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掉粉100万,我们正在共同经历着什么?

文摘   2024-12-02 14:53   湖北  


最近,网红羊毛月发布了一条调侃00后名校毕业生在秋招季拿到0 offer的视频。


截图来源于短视频平台


视频里,扎心的显摆和讽刺的态度,触了众怒,三天时间里掉粉100万


不仅如此,他的言行还激发了网络热议。


有人说:


羊毛月的翻车和之前李佳琦如出一辙,都是一个人成功之后,对弱者同理心的匮乏而产生的傲慢。


的确如此。


(回顾李佳琦“哪里贵了”翻车现场,戳这里。)


但羊毛月事件和李佳琦翻车又不完全一样。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


李佳琦翻车发生的场域是直播间。


顶多就是他成功之后飘了,心直口快一不小心真心侧漏,属于无组织无预谋地触犯了众怒。


但羊毛月的翻车,却源于他“精心”拍摄的文案流畅的短视频。


前者是无心之过,后者则是有意而为之


而这“有意”的“意”便折射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大问题。


按照常理来说,一个人对他人缺乏同理心,绝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儿


但像羊毛乐这样已经拥有近千万粉丝的大流量网红一不傻二不穷。


为什么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精心策划地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的同理心匮乏呢?


我猜,他看中的,应该是秋招季这个博眼球的选题背后潜在的流量


在平台算法时代,什么样的内容能带来流量呢?


畅销书《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最近和张静初有一场发人深省的对谈。



赫拉利在对谈中指出:AI算法,它优化的目标是增加用户的参与度(engagement)


截图来源于赫拉利访谈


它没有坏心,只有明目张胆的目的,那就是让更多的人在平台上花更多的时间,带来更多的流量,这样平台就能挣更多的钱


AI是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不懂得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但它会通过大量的trial and error,找规律。


AI算法发现,激发用户强烈的情绪,尤其是仇恨,恐惧或者贪婪这种负面的情绪,是增加用户参与时间最有效的方式。


截图来源于赫拉利访谈


赫拉利提到,如果给人们看一些让他们非常生气的东西,他们就会一直看下去。


不仅自己看,还会请朋友一起看,这样用户参与度就会上升。即使这些让人生气的信息是假新闻阴谋论也没关系。


最近因《再见爱人》热播,为芒果卫视带来巨额流量和抢先看会员费的麦琳,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无关事实,情绪拉满,造浪者的钱包就被装满



一些“深谙”AI算法博眼球流量之道的媒体人,会利用算法的特点,来“创造”内容。


而羊毛乐则不过是众多媒体人中的一个。


有人想消费这样的内容,也有人愿意生产这样的内容。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从表面上看,AI算法只不过是这其中一个毫无感情但高效精准的媒人


但事实上,我们的大脑已经因为摄入过多AI促成的垃圾信息,而逐渐被AI驯服。


毫无感情的AI精准地抓住了人类情感上的软肋,一方面通过“个性化”推送创造出我们对垃圾信息的需求


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导流量来促成更多垃圾甚至虚假信息的生产


而在它默默地驯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同时,我们大多数人还对这种驯化毫不自知


赫拉利在访谈中还提到,AI的迭代和进化,比我们想象中要快的多。


我们绝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一个工具。它是一个有自主能力,能自己做决策的主体。


如果说如今Chatgpt是AI界的原始弱鸡阿米巴虫,那么很有可能20年后,这个阿米巴虫就有可能会进化成极具破坏力的恐龙


截图来源于赫拉利访谈


而人类如果还一直活在自己掌控一切无内省不自知的状态里,未来如何,不敢想象。


如何顺应这样的时代浪潮?


赫拉利也给了两点建议。


mental flexibility头脑灵活性



很多年前,大多数人都需要学习耕地打猎织布,但如今这样的技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十分陌生。


很多年前,没有人会用电脑或智能手机,甚至连想都想不到。


但如今的小孩,两三岁娴熟操作各种电子产品,不在话下。


有些人越活,经验越多,但同时思想也越僵化


对眼前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置若罔闻,只能活在自己短浅的认知给自己编织的茧房里。


对于自己不习惯不认识的新鲜事物,他们不是看不见,而是视而不见,不愿意看见


对于自己难以理解或想象的事务,他们的反应是防御性的否认,而非开放性的好奇


荷兰有一则笑话,说有一个人,去动物园盯着长颈鹿看了整整一天。


回到家,他对自己说:


这不可能,这样的动物不可能存在,肯定是假的。


而当时代的洪流在倾泄,当命运的齿轮在转动,只有那些具有灵活的头脑,开放的心态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有可能与时代共舞,而不是被巨流裹挟。


信息节食



在被信息轰炸的当代,很多人的大脑都处在“积食”的状态。


我们摄入了许多无价值甚至破坏情绪平衡的信息,却没有有效的方式把这些思维的毒素从大脑里排出去。


我们总觉得,摄取更多的营养,摄入更多的信息总是好的。


但我们是有机的生命体,而非无机的电脑或算法。


我们有自己的极限,也有自己运转的循环和规律。


每个人都需要更有意识的选择自己的精神食量,也需要给自己充足的留白来消化这些信息。


只有人能把自己活得更像完整的人,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被AI操纵、驯化、或取代。



教授妈妈和野马小雅
地衣,荷兰行为经济学教授,和呆萌混血娃斗智斗勇的老母亲
 最新文章