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分天注定:遇到这个爽文励志男主后,我变了

文摘   2024-12-12 14:58   湖北  


最近荷兰很冷。

下班回家的时候,天总是透黑。

空气里弥漫着的寒冷,让人忍不住把身子蜷起来。

而在寒冷的冬夜里独行,身子冷了,脑子就似乎本能地向往温暖。

时常,我的脑子里会浮现一些曾在我生活里遇到绝望困境时,曾给过我精神力量的人的影子。

比如这个1岁查出脑瘤不久后失明但仍然茁壮成长的中国小男孩芃芃。

比如这个在大洋彼岸,曾经被病痛折磨数十年但坚信能为自己以及和自己处境相似的人找到另一条出路的男人,约翰塔格。

芃芃的故事,我讲过了,错过的话,可以戳这里(哭了10几次才写完,这个不到一岁就查出脑瘤的中国孩子,荷兰这样长大)。

今天,我想给大家说说约翰,这个很多次触动我心,在暗夜里曾给我力量启迪的男人的故事。


苦难


他叫约翰,1946年出生在墨尔本的郊区一个普通的家庭里。

12岁的时候,他感染了化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引发(细菌性感染的)咽喉炎。

老约翰·塔格和化脓链球菌娃娃


不幸的是,约翰的咽喉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恶化成了罕见的急性风湿热(Rheumatic Fever)。

急性风湿热常发于5-15岁的患儿。

发病时,全身酸软无力,骨头疼得就像被卡车碾过一样。

而最要命的是,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炎症还会攻击神经系统、皮肤、和心脏


急性风湿热的危害


如今,风湿热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不再普遍,但对于当年生活在墨尔本的约翰来说,却是飞来横祸。

当时,医学界已经意识到了风湿热的危害。

但除了让患儿长期服用抗生素,并没有更好的方法。

为了防止风湿热扩散到心脏,约翰的医生让他每天吃两片青霉素。

这一吃就是10年

约翰回忆道:


当年的我就像是一个行走的青霉素。


呼出来的气,排出来的汗,拉出来的尿,都是青霉素味。


这对于一个青春期的男孩来说,真的很残忍


我一直记得,当时我就在想:


There's gonna be a better way!


被厄运砸中,约翰没有一直纠结于“我怎么这么倒霉”,而是“我能做点什么”

也许正是因为约翰这样的心态,才让他不幸的年幼患病的经历,成了他改写自己以及数以万计的其它人人生的契机。


恩师


19岁的约翰,考入了墨尔本大学。

与许多对自己未来充满迷茫的毕业生不同,约翰很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There is gonna be a better way”的信念如此坚定,让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微生物学,这个在当年还并不热门前景扑朔迷离的学科。

他想要为风湿热寻找一种替代抗生素的治疗方案。

自助者,天助之。

本科期间,约翰遇到了他人生第一个贵人:Rose Mushin博士。

1969年,约翰和恩师Rose Mushin合影


在她的微生物学课上,约翰第一次听说了:微生物介入(Microbial interference)的概念。

Mushin告诉同学们说:微生物介入就是利用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去帮我们对付坏菌。

当时,她激情洋溢地“劝说”班里的学生口服含有“友好”大肠杆菌的乳制品。

虽说如今,我们对益生菌的认知和接受度已经比较高了。

在当年,劝人吃细菌,而且还是大便的主要组成部分大肠杆菌的主张,激进得引人侧目。

而当Mushin在台上激情四射地宣讲着自己开拓性的理念时,台下的约翰脑子里的一盏灯咔地亮了:


如果能利用“友好”的大肠杆菌来制衡坏菌,保护肠道健康;


那能不能找到一种“友好”的链球菌,把它植入到喉咙里,来防止化脓性链球菌对我们呼吸道的损害呢?


约翰说:从那一刻起,他命运的齿轮仿佛合上了,开始咔咔地转动带他走上了“发现”之路。


伯乐


寻找能制衡化脓性链球菌的口腔益生菌从此就成了约翰人生的使命。

博士期间,约翰筛查了上百种细菌极其产生的抗菌素(bacteriocin)

继续说故事之前我想先打个岔,给大家介绍一下抗菌素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细菌为了和其它细菌抢地盘争资源,而生成的一种抑制竞争对手生长繁殖的“排泄物”。


一般来说,抗菌素会通过“刺穿敌菌细胞壁”或者“抑制敌菌蛋白合成”来乱其阵脚。

大部分时候,一个菌种产生的抗菌素,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它们的生存空间和养分需求类似,因此威胁较大的“近亲”或者“近邻”。

例如,1925年A·格雷希亚首次报道的“大肠杆菌(抗菌)素”,就是由大肠杆菌V株产生一种对大肠杆菌Φ株有杀菌作用的物质。

在关于约翰的故事的后来,大家也会看到,最终对抑制化脓链球菌的益生菌,也是链球菌的一种。

1920年代,关于抗菌素的研究刚兴起不久,就戛然而止。

这主要是因为另一种“杀菌”效果极强的物质——抗生素——一经发现,就独领风骚数十年。

直到它的滥用造成了新的问题,医学界才又重新对细菌自身产生的抗菌素产生了兴趣。

故事说回约翰。

虽说,当时不少医学界的先锋已经开始转而研究益生菌极其产生的抗菌素了。

但大多数人的重点,像约翰的恩师Mushin 一样,都放在了肠道菌群上。

似乎只有这个远在大洋洲,因为被风湿热和抗生素折磨数十载的年轻小伙一个人孤独但坚定地在找寻能抑制化脓链球菌的口腔益生菌。

没有现成的理论和实证结论供他参考,也不知道这条路走不走得通。

约翰有的只是灵光乍现的洞察,理论上符合逻辑推理,和一腔热血。

但皇天不负有心人。

1969年的9月1日,约翰如大海捞针般,第一次在口腔细菌里提取了抗菌素A-FF22。

这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分离且定性的能抑制化脓链球菌的抗菌素

这个发现,坚定了约翰继续暗夜独行的信念,也让他看到了隧道那一头照进来的一缕希望。

1972年,约翰博士毕业,开始申请博士后。

彼时,链球菌研究领域有一个大神,就职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Lewis Wannamaker。


约翰在一次演讲中回忆道: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Wannamaker更了解链球菌了。


Wannamaker是发现风湿热化脓链球菌之间的关系的第一人。

而约翰从12岁起每天两片青霉素的“疗法”,也是由Wannamaker最先提出并被广泛采纳的。

巧的是,1972年,约翰和Wannamaker的命运因为化脓链球菌这个让他们欢喜又让他们忧的“情人”,而再次有了交集。

1972Wannamaker办了一场关于链球菌的学术交流会。在会议的总结里,他动情地写道:


Working with the streptococcus is like a love affair, which I guess explains why so

many of us find it difficult to give up。


对链球菌的研究就像是谈恋爱,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么多人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会议总结里这一小段对化脓链球菌又爱又恨动情的文字,让约翰产生了共鸣。

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Wannamaker写了封信,介绍了自己的情况。

大概是英雄所见略同的惺惺相惜,很快,约翰得到了在Wannamaker的实验室做博士后的机会。

博士后期间,Wannamaker倾尽全力,为约翰提供了最好的科研资源。

而约翰至今都记得,Wannamaker和他的一次对谈。

Wannamaker对他说:


我知道,你的遭遇可能会让你对化脓性链球菌充满厌恶和仇恨。


但我想说,即便如此,它也罪不致死,不应该被剿灭。


有可能,我们能和它共生。


它就像一些行为出格的青少年一样,需要的是理解


我们需要做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和它划好边界。


也许这样,我们就能与它和平共处。


Wannamaker的这一席话,约翰谨记了一生,也奠定了他日后研究的理念和基调。

Wannamaker与约翰惺惺相惜,深情对望


博士后期间,约翰发表了一篇极具影响力的文章。

他在文章里指出,前文提到的A-FF22抗菌素在提纯后,结构与乳酸链球菌素(Nisin)极为相似。

而乳酸链球菌素是迄今为止食品界应用最为广泛的“天然防腐剂和抗菌素”。

(乳酸链球菌素难以产生抗药性,且不留药物残余,被全球公认为安全无害的天然生物食品防腐和抑菌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畜牧等多个领域。

食用后在人体的生理pH条件和α—胰凝乳蛋白酶作用下很快水解成氨基酸,不会改变人体肠道内正常菌群以及产生如其它抗菌素所出现的抗性问题,更不会与其它抗菌素出现交叉抗性,是一种高效、无毒、安全、无副作用的天然食品防腐剂

以上文字摘自百度百科。)

这篇文章的发现,从侧面证明了“链球菌抗菌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他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也更加坚定了约翰继续搜寻的决心。


天使


1975年,美国的博士后职位结束之后,约翰在新西兰的Otago大学找到了教职。

在那里,他继续搜寻能分泌有效抑制化脓链球菌抗菌素的口腔益生菌。

一方面,他开创了一套“链球菌抗菌素指纹识别”程序。

这套标准化的流程,让他能更加快速有效地筛查抗菌素,并根据抗菌素在筛查程序中所观测到的受试细菌的抑制反应而命名。

唾液链球菌K12的“指纹”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约翰和他的团队筛查了上千种链球菌分离株。

而另一方面,约翰开始收集新西兰一所小学里100个5岁小孩的唾液样本。


小学受测儿童排队取样前


在6年的时间里,他一边记录每一个时间节点这些小孩口腔菌群的构成,一边记录他们感染化脓链球菌的时间和频次

都是笨功夫,都是苦差事。

但因由着强大的信念的支撑,约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般的苦工。

天道酬勤。

约翰发现,即便孩子们生活环境相似,因此对化脓链球菌的暴露程度也相似,但他们感染化脓链球频率却不尽相同。

令人欣喜的是,他发现,那些鲜少被化脓链球菌感染的孩子们,舌头上有大量的能产生强抗菌素的唾液链球菌。

这个发现,虽说只是基于观察性数据的相关性结论,但结果却振奋人心。

约翰随即把样本从100人扩大到780人。

很快,他就发现了对化脓链球菌有奇效的P-type 777抗菌素(P-type 777就是按前面提到的链球菌抗菌素指纹识别”程序来命名的)

在实验中分离出关键且有效的成分,接下来的挑战就是找到一个能大量分泌这种抗菌素的菌种,并将其定植到人类的口腔中。

大概是上天都想助约翰一臂之力。

约翰和他的团队在数据样本中发现了一个奇葩(outlier):一个两年内从未得过任何咽喉炎的小孩

他们从这个小孩的唾液中提取出史上第一个P-type 777的唾液链球菌菌株,并将其命名为K12

而K12是这个像天使一样的小孩在ta所在的学校里的受试者编号


约翰和K12


这一年是1991年,约翰·塔格45岁。

从他22岁最初确定研究方向到梦想成真,整整过了23年。


闪耀


K12的发现,在医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它的发现者约翰,也实至名归地被誉为“口腔益生菌之父”,获得了诸多关注。


越来越多的学者追随约翰的脚步,进一步研究K12的高质量论文在各大期刊发表。

各大期刊


约翰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望和坚持,开创了微生物学界的一个全新的领域。

有人研究K12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有人研究其安全性、还有人着眼于临床功效等等。

部分研究项目


K12的发现,带给了约翰学术上的成就。

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研究的初心:There is gonna be a better way.

他想为像他一样被化脓链球菌感染困扰的人们,找到一个除了抗生素更好的治疗方案。

如何让实验室的研究成果,飞入平常百姓家呢?

一次机缘巧合的机会,约翰和当地政府以及投资机构达成了合作。

54岁的约翰从无到有解决了从生产技术到商品销售的各级难题。

把K12做成了可以直接抵达客户手中在他们的口腔里定植守卫他们健康的口腔益生菌商品,畅销各国。

K12和M18在全球以不同品牌销售


公司成立之后,两年内上市。

而至今为止,K12口腔益生菌全球累计销售10亿片,为很多家庭和患儿带去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健康福音。


回归


本来,我们的爽文励志男主的故事到这就“happy forever”,坐等原地升华了。

但名利双收的约翰,却在公司步入正轨之后,“金盆洗手”,再度回归学术界,继续研究让他欢喜让他忧的链球菌。

大概就像Wannamaker说的那样,那些真的用生命与链球菌共舞的人,会对它欲罢不能。

也多亏约翰的欲罢不能,回归学术的他又发现了另一种“奇效”链球菌M18。

如果说K12在对抗咽喉炎、中耳炎、口腔溃疡、口臭等方面有奇效,那么M18则是牙周病、龋齿、牙菌斑等患者的福音

约翰和他挚爱的链球菌们,每天都在悄无声息地改善着全球千千万万人类的口腔和身体健康。

不少刚入学的博士生会问我:

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学者,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会觉得,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技术”、“沟通”等能力。

这些都是“术”,不可或缺,它们可能会带给你“成功”,但不足以支撑你做“伟大”的研究。

而坚信和热爱可以。

让他遇到贵人Wannamaker的,是他们共同的坚信与热爱。

陪着约翰走过那23年探寻长征的,也是他的坚信和热爱。

让他在功成名就之后,在探寻的路上继续前行,造福人类的,仍然是坚信与热爱。

坚信和热爱,说起来怪虚无缥缈的。

但它们又是我们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它们让我们不止是作为实现“出人头地功名利禄”等人生目标工具而存在。



我对约翰的故事感兴趣,起源于试吃K12和M18。

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善了我困扰我多年的过敏性鼻炎,口臭,和牙菌斑。

而更多不可思议的好转变化也在我的家人身上一点一点发生。

遇见约翰和他的链球菌们,是2024这一年里我最大的小确幸。

今年,有快半年的时间,我都因妹妹无故反复生病而焦虑担心。

但每次只要一想起约翰,我就会告诉自己:

生命的容错率真的很高。


约翰曾经吃了10年抗生素,但也没被它击垮,反而在困境中看到了改变自己困境的新方向。


对生命韧性的相信,会支持着我走出困境。


不要把自己困在自己无法改变的事实中,永远做当下能做的努力,把日子过成最好的可能。


很多人会觉得,人的境遇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但约翰的故事则让我明白,遭遇是天定,但境遇,更多取决于我们处事的态度和方式

而仿佛有种冥冥之中的力量,让我透过他,对与我们共生的微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机缘巧合之下,找到了妹妹的病因。



关于口腔益生菌(链球菌)的故事未完待续。

感受到了它惊人的功效,我近来也带着一些心里的疑问继续深入学习。

  • 为什么我每次出差或者旅游,口腔都会出现溃疡的征兆?

  • 为什么吃了益生菌可以把溃疡扼杀在摇篮之中?

  • 为什么我妈多年来牙周病导致牙龈发炎牙齿酸痛,吃了益生菌疼痛消失甚至可以吃花生这种她好多年一想到就觉得牙疼的食物?

  • 为什么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无效,但口腔益生菌却对防治细菌感染以及病毒感染都有效?

最近,我的学习初见成效。

等我静下心来整理成文字,再和大家分享。

知识的分享,需要时间来整理。

但好物的分享,不需要等!

今天,我就想邀请15位朋友试用约翰一生挚爱的链球菌益生菌好朋友们:

口腔益生菌K12和M18

希望能帮助跟我一样有相关口腔问题的朋友,更好地改善口腔问题困扰,并为更多朋友提供参考。


K12主要改善口臭、口腔溃疡、鼻炎、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等耳鼻喉炎症。

M18可以改善龋齿,减少牙菌斑、牙结石、黄牙黑牙等牙齿问题。

我们将根据大家的具体的口腔困扰,邀请专业人士定制专门的试用方案。

并为每位试用的朋友免费准备总价值796元2盒曼诺司口腔益生菌,大约为一个月的用量

由于试用名额有限,欢迎确实有相关口腔问题困扰的朋友进群找小助理报名哈~


希望选中的朋友在一个月的试用过程中,配合小助理的跟踪随访,尽可能详细地给群里有同样困扰的朋友,分享反馈尽真实使用效果和感受

确有需求,愿意参与试用,并且能积极配合分享文字+图片使用反馈的小伙伴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教授妈妈和野马小雅
地衣,荷兰行为经济学教授,和呆萌混血娃斗智斗勇的老母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