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邵毅平《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中国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

文化   2024-06-25 12:02   上海  



编者按


本期新书速递推荐中国语言文学系邵毅平教授的两本小书,以“智慧”为切口,引入作者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小说、对文学与人生、文学与世界的种种洞见,带领读者体会中国传统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进一步思考、反观人生和世情。


这两本小书出版以来深受读者的欢迎。本次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精装收藏版,由作者全新修订,并新增精美插图。这两本书是具有识性的古典文学读物,相信专业和非专业的读者能从中有所收获。





《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

邵毅平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4年5月出版


《中国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

邵毅平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4年5月出版


图书简介


从凡俗的日常世界中发现美,是中国诗歌的智慧。小说则是一盏明灯,让我们洞达人性,超越有限的人生。在《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中国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中,复旦大学邵毅平教授以优美的文笔、开阔的视野、透彻的分析带我们走入古典文学的曲径通幽处,体味古典之美与智慧。



《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主要诠释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呈现的智慧,分为“诗艺篇”“时间篇”“空间篇”“自然与超自然篇”四编。就诗歌形式而言,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抒情、意象、诗律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就诗歌内容而言,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时间观、季节观、人生观、历史观、政治观、乡土观、爱情观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


《中国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主要诠释中国古典小说中所呈现的智慧,从“人性的枷锁”“存在的荒谬”“愿望的喜剧”“心理的黑洞”“好人的报酬”“恩仇的世界”“犯规的乐趣”“他人的地狱”“人际的宿命”“男人的困惑”“情欲的深度”“作者与读者”十二个方面,探讨中国古典小说如何洞达人性,以及在其古老外衣下那无与伦比的现代性。




作者简介



邵毅平,江苏无锡人,1957年生于上海。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攻中国古典文学、东亚古典学。著有《论衡研究》《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中国古典文学论集》《中日文学关系论集》《东亚古典学论考》及“朝鲜半岛三部曲”等二十余种。译有《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等多种。编有《东亚汉诗文交流唱酬研究》。为复旦版《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新著》作者之一。


《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前言


“智慧”之类题目的写作,也是对作者本人智慧的一个考验。“画虎不成反类狗”(《后汉书·马援传》),弄得不好,它就成了一个陷阱,适足以显出作者的愚蠢。不过,即使难免此厄,我还是打算一试。


本书所说的“诗歌”,主要是指中国的古典诗歌,它的范围不仅包括近体诗和古体诗之类狭义的古典诗歌,也包括词、曲之类广义的古典诗歌,有时还偶尔涉及一些其他的韵文样式。


要为本书所谓的“智慧”划定一个范围,相对来说就要困难一些。正如一个人举手投足之间,在在都显示出其精神脾性一样,中国诗歌中小至一个词语的选用,大至形象思维的运演,也自然无不反映出中国诗人的智慧。本书只是选择了若干我们认为较具中国特色的侧面,来浮现中国诗歌中所表现的中国智慧的方方面面。不言而喻,换一个作者,也许会作出完全不同的选择,因而读者不必对本书的选择过于认真。更何况所谓“智慧”,本身也属于那种“可感难言”的东西之一,要说它对我们会特别垂青,那也是我们所不敢奢望的。


类似本书所要处理的内容,原本是不必划分什么章节,从而给活泼泼的“智慧”的表现强套上人为的框框的。不过分类也只是人类试图认识事物时所采用的不算最拙劣的手段之一,因而我们还是依所述内容的性质,大致上将各篇归了归类。第一编“诗艺篇”,涉及的主要是中国诗歌在形式方面表现出来的智慧;其余三编,则主要涉及中国诗歌在内容方面表现出来的智慧。第二编“时间篇”,主要想谈谈中国诗歌中所表现的时间意识的特点,它被认为是中国诗歌的抒情源泉之一,并潜在地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季节意识、人生意识和历史意识。第三编“空间篇”,却与“时间篇”的如实取义不同,而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即想谈谈中国诗歌中所表现的广义的人际关系(个人与群体,人与乡土,男人与女人,人与生活)的特点,而不是想说中国诗歌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第四编“自然与超自然篇”,则涉及了中国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类与自然及超自然关系的特点。这只是一个非常随意的分类,而且编以下的章、章以下的节的分类就更是如此了。


由于本书涉及了一个颇为广阔的范围,因而我们的论述不可能完全建立在个人第一手研究的基础上,这样,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就是必不可免的了。对于本书所借鉴的各种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将在书中随处指出;至于本书在整体构思上所受到的各种潜在影响,则我们只能在此表示一个总的感谢了。


在这中间,我们尤其注意听取海外汉学家们的意见。这倒不是因为出于“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心理,而只是因为意识到“认识自己要借助别人的眼睛”这个道理。海外汉学家们的看法,也许难免有隔靴搔痒或偏至不公之处,但因为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与我们迥然不同,因而也许能更敏锐地觉察到许多为我们自己所熟视无睹或习焉不察的问题。


本书不是为专业读者而写的,也不是一本导论性质的书,它仅仅想提供一些个人角度的见解。因此想要在考试中得到高分,或者想要获取一些“标准知识”的人,都没有必要来读它。本书的例证将尽量选取一些名诗名句,以期使本书也能稍稍具有一点鉴赏读物的功用。不过所引诗歌仅限于与所述内容有关的部分,不一定引全,也不使用省略号,这一点要请读者注意。大多数的小标题都选用了文中所提到的诗歌中的诗句,因为我们相信,在概括该节的内容方面,这些诗句也许比我们所能说的要更为简洁生动一些。


本书的写作使我度过了一段值得回忆的时光,现在它将要离我而去,我希望它能在读者中间找到朋友和知音,我也愉快地期待着来自读者的批评和反应。


《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目录


初版前言 


诗艺篇     


第一章  抒情的智慧

抑制对神的关心而只凝视人间的文学

 它常常是由偶然的事件所激起的       

 只有短诗给他留下最明确的印象       

 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重要东西之一     

 一种中国智慧的芳香

 他们的诗歌往往给人以普遍的与非个人的印象  

 仿作是中国一切艺术的富有魅力的特色之一      


第二章  意象的智慧

夕阳无限好      

柳色黄金嫩      

夜半钟声到客船       

楼船夜雪瓜洲渡       

朝辞白帝彩云间       

象征是中国古诗的生命     

奈寒惟有东篱菊       


第三章  诗律的智慧

诗型

平仄

对偶

句法


时间篇      


第四章  时间观的智慧     

人生忽如寄      

花开堪折直须折       

暮去朝来颜色故       

明年花开复谁在       

此生此夜不长好       

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五章  季节观的智慧     

人生几何春已夏       

满地芦花和我老       

人生看得几清明       


第六章  人生观的智慧     

荣名以为宝      

服食求神仙      

思为双飞燕      

先据要路津      

为乐当及时      

纵浪大化中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第七章  历史观的智慧     

无情最是台城柳       

旧时王谢堂前燕       

商女不知亡国恨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空间篇     


第八章  政治观的智慧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一将功成万骨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振衣千仞冈      

适彼乐土 


第九章  乡土观的智慧     

远行不如归      

每逢佳节倍思亲       

日暮乡关何处是       

明月何时照我还       

近乡情更怯      

却望并州是故乡       

不知何处是他乡       


第十章  爱情观的智慧     

他生未卜此生休       

同来望月人何处       

春蚕到死丝方尽       

有情安可别      

卧看牵牛织女星       


第十一章  生活观的智慧 

悠然见南山      

夜雨剪春韭      

拄杖无时夜叩门       

春眠不觉晓      

劝君更尽一杯酒       


自然与超自然篇       


第十二章  自然观的智慧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景物如初情自老       

已是黄昏独自愁       

芳草离离悔倚阑       

疑此江头有佳句       

古人今人若流水

心与广川闲      

落叶哀蝉曲      


第十三章  超自然观的智慧      

天若有情天亦老       

嫦娥应悔偷灵药       

几回天上葬神仙       

诗成泣鬼神      

魂魄不曾来入梦       

家祭无忘告乃翁       


重版后记 

三版后记




《中国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前言


大冈升平的《武藏野夫人》的主角之一,是一位讲授文学的教书先生,小说家对他作过这样的批评:“这位在课堂上讲授文学的教书先生,作为他所讲授的文学的俘虏,实际上是永远置身于人生之外的。”


文学原本或是人生的反映,或是人生的延伸,或是人生的其他什么(这随各派文学理论的看法不同而异),总而言之与人生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然而这位讲授文学的教书先生,却竟然永远置身于人生之外,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反讽啊!


这位教书先生之所以会置身于人生之外,是因为他成了“他所讲授的文学的俘虏”。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成为我们的活动对象的俘虏,农夫会成为他所耕作的那块土地的俘虏,哲学家会成为他所信奉的那种理论的俘虏,教书先生则会成为他所讲授的那些课程的俘虏……一旦我们成了我们的活动对象的俘虏,我们就会忘记我们从事这类活动的初始动机,以及从事这类活动与实际人生的关系。


作为讲授文学的教书先生中的一员,我们感到小说家的上述批评,也许更是针对我们这样的人而发的。尤其是因为我们所研究的,乃是产生于遥远的过去的古典小说。这使我们更容易忘记研究它们的初始动机,以及这种研究与实际人生的关系。于是我们便不知不觉地成了古典小说的俘虏,成了永远置身于人生之外的人。


然而古典小说之所以对现代人仍有意义和价值,正是因为它们与现代人的实际人生仍能取得沟通与联系。尽管所有那些古老的场景、陈旧的技巧、常弹的老调、过时的观念等等,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已经失去了昔日曾经有过的魅力,但是蕴含在这一切后面的人性的意蕴,却仍在闪耀着熠熠的光彩,吸引着对于人性具有普遍兴趣的现代读者的视线。如果要说古典小说中蕴含着对于现代人仍然有用的智慧,那么也只能把它理解为洞达这种人性意蕴的智慧。


是的,正是古典小说中的这种人性的意蕴,成了沟通古典小说与现代人生的桥梁。因为比起一切外在的东西来,人性的变化要深沉缓慢得多。在一套完全陌生的服饰里面,有着一个我们似曾相识的躯体;而在这似曾相识的躯体里面,则跳动着一颗我们非常熟悉的心灵。这使得古典小说并不至于与现代人生完全隔绝。


正如夏志清所指出的:“批评的问题,仍以一则故事或一部小说对人类的情况是否言之有趣或紧要为先决条件……他们的任务,不仅在使我们对他们的故事感到兴趣,而且在使我们相信这些故事对人性的了解有无重要性。”我们研究古典小说的根本目的之一,也便是究明古典小说中所蕴含的人性意蕴的问题。只有这样的研究,才能促进古典小说与现代人生之间的沟通,也才能使我们免于成为我们所研究的古典小说的俘虏。


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在试着这样做之前,我们想先确立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我们想听从福斯特的劝告,把所有的古代小说家“看成是同时在写他们的作品的”。因为我们同意他的看法:正因为人性的变化是缓慢的,因而浸淫于人性之中的小说,当从人性的角度去考察时,也可以看作是同时存在的。在这里空间的因素要比时间的因素重要得多。这个方法也许不适用于那些重视时间因素甚于空间因素的文学史或小说史性质的研究,却适用于我们此书所欲处理的小说中的人性意蕴之类问题。其实在《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一书中,我们就已经尝试过这种方法了。在那本小书中,尽管我们也经常留意各个时代的诗歌的差别,但总的来说,是把诗人们“看成是同时在写他们的作品的”。


然而说起“人性”,这又是一片多么广无涯涘的沼泽!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只要与人有关,不可以被看作是人性的表现的;而人性的一些基本方面,诸如“同情”“怜悯”“好逸恶劳”“势利”“喜新厌旧”等等,也早已成了众所周知的老生常谈了。因此,为了使我们能在涉入这片沼泽后容易脱身,我们打算为自己划定一个有限的范围:我们将尽量沉入人性的深渊,我们将尽量展示深渊的风景。也许深渊的风景会显得过于沉重,但是我们完全不必为此感到惊慌。因为我们之所以能够对人性洞幽烛微,依赖的其实正是人性本身的光芒。人性的伟大正在于它能洞达自己,深渊的呈露正说明了智慧光芒的明亮。


我们此书虽以古典小说及其蕴含的智慧为讨论对象,但我们有意识地尽量少谈那些广为人知的长篇名著,而多谈那些较少受到人们注意的短篇小说,尤其是那些短篇白话小说。这一偏向完全和“人性”的问题无关,也就是说,完全不是因为比起长篇名著来,我们认为短篇小说在表现人性方面做得更为出色。这仅仅是因为我们的能力和篇幅都很有限,而那些长篇名著的世界又过于繁富,所以我们不得不部分放弃那种试图在像本书这样的小书中全部加以处理的野心;也是因为人们在长篇名著上面所花的精力,要远远超过在短篇小说上所花的;还是因为我们个人对于短篇小说的世界深感着迷。这最后一项可以说是一个纯属私人的爱好。


由于性质使然,本书的分类和编排都是随意的,读者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也可以到任何地方结束。书中的引文,如果是小说原著,那么大都出于流行的版本,不一一注明出处;如果是研究论著,则因为一般读者不一定容易找到,所以还是一一详注出处,既为有兴趣者提供进一步了解的线索,也藉以表示我们对那些我们曾经深受其惠的学者们(无论是我们同意其观点的抑是不同意其观点的)的敬意。


秋去冬来,我们的日子像树叶一样纷纷飘落。作为人生的酸涩的果实,也许这本小书能够成为对于那些逝去的日子的一个小小的纪念罢?




《中国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目录

初版前言  


第一章  人性的枷锁

所未臻者爱而已        

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  

奈何婚眇妪之陋女    

堪恨妇人多水性        

潘金莲唱曲       


第二章  存在的荒谬

前程如黑漆,暗中摸不出  

我们何尝听见些儿    

我爷设这一计大妙    

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   

荣华难以久恃   


第三章  愿望的喜剧

乃连下二十滴   

奇特的命运       

丹炼不成也罢了        


第四章  心理的黑洞

男孩为什么要保卫母亲的贞操   

一个与成人世界相对立的孩子世界    

强者之孽  

从来廉吏最难为,不似贪官病可医    

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第五章  好人的报酬

君岂有意于今日之事乎      

孝义名高身并荣        

又不邀己之誉以讨上台的奖赏   

省城官声好到那步田地      


第六章  恩仇的世界

我的文名也够了        

感恩是一种负担        

这叫做知恩报恩        

因果报应:人际关系的“能量守恒定律”  


第七章  犯规的乐趣

为了伸张正义,就可以接受误判吗    

看你之面,一板也不曾责他       

鲁智深吃狗肉   

只因贪吝惹非殃        


第八章  他人的地狱

造物者偏要颠倒英雄

怨毒之于人深矣        

小隙谁知奇祸连        

且教他吃我一弹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九章  人际的宿命

父母的悲哀       

子女的悲哀       

夫妇的悲哀       

朋友的悲哀       

为什么杜十娘有了百宝箱还要自沉    


第十章  男人的困惑

妖气入肌,添得百倍精神  

小儿放纸炮,又爱又怕      

亲妻忍得弃贫儒        

功名是大事,表子是末节  


第十一章  情欲的深度      

妲己回首戏刽子        

这段姻缘,还落在他家手里       

孤孀不是好守的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第十二章  作者与读者      

滕大尹与陈太守        

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坏蛋呢       

困惑于本能与道德的张力之间   

善恶分明的小说的人性基础       

代结语      


重版后记  

三版后记



《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三版后记


本书自修订重版以来,转眼又是十五年过去了,距初版发行,则更是已经三十多年了,可读者的厚爱仍一如往昔,这也是继续推出三版的理由。


此次三版,调整了一些文字格式,补充了若干文献资料,其他均未作变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战后中日两国汉字简化分道扬镳,造成中日两国的简体字各自为政;日本出版物引用中文文献时,从来不会使用中国简体字,而是一律采用日本简体字;所以我一贯主张,为对等起见,中国出版物引用日文文献时,对于其中所夹用的汉字,也应一律采用中国简体字。同时,也是拙见以为,汉字就是汉字,绝对不是外文,不必迁就异邦。为此,本书日文文献里夹用的汉字都采用中国简体字(标点符号也作相应处理)。此外,本书基数词用汉字数字,序数词用阿拉伯数字;中历日期用汉字数字(包括东亚各国曾使用者),西历日期用阿拉伯数字,中西合璧日期混用两种数字。又,此次三版,恢复采用本书大陆版初版书名,与《中国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为姊妹篇。


三四十年前,国门洞开,各种新思潮、新学说铺天盖地而来,令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学人于此,既不乏汲取新知以湔洗旧耻的勇气,也难免抱有“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心态。本书自然也难以免俗,留下了那时代的痕迹。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是耶非耶,且留待后人平说。


感谢王鹤女史的精心编辑,让本书得以新的面貌问世,继续取悦关爱本书的读者。





本文资料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复旦通识教育
宣传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实践,关注国内外通识教育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