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回顾】寻古齐鲁:2024年暑期“春秋与孔子的历史世界”通识游学课程纪实

文化   2024-09-29 12:01   上海  


【复旦通识·中国故事】系列游学课程由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组织,贯穿主题授课、文献阅读、实地参访、小班研讨等环节,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形式,使知识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并在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春秋与孔子的历史世界”游学课程聚焦“春秋”这个主题,从历史、哲学、政治、考古等多学科多角度切入,将经典文本与考古材料有机结合,通过主题授课与遗址/博物馆参访,带领学生探究春秋时期的地理、政治、文化、思想,以及当代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最新发现,立体呈现春秋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和思想文化状况,以及对后世中国的深远意义和影响力。


本次游学课程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郭晓东教授担任负责人,由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和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共同举办,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本科生共同参与。分为两个阶段:在线学习+实地参访。



第一阶段:在线学习

2024.8.11-8.16



同学们首先在复旦大学在线教育中心平台,完成8个录播主题讲座的在线学习。讲座围绕“春秋是什么”“如何认识春秋”展开,各选取四个角度讲述。包括



主题一:春秋是什么

  1. 春秋是诸侯林立的时代——第一讲:华夏:一统与封建(主讲人:徐渊)


  2. 春秋是大国崛起的时代——第二讲:大事:争霸与改革(主讲人:刘勋)


  3. 春秋是礼崩乐坏的时代——第三讲:周礼:理想与现实(主讲人:曾奕)


  4. 春秋是至圣先师的时代——第四讲:孔子与《论语》(主讲人:张汝伦)

主题二:如何认识春秋

  1. 从儒家经典认识春秋——第五讲:经典:《春秋》三传(主讲人:郭晓东)


  2. 从儒家经典认识春秋——第六讲:经典:春秋《易》学(主讲人:谷继明)


  3. 简帛记载认识春秋——第七讲:新知:出土文献(主讲人:郭永秉)


  4. 地下实物认识春秋——第八讲:新知:考古发现(主讲人:葛亮)


第二阶段:实地参访

2024.8.18-8.23




2024年8月17日,复旦大学与清华大学的26名同学,来自不同的专业,既有中文、哲学、历史、政治、管理等文史社科类专业,也有物理、自动化、计算机、电子信息等理工科专业,他们齐聚“礼仪之乡”山东曲阜,深入齐鲁大地,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与文化,体悟孔子的圣贤气象。


8月18日上午,同学们首先参访孔子博物馆,对春秋的时代背景、孔子生平思想,以及古代的诸多礼仪仪式有了深入的了解。



当天下午,课程在孔子研究院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课程负责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郭晓东与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副院长张伟特先后致辞,介绍了游学课程的设计主旨和意义,鼓励两校同学们多多交流,结识新朋友,并祝愿同学们在本次游学过程中有所收获。



随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杨朝明教授为同学们讲授了以“从周公到孔子”为主题的讲座,对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礼乐文化在齐鲁大地的传承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讲述了齐鲁大地远古浓厚的礼乐文化传统,进一步聚焦于周公与孔子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同学们受益匪浅。



讲座后,各组同学进行分组讨论,讨论主题围绕“孔子之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展开,各组同学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并由郭晓东老师进行了点评与总结。



晚上,同学们聆听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老师“考古所见的孔子与管子”讲座,孙老师以考古学的视野,对齐鲁大地上著名先贤——孔子与管子的相关事迹、地点等进行了阐述,进而对其对于中华文明精神的影响做了阐发,其独特的视角与扎实的功底,令同学们大有收获。






8月19日上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路则权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访了“三孔”


孔庙,通过诸多牌匾碑刻,同学们实地感受了历代古人对孔子的尊崇。在杏坛、大成殿、鲁壁的参访,也让大家了解了孔子生平故事与经学发展流派之别。随后在孔府,从前官衙出发至后内宅,展现了孔子家族的生活风貌和历史变迁。下午在孔林,同学们在孔子墓前集体行礼,表达对至圣先师孔子的崇敬之情。

孔庙、孔府、孔林

离开孔林后前往鲁国故城遗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曲阜工作站站长韩辉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了近十年来对鲁国故城的发掘情况、考古发现、目前复原情况等。随后,同学们深入考古工作间,参观考古人员的复原文物现场、近距离观看了最新出土的数件重要文物。之后,参观了周公庙和车马殉葬坑遗迹

8月20日上午,团队前往邹城参访春秋邾国故城遗址,山东大学考古学院路国权教授给同学们介绍了邾国历史、邾国都城选址、近十年来的考古发现。亲身来到考古遗址现场让同学们大开眼界,在那一刻书本知识与历史感交织在一起。

下午前往孟府孟庙,通过参观主殿亚圣殿、祭祀孟母与孟父的两座大殿以及前衙后宅结构的孟府,同学们对儒家文化重要传承人孟子的生平事迹及思想有了深入了解。

8月21日前往淄博。下午来到齐文化博物馆参访,青铜器、陶器、玉器、玺印、简牍等丰富的历史文物,见证了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成就,同学们收获了有关齐地的历史文化相关知识,切身感受到齐文化的魅力。

8月22日上午,课程团队前往齐国故城遗址。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董文斌老师首先介绍稷下学宫遗址的考古挖掘,然后在山东临淄文物保护中心的姜健老师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桓公台遗址、大小城垣交界处、晏婴墓、排水道口、北墙、孔子闻韶处等历史遗迹,想象当年齐国故城的繁华与辉煌,对齐国的城市规划、军事防御和文化特色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8月22日

下午,中国古车博物馆内大量的古代车马实物和模型,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物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古代车马的演变历史和文化特征。


管仲纪念馆,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巩曰国教授给同学们讲述管仲一生的事迹与治国理念,透过管仲了解当时的齐国政治军事文化,乃至整个春秋时代诸侯争霸事迹。


8月23日上午,同学们前往南马坊大墓,作为本次游学课程的最后一站。通过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恒老师的详尽讲解,以及对大墓的诸多珍贵文物、考古现场进行实地了解后,同学们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收获。本次春秋游学课程顺利结束。






同学感言


洪颖琪  复旦大学汉语言专业

从前我都是在投影中、在书中、在老师的讲述中了解春秋时期的这段历史,来了这里才亲身感受到,纵使是一抔黄土的残垣,一砖一瓦,都是历史的见证。


脚踏齐鲁这片坚实的土地,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与在教室里看书学习孔子的生平和思想相比,这次实地参访给我带来的震撼和感触是难以言喻的。孔子的故乡,不再是书页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真实存在。


第一次触摸到印泥我更是欣喜万分,我曾多次在老师的PPT上和课本上看到过印泥文字的模样,照片也好,拓本也罢,都不及触摸到实物的惊喜万分。这次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不仅是过去的故事,更是今天的镜鉴。每一处遗址、每一件文物,都在提醒我们,传承与发扬古老的智慧,是我们肩负的重要使命。“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一句慨叹,穿越千年,余音未绝,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邹宇  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

陈列在博物馆展柜中的文物或许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历史“符号”,但当我们亲眼见证考古发掘工作者的工作实践、亲手触碰曾以为遥不可及的古迹时,静止在玻璃后的文物、重复过无数遍的讲解都变得生动了起来:聆听着考古工作者充满热情与自豪感的讲述,那些被尘土覆盖的难辨全貌的碎片在我们眼前被重组出最初的模样;那些宽窄不一、工艺各异的夯土城墙上仿佛又出现了劳作的身影。


找寻历史的过程,其实也是在明晰当下、理解现实;身处连续贯通的时间,找寻历史的我们其实也生活在“历史”中。



课程总结

郭晓东  

游学课程负责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对于中国的读书人而言,山东是一个不能不去的地方,因为孔子、孟子生于斯、长于斯、教化于斯。


去曲阜的游学,无疑是一次朝圣之旅。当我们仰望孔庙之万仞宫墙时,当我们在大成殿前凝望“生民未有”之匾额时,当我们在孔子墓前鞠躬致敬时,所发的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怀古之幽思。在这些特定的场域,我们会真切地感受到孔子的存在,“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是一种穿越两千余年时空的对话,那是一种心灵的感动乃至震撼,决非言语所能表达,也许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真正体会到孔子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信乎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中华传统文化并不仅仅是书本上死的知识。当我们脚踩在先哲们曾经走过的土地,目睹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址与器物,传统文化便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从中可以让同学们更直观地看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延绵,从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入更为全面的了解,并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传承与弘扬的担当与使命。这大概是通识游学活动的意义之所在。




撰稿:吴星岸

图片提供:应建庆

排版:袁梦蝶

审核:赵元

复旦通识教育
宣传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实践,关注国内外通识教育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