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AI吹哨人被证实死亡,这事儿对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文摘   2024-12-15 06:55   荷兰  


2024年11月26日,OpenAI前员工,ChatGPT前开发者26岁的Suchir Balaji被发现在家中去世。


目前,官方通报的死因是自杀。


但蹊跷的是,在他去世前一个月,纽约时报刚发表了一篇与他的深入采访,揭露前雇主OpenAI“内幕”。



这时间上的巧合,让这位吹哨人的去世,显得疑云重重。




OpenAI目前最有名的产品,便是如今已广为人知的ChatGPT。


作为OpenAI的前员工,Suchir曾在OpenAI工作过4年,深入参加ChatGPT的开发。


他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在网上搜罗喂养AI的训练数据(training data)。


Suchir指出:


ChatGPT的训练数据几乎囊括网络上所有的数据。


这些数据,其中有不少都是受版权保护的数据和信息。



AI吸收了这些咨询之后,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把这些信息输出给自己的用户。


图片来自:https://suchir.net/fair_use.html



但问题是,“一经”改写,一些本来受版权保护的内容,因为没有“原样照抄”,而“有可能”不再受法律保护


事实上,ChatGPT是许多行业的“冥灯”。




自它问世以来,许多产业已经经历了“团灭”,像是职业帮人写文书或是写代码的公司。


它也给许多创造性的行业,带来了不小的伤害。


去世前不到一个月,Suchir在自己的网站上发表了一篇深入的,关于生成性AI(generative AI)是否侵犯版权的分析。


他指出,自ChatGPT问世以来,一个叫做stackoverflow的“码农”互帮互助互通有无的平台访问量在一个月之内下降了约 12%。



这个降低背后的原因之一,则是,更多人开始倾向于直接问ChatGPT。


因为快呀。


不需要自己搜寻,也不需要自己一条一条地读去鉴别信息适用性和可信度。


这些事儿ChatGPT都做得八九不离十了。


但ChatGPT输出的答案,不是它自己“想”的。


是它从某一个代码写手在stackoverflow上发布过的代码里“借用”过来的。

再比如,传媒业也是Generative AI问世之后的直接受害者。


许多报纸如今的盈利方式是“知识付费”。用户支付了订阅费之后,才能收到全部付费内容。


但ChatGPT只需要支付一次订阅费,“读取”所有的内容,“改写”之后输出给用户。


不少用户当然愿意为ChatGPT付费,去读“各大媒体”的改写版报道。


他们甚至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请ChatGPT搜罗同一主题新闻的不同报道,做一个比较阅读。


但问题是,ChatGPT的输出虽然没有直接“一字一句”照抄。


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利用了他人受版权保护的劳动成果。


一个记者,花数年跟踪调查写出来的深入报道,一秒之间就能被AI改写,还可能没法“告发”抄袭。




如果劳动成果如此不受保护的话,以后还有多少人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深度有意义的创造性劳动呢?


如果“获取”信息、知识和结论如此简便,以后还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和经历去做深入的学习,思考,了解事务的全貌呢?


Suchir在他的报告中指出:


版权的目的不是保护作者创作的确切作品,否则,通过对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进行细微调整来绕过版权保护就很容易了。


版权真正保护的是作者做出的创造性选择。


而保护版权,从根本上也是在保护人类的思考创造


《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在一次访谈中曾说到,如今的AI,可能还是个“头脑简单”的单细胞阿米巴虫。


但20年后,它可能就会成长为令人闻风丧胆破坏力极强的恐龙。



而事实上,仅仅是这小小的阿米巴虫已经在我们的社会里兴风作浪了起来。


虽说,官方坚称,Suchir死于自杀。


但正在起诉OpenAI的纽约时报律师,曾在11月18号写给federal court的信中称:


Suchir手里握有对OpenAI不利的独特且与案情相关的证据



Suchir的死因未明。


也不知道还会不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但他的离开,对我来说,却也是一记警钟。


AI的出现对于人类来说,无疑是挑战与机会并存。


但是,我越来越警觉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AI的出现,也许是挑战大于机遇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文化都在追求“智识”上的累积。


博学多才的人,总是受到青睐。


但这种追求,也出现了严重的副产物,那就是,我们过于注重“记结论”,而非重视探究问题的过程。


我发现许多人,也包括很多时候的我自己,有很强的“思维上的惰性”。


遇到问题不想深入地了解事情的成因,而只想知道一个“结论”。


最好是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告诉我一个答案,而非自己去探寻问题的内核、解题思路、以及不同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结论之间千丝万缕万变不离其中的联系。


但是说起“记”结论,“抄”答案,AI比我们厉害多了。


“思考”和“创造”,这些本来充满了乐趣,会让人感到生的喜悦的事,如今却被越来越多的人当成“麻烦”而省去。


而这样的局面,有很大程度都和我们相对急功近利的社会评价体积,对个体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挤压有关。


越来越少的人能“游手好闲”地,一天只看一只虫子,只想一个问题。


人很多本然的特质,都是在“空白”里生发的。


而“现代人”的生活大多是被填满的,留白反而显得奢侈。


这不仅是时代的悲哀,更是我们真切面临的困境。


而AI的到来,拓宽了人类认知里“博闻强识”的边界。


在不久的将来,甚至是正在发生的现在,AI会极快地在许多单纯依靠“知识积累”的领域替代且超越人类。


而它抛给我们的关于“学习”,“求知”,“求真”等问题的思考,沉重且迫在眉睫。


如果我们继续置若罔闻视而不见,那么AI就很可能会加速以及加重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无知与无明,所付出的代价。


而我认为,与AI共处的关键,是让更多的人,活得更像个人而已。


教授妈妈和野马小雅
地衣,荷兰行为经济学教授,和呆萌混血娃斗智斗勇的老母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