它是幻境的虚拟,又是生活的逼真,既沉潜于体验之中,又放浪于形骸之外。”


为了让上述艺术之美真正于学习者身上有所体现,就需要安排其穿上戏装水袖、站在形体房镜子前“沉肩、立顶、拔腰、收臀”端庄稳重的练习走台步。《审音鉴古录》中有两段表演提示: 


《荆钗记》

钱玉莲:行动止用四寸步,其身自然袅娜,如脱脚跟一走,即为野步。

王母:夫人虽老,终是小姐出身;衣饰固旧,举止礼度犹存。


穿着旅游鞋身体松垮的状态绝对走不出有风度的学者步法;无论身处什么环境我们都应该保持应有礼貌和自尊。以点带面、由表及里的传递生活道理亦是学习“中国戏曲·京剧”课程的核心要义。


“装扮+表演”环节无疑是戏曲表演艺术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中国戏曲·京剧”课上学生们最感兴趣、最兴奋的教学部分。在后台化妆间教师通常会介绍:“京剧旦角化妆的地方为什么叫‘包头桌’?因为清朝时不准女人登台,而男性演员都是秃脑门留辫子,想要‘扮女人’首先得用一块黑水纱把前额包起来,然后再进行其他水粉胭脂的修饰……”在登台表演前老师会不时地提醒学生此刻“你不再是你,而是一身戏曲装扮包裹下的他(角色)”等表演核心问题。


进一步阅读书目:

①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

②赵群:《采撷思行:赵群观演杂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③程砚秋:《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



序言/孙向晨


一、古典传统的汇通
如何认识经典中的传统:阅读“十三经”/邹振环
立象以尽意:《周易》的思维世界/邓志峰
《春秋》三传的历史叙事与意义解读/郭晓东
《论语》:中国文化的原典/傅杰
良知的力量:走入孟子的精神世界/杨泽波
纷乱时世之中的自由逍遥:庄子的精神方向/陈引驰
史学经典的结构与传承:《史记》导读/陈正宏
阅读《三国志》:观察和理解一个时代/戴燕
《资治通鉴》与司马光的思想世界/姜鹏

二、世界文明的奠基
古希腊文明及其现代遗产/黄洋
英雄之生死:《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对读/张巍
悲剧与古代希腊人的公民教育/吴晓群
帝国的兴衰:修昔底德的政治世界/任军锋
城邦与人:柏拉图《理想国》里的真理-正义问题/丁耘
印度本土宗教:交汇与包容/刘震
割裂与迷思:古代两河流域考古与艺术/吴欣
“知其不可而为之”:《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启示/欧阳晓莉
《希伯来圣经》:亚伯拉罕三大宗教文明之根/刘平
亦继希腊哲学之余绪:阿拉伯哲学的来龙去脉/王新生

三、现代秩序的逻辑
笛卡尔与《谈谈方法》:如何使用理性来探究真理?/佘碧平
制造“利维坦”:霍布斯与现代国家的诞生/孙向晨
自然与自由: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旨趣/尹洁
现代自由秩序的逻辑—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汪行福
危机与革命:马克思、恩格斯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张双利
如何唯物主义地思考世界?—和恩格斯一起思考/吴猛
从“认识你自己”到“成为你自己”:尼采的哲学启蒙/吴新文
财富背后的文化动力: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研究/郁喆隽

四、社会历史的展开
文艺复兴:社会转型与新文化建构的范式/赵立行
“人权”的彰显—思考欧洲现代文明的特性/李宏图
欧洲殖民帝国如何影响当代世界/朱联璧
政治的由来:人类政治演化史的逻辑/包刚升
法律与社会的法理关系及其实践/潘伟杰
以现代学科为视角理解近代中国/曹南屏
20世纪的中国、美国与东亚现代世界的形成/马建标
以人为本:当代中国的人权与法治/侯健
中国与全球化大变局下的国际法律秩序/梁咏

五、科学探索的视野
人文的物理学/金晓峰
大气科学与人类社会/穆穆
人类进化:人类的起源与迁徙/金力、谭婧泽、李辉
进化思维:洞悉宇宙、生命、社会的关联性和复杂性/杨继
生态学:管理大自然的经济学/赵斌
医资可鉴:历史上的医学、社会与文化/高晞
哲学家为何要对人工智能产生兴趣?/徐英瑾

六、文本创作的背后
从失意中探寻诗意:陶渊明的人生与创作/杨焄
体认词心中的红尘与人情:宋词与我们/赵惠俊
西游故事群落里的中国文化/张怡微
走近文化昆仑,探析古典诗艺:阅读《谈艺录》/侯体健
追问我们所“熟知”的鲁迅/郜元宝
中国文学的现代叙事与现代抒情/段怀清
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青春想象”/金理
“是我把黑暗,化作光”:手抄本传统与英国中世纪文学和文化/包慧怡
西方叙事传统:定义、演变和叙事分析/段枫

七、美与艺术的体察
你有一双看得见美的眼睛:对艺术与审美的哲思/孙斌
破墙:杜威的生活美学策略/张宝贵
经纬交织,秘响潜发:对现代艺术教学的一些思考/沈语冰
从体验者的视角审美中国戏曲艺术/赵群
基于实践的审美体验:从达·芬奇笔记到绘画实践/周进
“电影是什么?”:感知、体验与创造/许肖潇

后记



排版 | 沈先亭

审核 | 赵   元

复旦通识教育
宣传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实践,关注国内外通识教育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