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
为进一步推动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的提质升级,《复旦通识100》邀请通识核心课程教师以“为什么要学习这门通识核心课程”为主题撰写文章,在有限篇幅内,“以点带面”地为学习者提供思考问题的历史纵深和思维线索,启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同时,《复旦通识100(卷一)》的每篇文章也为希望了解通识核心课程开设“理念”及其背后“问题意识”的同学们提供了径路。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定期推送一篇《复旦通识100(卷一)》的文章,跟随老师们一起思考他们关注的问题,领略“复旦通识”的风采。
经纬交织,秘响潜发:对现代艺术教学的一些思考
作者丨沈语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丨西方现代美学、现代艺术史、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
代表著作丨《20世纪艺术批评》《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等
主讲通识核心课程丨西方现代艺术:历史与理论
通过现代艺术的教学,我们希望学生既能学到欧美现代艺术的基本知识,获得鉴赏的愉悦,又能了解这些知识的生产方法,从而得到一种理性的、有深度的认知。不过,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说,这样一门课必定面临着目标与评估的两个方向的撕扯,甚至冲突:
系统地介绍西方现代艺术的基本知识,各个艺术运动,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强调现代艺术诞生的社会和视觉机制,突出理论模型的建构和规律性的总结。
前者是一般通史的上法,后者则是现代艺术理论或现代艺术美学的上法。在中国高校,艺术史的常规讲法是所谓通史。即从上古讲到当代,每一个时期都蜻蜓点水地讲一点,但每一个时期都无法深入。不仅教师毫无成就感,学生也多有抱怨。纵然是现代艺术,也是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讲,每一个艺术运动都只能讲讲ABC。
从一开始,我们就摒弃了这样的讲法。讲授的内容必须围绕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历史,但是关于这段历史如何讲述,背后却有着强大的理论和方法支撑。将历史与理论结合起来讲,是有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但是在实践中,这种结合并不那么容易。因为这相当于要在一门课的范围内,兼顾艺术史、艺术史学史和艺术史哲学这样三门课程的内容。因而无论是在内容的取舍上,还是在重点的选择上,特别是在艺术史的实体内容、艺术史理论与方法的介绍和阐释,以及与艺术史相关的美学和艺术哲学方面,如何做到平衡,是一件既需要勇气,更需要“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智慧的事。
迄今为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特别是在将艺术史理论与方法,跟艺术史的实体内容相结合方面),但步子还是迈得非常谨慎的。首先用一些时间来讲解艺术品(在这里主要是指绘画作品)的解读的主要方法,这是全部艺术史学科的基础。在两节导论课当中,本课程结合马奈《在花园温室里》这幅画,介绍了图像志与图像学、形式分析、现代主义绘画理论(格林伯格)、精神分析、艺术社会史和视觉考古学等六种理论和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进一步加入女性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前卫艺术理论、体制批判理论等)与马奈、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派、抽象派、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未来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结合起来。在讲解这些流派的主要特征以及主流艺术家的代表作之外,重点突出推动这些艺术运动的思想动机,或者阐释这些艺术运动的主要理论模型。
这一编排方法基本上以历史的时间维度为经,以艺术史和艺术哲学的基本方法为纬。但经纬的编织,本身就是一门手艺。达到这门手艺的精妙程度,需要时间;对其中方法的调用也只在“存乎一心”之间。
形塑这种教授的方式并没有到此为止。对欧美现代艺术的这种讲法,虽然可能是全国首创,但我们仍然没有满足。特别是考虑到选课同学的全专业性(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有),有时候你真的无法想到他们会提出诸如“与提香《乌尔比诺的维纳斯》相比,马奈的《奥林匹亚》究竟美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在艺术史专业学生中,这类问题通常是不会产生的。但是,其他与艺术史没有任何关系、对艺术史的基本知识并不熟悉的同学却会经常提出来。这就迫使我们进一步改变教学内容,提升它深入人心的程度。不能仅仅照顾到现代艺术的基本面——各个艺术运动好像都讲到了,主要的人物和作品似乎也没有遗漏——而是要深层次地说明现代艺术的本质。
于是,教学又迈出了更大的一步。我决定把欧美现代艺术聚焦于三个最关键的人物——马奈、塞尚、毕加索,从而以类似于“马奈研究”“塞尚研究”“毕加索研究”这样的专题研究的深度和高度,来尝试新的思路。这样的思路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通史的讲法。这样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为了通过专题研究,让学生对西方现代艺术获得更为深入的理解。马奈、塞尚和毕加索普遍被认为是西方现代艺术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马奈代表了先锋派艺术与法国学院派(新古典主义)的决裂,塞尚代表了新的现代艺术范式的建立,而毕加索则开启了此后西方现代艺术代几乎所有重要运动的门户。例如,以六堂课(12课时)来讲解马奈的作品,从他的家庭罗曼史到《奥林匹亚》,从他笔下的莫里索肖像系列到其作品与摄影的关系等等,总之从马奈的传记入手,经过对其各个阶段的作品的详细考察,逐步揭示其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机制和视觉机制。似乎只有这样,非艺术史专业的学生才有可能理解马奈的《奥林匹亚》借用、改造并超越提香《乌尔比诺的维纳斯》的地方,也就是说理解西方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的基本范式之间的差异。
这一版本的一个局限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优点是这相当于三个专题研究的精华,浓缩了本人此前20年沉浸在欧美现代艺术中的具身体验和学术研究。在过去的20年里,笔者从不间断地研习艺术史,尤其是英美艺术史界对现代艺术的研究。从现代学术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史学史的研究法;从中国古代学术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学案式的梳理和诠证。本人梳理出三代英美艺术史学者的学术贡献、问题意识、方法论和理论模型,也就是笔者总结的“三代学人、六门家法”:从罗杰·弗莱(Roger Fry)作为20世纪初的第一代英国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的代表,到以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列奥·施坦伯格(Leo Steinberg)、迈耶·夏皮罗(Meyer Schapiro)为代表的美国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他们构成了第二代——再到晚近的T.J.克拉克(T.J. Clark)和乔纳森·克拉里(Jonathan Crary),涵盖了形式主义、现代主义、图像学、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艺术社会史和视觉考古学等艺术史理论和方法。
当然,这些艺术史理论与方法,主要是作为文献材料介绍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再加上讨论课,大体上能够掌握现代艺术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课堂上,讲授还是围绕着作品进行,也就是通过分析具体的作品,切实地让学生感受到现代艺术的真和美,唤起他们对人类创造力的敬畏和崇尚,提高他们的视觉素养和审美鉴赏力。
进一步阅读书目:
①罗杰·弗莱:《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沈语冰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6年。
②列奥·施坦伯格:《另类准则:直面20世纪艺术》,沈语冰等译,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3年。
③迈耶·夏皮罗:《现代艺术:19与20世纪》,沈语冰、何海译,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年。
④T. J.克拉克:《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沈语冰、诸葛沂译,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4年。
⑤乔纳森·克拉克:《知觉的悬置:注意力、景观与现代文化》、沈语冰、贺玉高译,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年。
序言/孙向晨
一、古典传统的汇通
如何认识经典中的传统:阅读“十三经”/邹振环
立象以尽意:《周易》的思维世界/邓志峰
《春秋》三传的历史叙事与意义解读/郭晓东
《论语》:中国文化的原典/傅杰
良知的力量:走入孟子的精神世界/杨泽波
纷乱时世之中的自由逍遥:庄子的精神方向/陈引驰
史学经典的结构与传承:《史记》导读/陈正宏
阅读《三国志》:观察和理解一个时代/戴燕
《资治通鉴》与司马光的思想世界/姜鹏
二、世界文明的奠基
古希腊文明及其现代遗产/黄洋
英雄之生死:《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对读/张巍
悲剧与古代希腊人的公民教育/吴晓群
帝国的兴衰:修昔底德的政治世界/任军锋
城邦与人:柏拉图《理想国》里的真理-正义问题/丁耘
印度本土宗教:交汇与包容/刘震
割裂与迷思:古代两河流域考古与艺术/吴欣
“知其不可而为之”:《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启示/欧阳晓莉
《希伯来圣经》:亚伯拉罕三大宗教文明之根/刘平
亦继希腊哲学之余绪:阿拉伯哲学的来龙去脉/王新生
三、现代秩序的逻辑
笛卡尔与《谈谈方法》:如何使用理性来探究真理?/佘碧平
制造“利维坦”:霍布斯与现代国家的诞生/孙向晨
自然与自由: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旨趣/尹洁
现代自由秩序的逻辑—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汪行福
危机与革命:马克思、恩格斯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张双利
如何唯物主义地思考世界?—和恩格斯一起思考/吴猛
从“认识你自己”到“成为你自己”:尼采的哲学启蒙/吴新文
财富背后的文化动力: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研究/郁喆隽
四、社会历史的展开
文艺复兴:社会转型与新文化建构的范式/赵立行
“人权”的彰显—思考欧洲现代文明的特性/李宏图
欧洲殖民帝国如何影响当代世界/朱联璧
政治的由来:人类政治演化史的逻辑/包刚升
法律与社会的法理关系及其实践/潘伟杰
以现代学科为视角理解近代中国/曹南屏
20世纪的中国、美国与东亚现代世界的形成/马建标
以人为本:当代中国的人权与法治/侯健
中国与全球化大变局下的国际法律秩序/梁咏
五、科学探索的视野
人文的物理学/金晓峰
大气科学与人类社会/穆穆
人类进化:人类的起源与迁徙/金力、谭婧泽、李辉
进化思维:洞悉宇宙、生命、社会的关联性和复杂性/杨继
生态学:管理大自然的经济学/赵斌
医资可鉴:历史上的医学、社会与文化/高晞
哲学家为何要对人工智能产生兴趣?/徐英瑾
六、文本创作的背后
从失意中探寻诗意:陶渊明的人生与创作/杨焄
体认词心中的红尘与人情:宋词与我们/赵惠俊
西游故事群落里的中国文化/张怡微
走近文化昆仑,探析古典诗艺:阅读《谈艺录》/侯体健
追问我们所“熟知”的鲁迅/郜元宝
中国文学的现代叙事与现代抒情/段怀清
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青春想象”/金理
“是我把黑暗,化作光”:手抄本传统与英国中世纪文学和文化/包慧怡
西方叙事传统:定义、演变和叙事分析/段枫
七、美与艺术的体察
你有一双看得见美的眼睛:对艺术与审美的哲思/孙斌
破墙:杜威的生活美学策略/张宝贵
经纬交织,秘响潜发:对现代艺术教学的一些思考/沈语冰
从体验者的视角审美中国戏曲艺术/赵群
基于实践的审美体验:从达·芬奇笔记到绘画实践/周进
“电影是什么?”:感知、体验与创造/许肖潇
后记
排版 | 孙梦
审核 | 赵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